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有多少钱(叶澄衷简介)

生活经验0116

今天给各位分享叶澄衷有多少钱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叶澄衷为什么会成功?

希望对你有帮助 1897年尾,上海老顺记陈旧、简陋的账房里,不时进出着一些各行各业中名声响亮的大商号的负责人,包括中国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为江南制造总局和多家船厂供应钢铁、煤炭的可炽顺记,数十家五金|工具行,华纶丝厂,燮昌火柴厂……时值年关,他们都是来报自家的“红账”的——这些商号全都是宁波巨贾叶澄衷旗下的产业,老顺记正是他的经营总部。 这些叶家商号在为上海滩提供最重要的血脉——资本、能源和钢铁的同时,当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30万两白银,是老顺记总账房结算的当年总利润。 叶澄衷(1840-1899),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至少有数十位著名宁波商团人物曾是叶澄衷手下的学徒。叶澄衷身上具备的各种品质,几乎就是宁波商团取得成功的秘诀。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乐善好施,被称为“首善之人”。 慎于敏的从商禀赋 1843年,上海滩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一则“小舢板”拾巨金物归原主的新闻,而拾巨资的孩子就是17岁的叶澄衷。那时,黄浦江是外商船只的停泊中心,周围很多小贩都靠划小舢板为生,叶澄衷就是其中一个。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国洋行经理把公文包遗失在他乘坐的舢板上。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单据,还有数千美金和英镑的钞票,当时叶澄衷为了学习英文积攒许久的学费只有一元钱,可知这笔财富对于他是多么巨大。但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将公文包还给了失主,并拒绝了他的巨额酬谢。 叶澄衷见财不贪,换得了洋行经理一个改变叶澄衷一生的可贵建议——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的小舢板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洋行经理很快发现叶澄衷在商业上也是难得的人才,于是资助叶澄衷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 叶澄衷相当谨慎,刚开始他并没有急于接受洋行经理的好意,当他弄清楚了这笔借款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排除了自己将要开设的五金店会受控制或被吃掉的可能性后才接受了借款。叶澄衷的精明使这位洋行经理大为吃惊,他不得不佩服叶澄衷的从商禀赋。 这样的谨慎其实追求的是知己知彼,进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在他取得另一个宝贵的商业机会——成为美孚中国代理商的过程中,也表露无遗。 1870年,美国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后,“美孚”进入上海,但却难以立稳。最后,“美孚”找到了叶澄衷。 在见面之前,叶澄衷已经对有关煤油销售的背景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他知道当时在上海销售煤油的公司,除了美孚以外,还有英国的亚细亚石油公司和美国的德士古石油公司,当时除租界外,使用煤油灯的用户还不多,所以,三家公司都急于扩展销售范围,而中国农村是煤油的最大潜在市场,可是面对中国复杂的地方势力,混乱的货币制度、度量衡制度,洋行很难把煤油销往内地。 了解了三家外国石油公司竞争的态势,当然也就默察到美孚这时候的急迫心境。在谈判时,叶澄衷表现得很冷静,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先向美孚表明亚细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也想在中国找代理。这样一来,“美孚”石油公司生怕叶澄衷被其他两家石油公司聘去做代理,只能答应叶提出的所有条件——代理人的佣金由常规的20%提高到25%;除老晋隆外,由叶澄衷独家长期经销,并且货到后90天结账。 根据这个合同,叶澄衷充分利用90天结交货款的时间差(叶与内地商户结算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周转资金,发展业务,做地产和钱庄放贷生意,而且无需支付分文利息。这样一来,他除了能获得经销权规定的利益外,还能获得其他额外利益(包括利用货源多少、到货时间的迟早,操纵市场、左右油价,从中获取超额利润),其他老顺记号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因经销美孚煤油而创造了一种无成本的广告效应(当时美孚石油为廉价推销,免费赠送煤油灯和灯罩)。据统计,从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叶澄衷在经营煤油方面的赢利,就达10万元之巨。尽管以后美孚公司与叶澄衷在业务上发生矛盾,终止了代销合同,然而顺记号经营煤油的业务并未中断,叶澄衷仍然是历年不变的“煤油董事”。 审时度势灵活机变 叶澄衷凭借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本领,让他登上“五金大王”的宝座,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民族商业的巨子。 1883年,对上海来说是个很不幸的年头。这一年不仅时疫流行,还暴雨成灾。市场混乱,又因蚕丝价格大跌,上海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风潮,工商业刮起停歇倒闭之风,就连万贯家财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力有不逮,他在上海开设的钱庄也倒闭了。仅仅一个月内60%-70%的上海钱庄宣告歇业。由此又累及无数的中国商行、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 叶澄衷凭借他的敏感,在抢先抽回存放在银行或钱庄的资金的同时,又火速催讨客户欠交的煤油货款,尽一切办法回笼了所有的欠款。这时,美孚石油公司将更多的煤油运进上海,希望以增加销售来弥补1866年伦敦金融风潮带来的损失。 叶澄衷抓住了这个时机,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避开多事之秋的上海滩,全力向长江中游和沿海的广大地区推进。是年,当叶澄衷获得美孚石油在华独家经销权后,便不失时机地拓展外埠的业务。他先在宁波、温州、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天津、烟台、营口、广东等地和通商口岸,设立了顺记的分号或联号达18家之多。