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翁同龢是历史罪人,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晚清四大罪臣是什么呢?
- 2、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 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 3、此人是两朝帝师,做了哪件事,成了中国罪人呢?
- 4、你认为翁同龢是奸臣吗?
- 5、祸己、祸君、祸国,两代帝师翁同龢,为何成了恭亲王口中的罪人呢?
- 6、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
晚清四大罪臣是什么呢?
晚清四大罪臣分别是翁同龢、张謇、张仲炘、李秉衡。
1、翁同龢
他是光绪的老师,清流派帝党的头子,在朝中一呼百应。如果此人满身都是正能量,那可真是大清之幸事。只可惜,此人满身都是负能量,把大清给搞惨了。他和以*** 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在日舰入侵的时候,他不但不和*** 联手一致对外,反而有借外力削弱*** 势力之心。
在翁同龢掌管的军机处,不但不补充北洋水师军备,反而克扣军费,致使北洋水师装备老化,弹药过期,使400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万七千余水军葬身海底。从这一点来看,翁同龢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大罪人。
2、张謇
甲午战争之初,他给翁同龢出主意,让翁同龢借日本人之手消灭*** 的军事力量。建议翁同龢把*** 调上前线,让湘系大臣接手*** 署理直隶总督。这样一来,甲午战争就不是日本和中国打,而是一国与*** 一部之战。
同时,他还污蔑北洋水师将领是“残丁败叶”,说*** “贪生怕死”。北洋水师在前方打仗,后面却受到朝廷惩治。就在日舰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又主张死守渤海湾,不让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后让日舰直接打到了家门口。他可称第二大罪人。
3、张仲炘
此人在甲午战争中也没起好作用,大敌当前,应该一致对外,将士在前方流血,朝臣不该在背后给他们捅刀子。而张仲炘恰恰相反,就在北洋水师与日舰激战之时,他状告*** ,说*** 儿子李经方私通日本,还说李经方之子是日本天皇“附马”,想借此把*** 置于死地。
这份奏折,翁同龢赞“语绝奇”。现在人们都在怀疑,这孙子是不是日本奸细?他的这种做法,就像当年秦桧整死岳飞。张仲炘这么使劲帮日本,甲午海战还能不败?所以说,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三大罪人。
4、李秉衡
这个人也是清流派人物,在甲午战争期间,他是山东巡抚。按理说,*** 率军作战,他应该大力支援,军民团结,方可战胜倭寇。可这家伙也反正义而行之,处处与*** 作对。北洋水师需要援助,他以种种借口拒不发兵,最后使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
北洋水师孤军奋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但终因孤立无援而陷落。眼看着倭寇围攻而不上去帮忙,隔岸观火看热闹,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四大罪人。
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与*** 结怨,致使甲午惨败?真相到底如何呢?
清末,近代史上,翁同龢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有人说他为官清廉,平反杨乃武小白菜案,有人说他因为其兄曾经犯罪,被*** 弄的削职流放,作为户部尚书,拒绝拨款给*** ,致使甲午惨败,是误国罪人。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小编带你穿过历史的烟云,探寻真相。
而小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甲午惨败或与他无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从翁同龢兄翁同书的事情说起。
翁同龢长兄翁同书,在做安徽巡抚的时候,当时定远被捻军和太平军围困,翁同书弃城而逃。次年,寿州团练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仇杀而背叛攻寿州,同书允其请,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孙开泰、蒙时中首级交付苗氏,结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具折严劾,谓丢失疆土在先,受贼玩弄继之,奏折中更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具折人即为*** 。依大清律,同书被定"大辟"(斩首),实判流放西北,三年病死。
有人就因为这个推测翁同龢与*** 同朝为官,"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更有将翁、李二人政见不同,归为私人恩怨,将民族大义无端庸俗化,进而捕风捉影,将莫须有的军费问题说成战败理由,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此种评判实在牵强附会,不负责任,显然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
如果按照在这个逻辑推测,只要是同朝为官的人,家人中有为对手所参导致落马的,为了避嫌,就要终身唯对手马首是瞻,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了。不然就是循私报复?这个言论没有证据,像极了街谈巷议,无事生非,以讹传讹,是做历史的,史家大忌。
那么翁同龢是个怎样的人?
