唐朝魏征是忠臣吗(魏征在唐朝是几品)

生活经验0153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唐朝魏征是忠臣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魏征在唐朝是几品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魏征是好人还是坏的?

魏征是坏人。您也许没想到,唐朝初年,有一位声誉卓著的人物,居然也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家伙,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推崇的谏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官魏征。

唐朝的魏征换了七个主公,而且还挑起李世民和自己兄弟内斗,但是魏征又是贞观之治的功臣,那魏征到底算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当时的魏征满心抱负但是却没地方给他实施,所以也是看准李世民最后能上位所以选择辅佐,抛开这些心机魏征还是很有才华的。

唐朝魏征是忠臣吗(魏征在唐朝是几品),第1张

魏征的故事

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关羽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凭的就是他对刘备的忠诚,即使被曹操俘虏之后,依然要千里迢迢寻找旧主刘备。现代的职场各种辞职,各种开除,人与企业之间忠诚基本不存在,良禽择木而栖成了硬道理。

如果关羽是忠诚的正面代表人物,那么吕布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先后投靠过丁原、董卓、袁绍,前两个主子都被吕布亲手杀死,后来被曹操俘虏后企图投靠曹操,曹操没上当,把他宰了。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也就有了三姓家奴的恶名。

为何唐代名臣魏征并不是忠臣?求解

城市观察者:闹市一博核心提示:谏臣魏征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而实际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可百姓却真心实意喜欢这样好官。究其原因,魏征并不是忠臣,而是良臣。 一代名臣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谏臣魏征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而实际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可百姓却真心实意喜欢这样好官。究其原因,魏征并不是忠臣,而是良臣。忠臣就是以君主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为了维护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至杀身之祸而冒犯君主的官吏。然而,忠臣并不等于良臣,因为忠臣所做的事,不一定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甚至对君主有利。这种愚忠的官员,也许只有皇帝一个喜欢,于国于民有何益?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明有为和知人善任是构建“贞观之治”的重要基础,那么魏征的直谏则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特别助力。然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 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 和他们相比,魏征作为李世民开初的政敌,劣势显而易见。但为何他又能转劣为优,独领风骚呢?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他不可能有很高的政治觉悟,知人善任,善于纳谏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的统治和王朝的繁荣,使李唐王朝千秋万代延续下去。除此之外,李世民大胆任用魏征还另有隐情。家道中落的魏征,很早就出家做了道士。他亲身感受到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对此,魏征算是有 了深切体会。在这一信念支撑之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五次主人,最后作为主要谋士奔走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 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辛苦了几十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有找到,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其父李渊让位于他,所有的人都知道魏征这次玩儿完了。不出所料,李世民刚坐稳位子,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 “你这个人渣,当年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秋后算账,魏征似乎已在劫难逃!谁知魏征却不卑不亢,慷慨自若,他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若听从我的劝 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在场的所有人都预测,这次魏征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面对作为胜利者出现的李世民,魏征居然连一点悔过的表示都没有,反而在公共 场合大放厥词,岂有此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对死不悔改的魏征,唐太宗居然“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至此以后的魏征,后妃越礼,他犯颜直谏:太子越礼,他犯颜直谏;皇上想去泰山封禅,他依然犯颜直谏……直谏成了魏征生存的武器。说白了,李世民对魏 征如此宽容,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明君,臣成了名臣。魏征是标杆性人物,他一个人洗净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身上的鲜血,平衡了唐太宗失衡的帝王形象。雄 才大略的唐太宗自然知道,皇帝的面子、帝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要大于君臣之间的个人恩怨。因此,尽管有太多不足与外人道的隐情,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仍然显得难能可贵。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李世民是明君,但不是完人,也难免有生气和犯 糊涂的时候。魏征先后上疏二百多件,即使是备加小心,也难免百密一疏,况且又给过李世民那么多难堪,所以受冷遇、遭训斥甚至被威胁杀头的事也是常有的。可 他批评皇上的底气一直没有受到影响。他成就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完美了李世民的明君形像。臣敢说,君能听,相互衬托传美名。明君李世民也好,名臣魏征也罢,也许他们主观上都是为了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种少有的君臣良性关系历史上罕见,客观上促成“贞观之治”的形成和 大唐经济、文化和空前繁荣。而魏征不做忠臣做良臣的理念,不但是古代为官者学习的楷模,当今的公务员也值得借鉴!他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座右 铭,更是时下一些官员大肆“三公消费”的一面镜子。 ·返回《闹市一博》专栏

魏征是一个忠臣吗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们之间的君臣契合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由于器重魏征的胆识、才能,将他任为谏官,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则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

魏征自从被李世民任为谏议大夫,在此后十几年的御前生涯中,他先后向李世民进奏二百余份奏章,而且多被采纳并付诸实施。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比如贞观二年,许多地方发生蝗灾,甘肃一县令偷用官粮。李世民闻奏大怒,下令处斩。魏征任为罪不当斩,三次抗驳诏命。贞观三年,李世民曾下令免除关中地区租税两年,但不久又决定已经缴纳的就从明年算起。魏征认为朝廷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民。因此不顾唐太宗的震怒,几次拒绝在通告上签字。

魏征的直谏,备受封建文人推崇,无论是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示。

晚年的魏征奉命开始历时七年的《隋书》等史籍的编纂工作。期间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熬掉了多少青丝与白发。到了晚年,甚至在病重弥留之际,他仍在书写奏章,为朝政的得失而劳神操心。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任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奏章草稿、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搏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脑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实在是令人叹息。

唐朝魏征是忠臣吗

唐朝魏征并不是忠于皇帝的忠臣,而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的良臣。在唐朝因直言进谏,而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所以在历史上,被后人称为唐朝的“一代名相”。

魏征,字玄成,是钜鹿郡人,他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和史学家。尽管谏臣魏征一直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但是在实际上皇帝心里却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不过天底下的可百姓却真心实意喜欢这样好官,最终究其原因,所以说这魏征并不是忠于皇帝的忠臣,而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的良臣。

唐朝魏征是忠臣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魏征在唐朝是几品、唐朝魏征是忠臣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