因为他知道,金融风潮波及不到仍然过着小农经济生活的广大农村。金融风潮削弱了众多洋行和中国商行的实力,无形中减少了他的竞争对手,叶澄衷不但避过了这场危机,还趁机发了财。 在此之前,他也懂得“货不停留利自生”的道理,但苦于运输不便,货滞于上海而未能及时运往各地分号。现在,他趁上海棉花行纷纷倒闭之机,用低廉的价格收购了棉花行的10多艘原来运棉用的沙船,建立了自己的沙船队,后经不断扩充而沙船多达一百余艘,频繁往来于沿海和长江航线,及时地运送煤油、煤、铁等货物来往南北,美孚煤油的销量也因此骤增。在这多难的1883年,许多商家朝不保夕,如履薄冰,而叶澄衷却大发利市,年盈利竟达10万两银子以上。 大胆投资新行业 叶澄衷先做贸易,再办实业,后进金融,从贫穷少年跃居为宁波帮首富,同时也是当时上海商界众所周知的顶尖富豪,经营范围广布于五金、煤油、机器、钢铁,洋烛、罐头食品、火柴、钱庄、运输等领域。如果没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业意识,叶澄衷也许不会成就出如此的大家业。 他开设的万顺洋货号,是中国人独资经营的第一家五金店,它标志着我国近代民族五金商业的诞生。 他开设的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号,是上海民族钢铁商业的开拓者。在进口铁板的同时,可炽顺记还买下外国的旧船,拆下旧船铁板,进行加工,首创了上海的拆船业。 他的新顺记洋货店,是上海第一家专售进口罐装食品的食品店,也被称为上海第一家“吃食五金”店。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他规定每天商店打烊后,让各分号的店员集中到老顺记店号,延聘洋人教习,教授英语及商务、关税等知识,让店员人人能精通英语和商务。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职工业余夜校”。 经营新兴行业是要冒风险的,但是风险与收益又是共存的,风险越大,成功后的收益也就越丰厚。叶澄衷敢于开拓,敢冒风险,所以也就能够把握高风险中高收益的机会。 在商业资本的出路上,叶澄衷也没有拘于中国工商业者致富后“弃末归本”的传统。叶澄衷没有袭取这种求保险的观念,他把商业利润投资于产业,把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起来,把赚来的钱不断地投向新的行业。他以五金商业起家,靠经销煤油发财,把赚来的钱用于继续拓展五金商业的同时,又投资于金融业、地产业、火柴业和保险业等。 叶澄衷的冒险绝非盲目冲撞,而是秉承了他一贯的谨慎。 他的可炽顺记,原是一家德国人开设的煤铁号,专门进口西洋的煤和钢铁,可是几年来打不开销路,连年亏本,贴出了盘让的告示。叶澄衷知道后,仔细地对煤与钢铁的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对煤和钢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农村也需要煤和铁来制造各种农具,所以拓展煤铁业务应该是有钱可赚的。他认为,前几年进口的钢铁之所以滞销,是由于中国的土铁和铜的价格相对便宜,而近年由于西洋各国冶炼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下降,进口的生铁、铜、钢材以及煤的价格也在下跌,由于其质量好,销量将超过土铁,并且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安徽枪械所等正在大批制造枪炮,也需要大量的钢铁、铜及煤。 叶澄衷很想盘下可炽煤铁号,但苦于手头资金不足。关键时刻,良好的诚实信誉和善于经营的名声再次给他带来了机遇。有朋友主动表示愿意提供资金,与叶澄衷合股盘下可炽煤铁号,并由叶经营,红利按四六分成,叶得六成。于是,叶澄衷又接手创办了该煤铁号,改名为“可炽顺记”。该店号开张营业后,成为近代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民族资本企业。3年后,合股者退股,“可炽顺记”成为叶澄衷的独资商号。“可炽顺记”与上海的祥生船厂、耶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有着业务来往,向这些工厂供应船舶五金,还包揽了其钢铁和煤炭的供应业务。 在进口煤铁的同时,叶澄衷还购置了一台剪刀车,将铁板和钢材余料加工裁剪成农村急需的条铁、筷条、钉条和字板。他还廉价购买了一些外国旧船,拆下船上的铁板进行加工出售,利润更加丰厚。 叶澄衷并未知足不前,而是不断开拓新的投资领域。1890年,他在上海创办最大的华商火柴厂一一燮昌火柴公司,雇用数百名工人。由于叶澄衷知人善任,重视改进技术,因而在与洋商火柴厂的激烈竞争中,燮昌不仅没有被挤垮,反而站稳了脚跟,产量占上海火柴总量1/3以上。1897年,他又投资30万银元,在汉口创办汉口燮昌火柴公司,直到1917年一直垄断了整个湖北的火柴市场。两厂日产火柴约43万盒,行销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山西、陕西等许多省份。不久,在苏州也设立了燮昌火柴分厂。这样,叶澄衷又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火柴制造业主。 在票号和钱庄业中叶澄衷也有投资。他曾先后在上海、镇海、杭州、芜湖、湖州等地开办大庆元票号与升大、衍庆、大庆等钱庄,又与许春荣合股开办余大、瑞大、承大、志大等钱庄。这些票号、钱庄的资本多不过银5万两,少则2万两,但放账却多至百万,数十倍于其资本。叶澄衷经营的钱庄,在鼎盛时期多达一百余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镇海叶家”也因此成为上海声名显赫的九大钱庄家族之一。他还独资创设三元保险公司,并成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9个董事之一。 1894年,叶澄衷还曾开办纶华纱厂,资本10万两,有缫丝车800架,雇工近千人。每年收茧季节,该厂动用资金高达百万,在当时各缫丝厂中资力可称雄厚。 地产也是叶澄衷甚为关注的一个行业。他从外商经营地产获得厚利的事例中得到启示,投资地产大有可为,但必须精心操作,不可过于轻率。当时上海有一家钱庄以4万银两押进苏州河北虹口一带几百亩地产,押期至年底,但到了年终结账清算时,业主却无力赎回。钱庄经理急着向叶澄衷求助。叶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先向租界工部局调查问讯。当他获悉当局原打算在吴淞江上造桥以沟通两岸,只因资金不足尚未动工,马上意识到,一旦此桥建成,苏州河北的地价必定升值,于是,他一面向工部局表示愿意资助造桥费用的三分之一,一面答应钱庄经理购进该块土地。数月之后,此桥建成,苏州河北岸的地价果然涨至100万两以上,他以4万银两购进的地产一下子增值20多倍,他既解了钱庄经理之急,又赢得资助造桥的赞誉,还获得地价升值的厚利,真可谓是“一箭三雕”。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树德地产公司,在以后几年里又为他提供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审慎又不失大胆的投资风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叶澄衷的创业经历