一是从他的经历谈起,以匡扶天下为己任。
翁同龢,是大学士翁心存第三个儿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咸丰六年(1856年),27岁的翁同龢以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开始为官生涯。
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祭酒,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科场考官,铁面无私,却也因此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最为荣耀的是,他竟然因为出众的学识,笔试殿试第一名,成为两朝帝师,同治和光绪帝的老师,在古代也少有,或绝无仅有。
有这样一副对联,说明了当时翁氏家族的荣耀,"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作为当朝天子的老师,是无比荣耀的,咸丰皇帝后,又作为光绪帝的老师,除了给皇帝讲课外,还给两宫太后讲过课,因为这个资源,宦途是顺风顺水。
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廷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经史语录》《毛诗》《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
一直以匡扶天下,辅佐王师,教导皇帝做一个仁君,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样一个专注教育的儒学大师,挟私报复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是翁同龢是清流领袖。
只是因为是光绪帝的老师,不可避免的成为参与了帝后之争
翁同龢是南派清流领袖,清流派主张"厉以风节",反对贪官污吏;敢于揭露弊政,甚至有时还直接指责慈禧太后。
而他这是这样做的,一生清廉为官。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行事端正,没有一些让别人攻击的错误,就能游刃有余。
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更是得到百姓的认同。
三是主战。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力主反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体现了对外御侮的鲜明特色,多次斥责*** "避战自保"。
而甲午战争的战败, 因为跟*** 有隙,被人怀疑故意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据胡思敬的说法,甲午战事开始后,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惊慌失措,就让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当翁同龢问到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过了好一会,反问说:"你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龢说:"事情紧急,怎么不继续请求一下?"李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纪检官员)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 乎?"于是,后人(包括胡思敬)又拿此来做文章了。
其实,翁同龢确实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
但是翁同龢治理户部,经费支出是需要统盘考虑,这是常情常识,奏请海军停购船械的事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黄河决堤,为了堵住黄河郑州段的决口,,一边是海防,一边是民生,哪个轻哪个重?两个都重要,灾情重大,已经发生了,是燃眉之急,民生问题不能不管。
郑州工程结束后,总理海军衙门和*** 本人都没有及时提出购买新式船舰,到了甲午战事开始的时候,翁同龢就让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
而*** 淮军自身所存着的800多万两并没有用到甲午的战事上,北洋官兵浴血奋战,击中敌舰,炮弹里的火药却是掺了水的,这是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跟有些人中饱私囊,竟然胆大包天把黑手伸到军队物资上有关系。
此人是两朝帝师,做了哪件事,成了中国罪人呢?
翁同龢是晚清政治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不仅仅历任户部,工部尚书,身兼要职,更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两朝帝师身份的翁同龢,虽以清流自居,但为人因私忘公,成了中国罪人。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当了光绪的老师,跟光绪关系很好。这是货真价实的帝师,仕途自然很得意。光绪八年,慈禧让他进军机处,他“固辞,不准”。慈禧的原话是“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别给我为难!”可见对他的倚赖和重视。
