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魏征进谏多少次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谁
- 2、唐朝的魏征一生进谏过几次?被唐太宗采用了几次?
- 3、魏征大概每年向唐太宗谏议多少件事? (历史作业的奇葩问题,求好心人回答,求速度 ToT)
- 4、魏征因敢向李世民提意见而闻名,他一生提了多少意见?
- 5、向唐太宗先后进谏二百多次是谁?
- 6、太宗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
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谁
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魏征。魏征一般指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负责劝降英国公李勣。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唐朝的魏征一生进谏过几次?被唐太宗采用了几次?
敢于进谏的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 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魏征大概每年向唐太宗谏议多少件事? (历史作业的奇葩问题,求好心人回答,求速度 ToT)
这段文字取自《资治通鉴》:“从此,魏征与唐太宗共事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魏征克尽职守,向唐太宗提出治理国政的谏议二百多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唐太宗私生活等各个方面,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程度,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每年进谏次数固然不通,但是,根据唐太宗时期的情况,每年进谏次数大概约为200~400件事,根据国情而定,鄙人专门查找资料算出的。
纯手打,望采纳!
魏征因敢向李世民提意见而闻名,他一生提了多少意见?
魏征向李世民进谏200多次,因为李世民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懂得忠言逆耳,这是很多皇帝都做不到的。即使我们一般人在受到别人当面指责时,都会心生怨气,而李世民却丝毫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只要提出的意见有道理,他都会采纳。
魏征是一个举止端庄很正直的人,都说他是唐朝第一谏臣,并且他的语言都很犀利,论点也和一般人不同。旧唐书记载过,唐太宗曾当面夸奖过魏征,说她前后陈述进谏200多次,若非出于至诚奉国之心,又怎么可以做到呢?李世民认为魏征是一个,忠心于国家的人,所以李世民并不会,怪罪他的直言不讳,不过,魏征有时候会得理不饶人,说话有时甚是难听,有一次甚至将李世民说的痛哭流涕。
但是,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对魏征也进行了打击,他取消了魏征儿子和自己女儿的婚约,还摧毁了他为魏征写的墓碑。虽然最后又立了起来,但是也压低了魏征的历史地位。
李世民悔婚和推倒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魏征把上奏的内容给诸遂良看的时候让李世民对他心生嫌隙,虽然在魏征在世的时候,他们的关系看起来相得益彰实际上,李志明也始终处在一个下方的位置,当时所有人都说是李世民不对,因为李世民犯错,所以魏征才给他纠正过来,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无疑是一个打脸的行为。
向唐太宗先后进谏二百多次是谁?
魏征 魏征(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幼年丧父,穷困失意,扔下家产不经营,有远大志向,对于各种书籍、 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下面是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太宗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
“魏征”
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于魏征进谏多少次和魏征进谏的故事白话文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