1840年,叶澄衷出生在镇海庄市一个贫困农民家中。他6岁丧父,9岁读私塾仅半年,11岁就佣于庄市横河堰榨油坊当牧童。14岁那年,他到上海谋生,在法租界一家杂货店当学徒。17岁租舢舨船在黄浦江中摆渡,并向外轮兜售吃食百杂。 19世纪中叶,叶澄衷善察商情,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叶氏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张妻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叶氏当面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叶澄衷有多少钱(叶澄衷简介),第1张

光绪十六年(1890)叶澄衷出资5万银两,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其产品优良,胜过英商燧昌自来火局。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上海通志》1825页)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想乘机而入,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而叶氏就此降低每盒火柴价格,叶氏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企业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价,节节败退。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叶澄衷庄市故居(清光绪十四年建造)

1896年,叶澄衷又集资42万银两,委派同乡宋炜臣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厂。为此,叶氏特备信与奏折由宋炜臣禀报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报非常支持,并给予很多优惠条件。 1882年,叶澄衷向两江总督*** 禀报,“禀请置造轮船,设立广运局”,却被*** 以“已有招商局,不必另树一帜”为由驳回。后来,*** 去直隶督办北洋海军,叶氏趁此重提轮船之事。

1889年,他集资20万银两,兴办鸿安轮船公司。为了防备清政府干涉,他不得不托庇外国势力,挂靠英商和兴洋行,并向英国政府注册备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鸿安轮船公司已有飞龙、飞马、飞鲸、新汕头等11艘轮船,净吨位为7000余吨,约合总吨位11000到12000吨。公司先后开辟了长江上的申汉线,北方沿海的天津、烟台、牛庄线,东南沿海的汕头、淡水、基隆等地的海上航线。规模之大,仅次于英商的“太古”、“怡和”以及中国的招商局。

在鸿安轮船公司,叶氏始终是控股者。1904年以前,鸿安公司的股份一直为华方七、英方三,而叶澄衷是其中最大的股东。 叶澄衷创办的中国人第一家洋行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业务不仅在上海占领五金行业市场,而且还在天津、辽宁、烟台、青岛、宁波、汉口、厦门、福州等地拥有市场优势。

同时,他关注上海火油市场,成为火油大亨。叶澄衷就以亚细亚公司为起端,把火油打入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场。

1870年,叶氏将可炽煤铁号买下。并将可炽改为可炽顺记。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进口煤和铁的商号而大获其利。

1894年,叶澄衷投入资金200万两银洋,在上海开设中国最早最大蚕丝纺织厂——上海纶华缫丝厂。这家厂不但保护了江浙一带蚕农不受蚕商投机压价之苦,而且对出口蚕丝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叶澄衷到了晚年还与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担任执行董事。这家银行设在上海,对上海的宁波商人大开绿灯,提供了很多方便与优惠条件。 1871年,叶澄衷在上海一次慈善会议上坦言:“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会后,他立即筹办顺记商务学堂。该学堂招收学生以小学毕业生为主,学期一年,毕业后都由顺记号录用,实习后大多数分赴各地洋行工作。这是叶澄衷借鉴商务文化培育人才的第一次实践。

1875年,叶氏在上海创办叶记商务学馆,地址设在上海外滩金陵东路一条弄堂内。

1898年仲夏,叶氏宣布拟办一所学校教化儿童,宣布拨银10万两,并请樊时勋为筹建负责人,购张家浜地区土地18亩9分,每亩价200元左右。聘请樊时勋、陈祖烈、王予坊、曹予、乌询夫、叶志铭6人为校董。由余记工头承包建筑校舍,建造罗马式两层楼房共计42间,教室宿舍,膳厅两层楼房26间,小养正里平屋15间,并设置一印书处。

1902年秋,刘校长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由总教习蔡元培代理。后来由于学堂扩建,由叶澄衷之长子叶松卿出资10万两,不久又有叶澄衷的诸公子勉卿、子衡、又新、铁卿等人出资共10万两。

1903年5月,蔡校长出走日本,由章一山代理校长,其后白振民、蒋子帆、谢利恒等人先后担任校长。1911年,上虞人曹慕管自日本留学归国,被聘为校长,曹任职长达16年之久。

当学堂正式开学时,清政府督学部颁发匾额“启蒙种德”以勉,系清光绪帝御笔。又有“棫朴权舆”四字匾额,系喀刺沁王所赠。

叶氏还嘱其子在庄市家乡的崇正书院,捐银洋5000元,还把全乡17所私塾、学馆、书院都改成西洋式学堂。

叶氏自思家贫,幼小失学,深感痛苦。于是和堂弟叶雨庵等人回乡,与叶氏族人商讨建立忠孝堂,叶氏义庄、叶氏义塾,议定的项目有:救济署、收尸施棺处、牛痘局、救火会、叶氏义塾等,叶氏拨款3万两白银,并指派其堂弟叶雨庵负责筹建。叶氏义塾建成,设在叶氏义庄之内,建有大礼堂、教室、办公室、寝室、伙房等设施。首批招收叶氏子弟20名。后来这所义塾发展为中兴学堂,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培育出了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众包模式的鼻祖---五金大王叶澄衷

     最近比较有兴趣来聊聊老上海的那些故事,讲讲我小时候乘风凉时候听过的那些旧上海滩大老板们的传奇经历。旧上海滩,几乎是全世界金融冒险家的乐园。自由开放的乐土早就了很多商业的传奇,即使今天看来仍是滋味无穷。我们就先从几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开始讲起,先讲讲五金大王,北京路五金生意的鼻祖-叶澄衷。

       叶澄衷可以算是典型的第一代“上海人”了。和我们的祖辈一样,他是宁波镇海人,家里很贫困,之所以到上海来,完全是为生活所迫。六岁的时候,叶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寡,只有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他九岁的时候进了当地私塾,读了两年书,就到当地的油坊当了学徒。三年以后,在油坊的这个生活也是很艰苦的。经亲戚介绍来到了上海,在法租界的一个杂货铺里面做一个学徒。

随着外轮贸易越来越繁忙,靠近黄浦江虹口码头的地方形成了一条麦克脱路(就是现在溧阳路马厂路那里),叶澄衷就是这里的一家杂货铺里干活。麦克脱路上的商铺主要就是为外轮补充食品、维修和提供淡水。于是,14岁的叶澄衷就每天摇着舢板,向外轮的海员兜售货物。叶澄衷开始的时候,据说并不会摇舢板,为了谋生,他跟老板说,我会摇舢板,让老板把他收留下来。他就偷偷地在洋泾浜里面,偷学了摇船,然后就逐步地锻炼,可以摇到了黄浦江上,最后可以一直摇到吴淞口。

学徒生涯,让小叶学到了许多东西。三年之后,他自己有了一点点积蓄,他就用两块银洋钿买了一只舢板,这就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觉得自己替别人做,吃尽苦头,没什么赚头。年轻力壮的叶澄衷,天天在黄浦江上风里来,雨里去,却还是只能勉强图个温饱,与外国水手做买卖,还要付给翻译一笔中介费用。他发现,如果自己能讲英语,与外国人直接做买卖,生意会好做很多。

那时候,外国人到上海来跟中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学中国话,但主要还是学上海话。同样,中国人要跟外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了解外国人的习俗、习惯、制度,还有更重要的是语言。所以,在上海的租界里,形成了一种中文和英文混杂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因为上海有一条河流叫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所以这种语言,也就被叫做“洋泾浜”。叶澄衷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平时自己还比较刻意地去通过当时一些渠道去学习。当时上海出版了一本《英语话注解》,这是用宁波方言来注音的,所以对叶澄衷来讲,学起来就更方便。于是,在那时的黄浦江码头,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摇舢板的中国苦力,随身携带一本以宁波方言注解的英语注解,时不时翻看默念,还总是拿外国水手当他练习口语的好对象。。。于是,叶澄衷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刻意的锻炼,叶澄衷用不了多久也能用”洋泾浜英语“和一般的外国人进行日常的交往了。

话说机遇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屌丝。有一天,一位外国洋行的经理,乘叶澄衷的一只舢板去对岸办事。结果他的一只皮包忘记在了船上。叶发现了之后,就守在船上,在岸边等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这个洋经理急忙忙的赶回来,他再把这个皮包还给他。洋经理认为,他这个人为人很诚实。回到浦西以后,就把他带到洋行里面,对他说,我答应你这样的一个要求:你什么时候来找我帮忙,我总会给你提供一个帮助。”

洋经理希望这个诚实的小伙子留在自己的洋行里做买卖,但是叶澄衷拒绝了,他决定经营自己熟悉的五金行业。当时上海有很多人的外国船每天进出港,进港的船不能直接上岸,船上所需要的一些日用品,往往通过就是通过这些舢板进行交易和沟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船上开出一张单子,上面列出这个船上所要的一些日用品,包括蔬菜、鱼、肉、蛋类、还有其他的一些日常用品。摇舢板的会根据这个单子去帮他们购买,同时,这些舢板也向船上的水手购买一些船上的物品。比如说机器的废弃零件,废旧钢铁、船用绳索,还有油漆呀、油刷这一类东西,还包括一些罐头食品等等。进行这样的买卖,就形成了一揽子交易,按照当时“洋泾浜”英语上面就把叫做‘私舵’”。

虽然叶澄衷还是在黄浦江上摇舢板,但他开始做一个有心人。他用食物、淡水和其他物品与船上水手交换五金。再把五金拿到岸上去卖,做起这个赚取双向利润的买卖。过了二年以后,他决定自己开办五金商铺。他找到了这个洋经理,请洋经理帮助。洋经理遵守了自己的诺言,给他介绍了现在大名路(他后来开顺记五金铺)的地皮,另外还给了他一笔开业的资金。叶澄衷也是比较谨慎的,他认为洋经理是不是要入股。洋经理告诉他:“我这笔资金就是完全借给你的,至于你什么时候发达了,你还我就是了。”

1862,就在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的同治元年,叶澄衷在上海百老汇上开了顺记五金店,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经营进口五金商品的店铺。这种行业也是一种新兴行业,其他还很少有人做这个行业的,所以到后来越做越发达,这是一个机遇,叶澄衷抓住了这个机遇。“顺记”慢慢发展起来,叶澄衷稳扎稳打,后来在上海开了“新顺记”,直到后来,在毗邻南京路的北京路开辟出了五金一条街。继而,又把生意扩张到外地,在汉口等地开了十八家分号。十里洋场,“五金大王”的名楼逐渐响了起来,摇舢板的苦力,现在是大老板了。 

叶澄衷他终生住在老“顺记”,因为老‘顺记’是他开创的第一个企业,后来规模发展到很大,他的资本达到一百万两。(老顺记)又是他管理所有企业的决策机构。他住在老‘顺记’,有威严在,下面的伙计不会偷懒。据说他的威严非常足,如他在吃年夜饭时,他是要排位子的。分号的经理,赚钱最多的人,就坐在他旁边,亏本的坐在最对面的,这个人是要被辞退的。

      五金商品繁多,规格复杂,各店铺经营的品种又各有重点,不可能配备齐全,面对客户开出的一揽子要求,五金店铺如何应付呢?叶澄衷又以自己的厚道与实力主导确立了同业拆借,这种管理甚至延用至今,并为其他行业所借鉴。

这个同业拆借,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电脑城百脑汇之类店铺卖电脑配件组装机的协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承接业务的一家店铺,这可以到同业去进行拆借,同业按照进货的价格上浮5%的利润。这个5%的利润就由两家经营的店铺互拆了——互相平分了。顾客到手的价格就是市场价格。所以对顾客是非常方便的。五金行业就是通过这个业内人协作,把小资本做大生意。这个模式放到今天来看,不就是所谓的“众包”嘛哈哈。

叶澄衷首先在五金行业,他是第一个领袖人物,他的规模也很大,所以他定下的规矩就是五金行业的规矩。他是同业领袖,所以他确定了许多规矩,今后的五金行业基本上都遵照行规在行使。同业拆借照顾了整个行业,而且叶澄衷的“顺记”从来都是自家低价拆借给别家,从不向别家拆借。五金大王让同行们心服口服。

开埠以后的上海,西方的商品从港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叶澄衷所经历的上海充满着竞争与机遇,扩大经营范围是意料中的事情。1870年,经过激烈竞争,叶澄衷成功地排斥了德国人的“可持”维持行,继续经营,并改名“可持顺记行”。这成为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号,更是中国商人经营钢铁业的第一家。叶澄衷接盘以后,主要经营煤铁,客户也是当时刚刚在兴起的民族工业的工厂,作为主要的推销客户。当时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没有大规模的竞争,所以经营还是比较顺利的。叶澄衷凭着他的眼光,在五金之后又成功找到了一片“蓝海”。

城市的发展,港口码头的繁荣,使叶澄衷的煤铁生意越做越红火,叶澄衷更加富有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信心,叶澄衷陆续购进了大量地产,而地价的持续上涨,更使得叶澄衷富上加富。赚了钱,他不忘记穷苦人,因为他自己过去是穷苦人出身,所以他自己去办义庄了。(义庄按我的理解,就是类似于社区中心一类的地方。里面有学校,公田,祠堂啊一类供附近居民聚会休闲学习的场所)

1871年,叶澄衷回到家乡宁波镇海出资兴办了叶氏义庄,义庄内开设学堂,供族内子弟启蒙。当年一贫如洗,只身闯荡上海滩的孩子回来了。站在义庄桥上,叶澄衷能够想些什么呢?面对中国人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造桥、铺路、办学,富有的商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十里洋场,上海商场风云变幻莫测。随着世界列强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新的能源开始冲击中国市场,上海港首当其冲。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已经大量开采石油和提炼石油制品。早期的石油,我们主要讲煤油。这煤油可以燃烧,也可以作照明,相当一部分用于照明。所以早期洛克菲勒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他也花了很大的精力。1870年,美国洛克菲勒创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后,“美孚”进入上海。但是立足未稳,“美孚”即遭到了英、俄两国石油公司的夹击。而面对中国复杂的地方势力,混乱的度量街制度,“美孚”更是一筹莫展。最后,“美孚”找上了叶澄衷。

叶是很冷静的,也不马上就答应。他先向 美孚表明,和亚细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也想在中国找代理。这样一来,“美孚”石油公司生怕叶澄衷被其他两家石油公司聘去做代理,所以出的佣金特别高。

当时石油公司的代理人的佣金一般是20%,叶澄衷要求“美孚”公司给他25%,回笼的资金,叶澄衷也要优先使用。“美孚”竟然全部接受了。当然,能说英语的叶澄衷,为“美孚”设计了许多适合中国人的好点子,实践证明这些建议是很成功的。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叶澄衷建议美孚,重新生产一种体态很小,装油也少,燃油也少,光度也可以差一点的“新油灯”,那最符合中国人的心态。然后,他给美孚提出了下面建议:如果人家买一箱油的话,你就附送一个灯,还有,灯的上面有个玻璃灯罩。这个玻璃灯罩很薄很薄,稍不留神就碰坏了。没有这个玻璃灯罩,燃烧的光就损失很多。所以叶澄衷就认为,你只要碎的玻璃灯罩还在,他就免费的可以置换一个新的玻璃罩。还有在包装上,他建议洛克菲勒公司就民间使用的改成小包装,按老上海叫法,这个叫“一听一听”的装,每一听大概30斤左右。在一般的老百姓家里,使用一年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们知道在欧洲,这个油箱使用完以后,基本上就扔掉或回收了,而在中国,这个油箱对剖一剪二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垃圾簸箕。所以算一算,很合算。农民想,我既点了灯,价钱又不贵,房间又亮得多了,还多了两个垃圾簸箕,那有什么不好。于是乎,买油的人群扩展了很多,原来不买油的很多农民也都开始买油用油灯了。这个例子,不就是现在所谓的产品按需定制化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套路嘛。

利用“顺记”早已建立的通道,叶澄衷利用上海虹口码头,把“美孚”火油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内地。通畅的销货渠道,又可以使用叶澄衷快速地回笼资金,作短期投资之用。在10年的独家代理期间,叶澄衷究竟赚到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另外,他还经营过保险,经营过钱庄,还投资过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他是九个董事之一,又是担任工部局的华董。他已经从一个平民进入了绅士阶层了。

随着上海港的更加兴旺,自来水、电灯等城市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五金的需求量更大,五金起家的叶澄衷,对老本行从不松懈。不管家里造了多少豪宅,不管五金大王的名头有多么响亮,他还是住在老“顺记”,积极经营。1884年,中法战争一触即发,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同时向叶澄衷订购煤炭备战。叶澄衷马上把“可持顺记”的煤炭运往福州船政局,又不惜大赔血本,买下了法国的一船煤,供应江南制造局,大商人赔本的举动,颇让人费解。

    他这样是做亏本的生意,那么家人就问他,你样样都是做赚钱生意,怎么这次要做亏本生意呢?他说“赔本的时候,就是应该赔本的。赔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更加赚钱。”后来统计,他送出去的煤总数量大概有五千吨左右吧。这笔亏了是蛮大的。但是叶澄衷就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营企业,它的用煤,我们不能去赚这个钱。实际上恐怕还有另一层深的含义。就是他通过江南制造局这样的一个生意,他就和中国的政府的官营工业打开了关系。

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取得镇南关和凉山大捷,叶澄衷的煤炭出力不小。不料,清政府以胜求和,还是签下了卖国条约。叶澄衷痛心疾首,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故兴天下之利莫过于兴学。

1899年,叶澄衷60大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拿出自己在虹口的一块24亩的土地,并出资10万两,兴建一所学校,叶澄衷要创办一所与外国学校一模一样的班级授课学校——澄衷蒙学堂,让中国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亲手一笔一划制定了澄衷蒙学堂最早的课本。叶澄衷写下的其实是一个商人的强国梦想。学校破土动工了。但叶澄衷突发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只有他的铜像看到了学校的建成。

做铜像的时候,一开始不注意,做成织锦缎长袍了。他的子孙一看,他们说我们爷爷从来没穿过这种,(从来都穿)布长衫。补丁当然不打了,但是没有什么缎子的,这儿有个寿字,这种都是做官的人穿的,叶澄衷不是这样的人。叶澄衷对自己是很简朴的。澄衷中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富商出资创办的公共学堂。叶澄衷临终前,怕叶家子孙毁约对澄衷蒙学堂又作了专门安排。“子孙不能去管学校的事情,学校另外有一个董事会,专门管学校的事情”。学校有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还有监管会,监督董事会,还有专门帐房。因为他知道学校的经费还不够,就规定他的大儿子,再拿10万两银子来。澄衷蒙学堂得以继续兴建,并于1905年8月16日正式开学,后改名为澄衷中学(至今仍在)。

       不仅叶澄衷,他的后人也是颇多佳话。最著名的就是上海叶家花园的故事。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曾经在江湾跑马厅旁边建造了一座叶家花园,主要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花园在民国12年(1923年)春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7.636亩。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场所。这个花园是日本人设计的,布局别具一格。“卧龙冈”与“伏虎岭”横卧在花园南北两侧,环抱着园中的湖泊池塘,构成一个整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石洞壑,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冈阜怀抱之间和绿岛土丘之上,形成了一幅园林胜景。花园大门处是一座跨门楼,里面可以住人,楼的两头分别连接了“卧龙岗”和“伏虎岭”。房楼下黑色挑花大铁门华丽气派,两边有厢房,南面一间曾是理发室。

     靠近正门南北两边的是“集霭渚”与“潜龙池”两个池塘。潜龙池中有一座小岛,矗立一怪石,上面镌刻着“犀牛观天”的字样。离开池塘,向前十步许,是一座怪石垒成的“小庐山”,耸立在“荷塘仙迹”的荷花丛中。山顶上花木葱茏;山脚下水平如镜。绕过假山,意境豁然开朗。这是园内最大的岛屿,主楼即建造于此。那晴涛桥、羲象桥、柳浪桥、金锁桥、玉带桥、匹练桥、四恭桥等七座小桥,分别沿着“澄路”与“康庄”这两条小径,飞架在“叶湖”两岸。它们有的与叶湖边上的牡丹亭毗连,与吟月亭山相依,有的与卧龙冈上的小天台相望,与邀月洞相通、湖滨小憩紧挨。山、湖、桥、亭,自然分布,相映成趣。

       登上伏虎岭四顾,延爽馆、武陵源、回波亭、琉璃阁、栖云洞、百态亭、四恭亭、题襟阁、听泉亭、吟月亭等罗列园中,尽收眼底。作为花园主楼“延爽馆”,是二层楼的西式建筑,底层东南、西三面环廊,廊柱为圆形水泥柱。背山面水,登上平台,可以眺望全园胜景。她与独处于湖边的水榭——武陵源遥遥相对。延爽馆的东南是全园第二岛屿,名曰:小罗浮。岛上林木成片,沿阶而下,即见山洞,穿洞而过,两侧有六角琉璃亭一座。缘小罗浮东行,即进入园中第三个岛屿。岛上有秋千架,四周围以栏栅,顶上为露天平台,可以缘梯而上,观赏四周景色。

       花园后门,卧龙冈的最高处,有一处人工瀑布,名为“银河倒泻”。站在匹练桥上,举首遥望,银河倒悬,飞流直下。瀑布泻入八仙过海的池塘中,八位仙子,假山叠成,驻足水中,栩栩如生。池塘周围砌上犬牙交错的太湖石,像龙游熊蹲,形态不一。冈上有一座四角十二柱的水泥亭子,八一三抗战时,张治中将军曾在此指挥将士们,英勇抗日。人去亭在,丰碑永驻。花园呈东西向的椭圆形,由三个岛屿环绕交错而成。岛与岛,岛与环路,均以亭桥相连,构成全园胜景。园多水杉、桂花、玉兰、雪松、龙柏、樱花、红枫、香樟与竹丛等木本花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

     花园自民国12年建成后,迄今已历60多个寒暑,其间虽几经战乱,但当年那些山、水、亭、台,有的景物依旧,完好保存;有的虽有损坏,但踪迹清晰可辨;整座花园风姿绰约,秀色依旧,风韵仍不减当年。时人称之为叶家花园。花园开放后不久,其毗邻英商祥茂肥皂公司主人以人声喧嚣、烦扰住宅安宁为由,向市政当局提出抗议。因慑于英人淫威,市政当局遂勒令花园停业。

     叶子衡早年曾在圣约翰大学求学。他的业师,是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民国22年2月他们相见,在互叙别情时,颜向叶谈及医学院亟需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叶闻后深为感动,加之其热心教育,于是慨然将此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实习医院。经过几个月筹建,医院于是年6月15日正式成立。为纪念叶的先父,乃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首任院长即为颜氏;叶这一善举曾获当时的教育部褒扬。

     民国26年8月,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园被侵华日军占领。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与土肥原一度僭居于此。民国29年,日军又将该园交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管理,并对外开放,名为“敷岛园”。但由于花园地址偏僻,营业不振,不及一年即行关闭,后即为日本特务机关驻地。同年9月,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向日本特务机关与登部队司令部提出申请,欲将此园收归政府,成立本市第一公园,结果遭到日方拒绝。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由于受经费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原澄衷肺病疗养院直至民国36年4月才恢复收治病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中旬,疗养院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4月初划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1959年,疗养院改为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现为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而这所医院也成为全国闻名的肺病专科医院。

    由于年代久远,叶澄衷的财富已难以具体计算。但是在上海的宁波人中,却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学人要学叶澄衷。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有名的十大富豪都有谁?

1.叶澄衷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五金大王,他生于宁波,从刚开始做生意时,就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不仅诚实守信,并且懂得变通,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仍能抓住机会,成为了一代富豪。

2.王炽

他主要做钱庄生意,也就是现在的银行业,做到最红火时,在全国22个省中15个省拥有支行,生意虽然做得大但极有商德,被许多后人景仰。

3.胡雪岩

他所经营的行业比较广泛,曾经贩卖过军火军械,后又经营中药,茶叶等,在江浙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位于十大富豪之列,他当之无愧。

4.乔致庸

乔致庸是乔氏家族的第3代,乔氏家族从第1代开始发家,到第三代便拥有殷实家底,被人们称为商场能手。

5.伍秉鉴

这个人虽然极为有钱,但从当今的视角来看,他的德行远配不上他的财产。在清朝时,伍秉鉴靠走私鸦片发家,当时虽被西方称为第一富豪,但做的生意却无法得到后世的认可。

6.沈万三

他是元末人,当时的财产富可敌国,不过他的下场并不是很好,虽然斥巨资帮助朱元璋修建城池,但最终却被没收所有家产。

7.吕不韦

他不仅是有名的商人,更是战国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从经商转为政坛的人,他的名气和德行,直到现在还为人惊叹。

8.和坤

靠贪污国家财产名列十大富豪,他的很多行为令后世所不齿,只知当时流传一句话,和坤倒下了,便可以养活一个城池的人。

9.端木子贡

他的财富全靠自己的努力积累而来,拥有多年经商经验,他的才华不仅展现在经商上,更展现在政治素养上,更是孔子弟子中最富的人。

10.范蠡

春秋时期生人,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有名的商人,但他的品行和另9位有很大的差别,他钱虽多,但乐衷于公益事业,救济了很多穷人。可以称得上是十大富豪之首,集财富与道德于一身。

古代商人的首富有多少钱?

1、富甲陶朱--范 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敌国——沈万三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 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关于叶澄衷有多少钱和叶澄衷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