在太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弃城逃跑,后来戴罪立功不成反中苗沛霖圈套;曾国藩因顾忌其父翁心存的帝师身份,加上文采相对差点,所以让*** 代为上书;结果*** 文采非凡义正言辞,翁同书被判斩监候,翁心存一气之下病死在床,父死兄徙,就这样翁同龢和*** 结下了梁子。
洋务运动时翁同龢已掌管户部(财政),*** 建立了北洋舰队。两人同是军机大臣。
北洋舰队当时吨位虽不小,但已经落后;战前已经多年未经添置新舰,未曾修缮更新设备;李虽然多次申请,但翁总是以修颐和园为太后庆祝生日为理由推倒。以至于连购买炮弹都不拨款,最后战前镇远定远的主炮一共只有三发炮弹,其余*** 炮弹也是寥寥无几,之后更是把定制的新式战舰退货,结果这艘船成了日本的吉野号。
战前*** 虽然极力反对,并且请俄国出面调停斡旋,但翁在此时,总是鼓吹李多年来花费钱财无数,为何只避而不出;还在皇帝面前煽动*** 要弄李家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被鼓吹之下决定对日一战,最终北洋全军覆没。
战后他又以爱国者的身份,加上状元之才,忽忽悠悠的把战败的问题转移到同不同意议和,议和怎么议,老臣誓死要保卫祖国的最后尊严,绝对不割土地。
后来*** 签了马关条约,背了卖** 的大帽子,而翁同龢却又开始进行人身攻击,还派袁世凯忽悠*** 把内阁大学士的官职让出来。
战败后,尽管当局没有惩罚翁同龢,但皇帝太后都心知肚明此时光绪积极维新,这时候翁为了给自己挣回一丝荣光又开始胡闹了。
翁只是个儒生,丝毫不知道外国的好处,更不知道变法维新为何物,却积极地开展了变法运动。张之洞曾质问其变法维新跟他们洋务派有什么区别,这老先生又不知所以,彼时袁世凯、康有为均上书翁,提请变法。但翁因瞧不起非科举出身的袁世凯,启用狂狷康有为来变法。
之后康得到光绪的信任,开始了百日维新,而翁老头却又以领袖自居对康的上书指手画脚;比如,在康的外交礼仪中废除跪拜一项严厉斥责。
恭亲王在临死时弹劾了翁同龢,恭亲王死后,翁同龢被革去一切职务,迁回原籍。
然而一切太迟了,康有为乱政,使戊戌变法转向激进改革,最终失控导致政变,中国政治落入黑暗时代。虽说戊戌变法时,翁师傅已罢免。但起用非人,是戊戌变法失败之源。
虽位极人臣,但却仍计较小仇不顾国家大义。只知道玩弄权术,耍政治手段,却没有一丁点的经世致用之能。说到底虽非贪赃枉法之徒,但也就是一个只顾虚名之辈。
《走向共和》里,光绪皇帝跟翁说:“名在利先哪,翁师傅。”
你认为翁同龢是奸臣吗?
这个问题得看对谁了,如果面对慈禧太后、光绪,翁同龢的忠诚度很高,但是对于整个清朝甚至是整个民族,翁同龢都是一个奸臣,其实如果分好人和坏人的话更容易,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翁同龢是个坏人,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有很大的一部分责任。
一、翁同龢和*** 的仇怨
翁同龢和*** 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两者对待战争的态度,翁同龢是典型的主战派干就完事了,而*** 考虑的较多是主和派,两个人又是两个派别的领头羊,所以两个人在政治上的意见不同慢慢的演变成了私仇,所以后来翁同龢成了户部尚书(主要就是管钱的)才会四处针对*** ,先是限制北洋水师的军费,后来又是批评*** 等人为首洋务运动。
二、两人矛盾的结果
这些事说起来真的可笑,主战的翁同龢不断的扣北洋水师的军费,主和的*** 不断的申请战争的费用,当然当时翁同龢的拳头更大,所以北洋水师就遭殃了,恐怕学历史的时候都知道北洋水师当时的战舰极其落后,所以战争才失败了,但是大部人应该不知道的是北洋水师曾经也可能拥有和“吉野号” (日本战舰)一样的战舰,但是就是因为翁同龢最后向英国购买的时候失败了。
三、只是站错队的一个人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问了,翁同龢扣下的钱都去哪了?这就的提起慈禧太后了,当时慈禧已经打算放权了,甚至还形成了慈禧和光绪一起管理的局面,慈禧也知道自己没几年能活得了,所以打算给自己建一个巨型豪华的养老院(颐和园),而翁同龢没有慈禧的帮助根本就当不上户部尚书,于是他报恩的时候到了,但是就是因为他站在慈禧了那边,所以才成为了民族的罪人。
祸己、祸君、祸国,两代帝师翁同龢,为何成了恭亲王口中的罪人呢?
在《走向共和》中,推动前半段剧情的发展,有两个重要人物,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 ,一个就是翁同龢。
两个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既同朝为官,又属不同的阵营,还是私人感情上的死对头。
晚清知名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说的就是上述两个人,显然,这幅对联对他们两个饱含讽刺。我们前面讲过了多期*** ,也讲完了翁同龢的辉煌时刻,下面就要讲讲翁同龢的黯然落幕了。
一、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多说,但人死了后,就可以系统客观地去评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神医喜来乐》,俺们是老乡,沧州人。其中有喜来乐给*** 看病的情节,喜来乐把台湾比作烧饼,把沧州比作烧饼上的芝麻,这么大一块烧饼说丢就丢了,你的病我看不了。
*** 当时怒了,说了一句:
“议和是太后让去的,条约是圣上批准的,所以满朝文武都说条约签得好。我也知道,等我百年之后,我一准不是个人啊。可我以为总得等我死了才会有人骂我,没想到我活着的时候,你也敢说这番话。”
这就是*** 对于盖棺定论的阐述,他也清楚自己签了这么多卖国条约,死后必然会被骂。但是他也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议和是慈禧太后要求的,条约是光绪帝签字批准的,结果这个锅让他背了。
同样,喜来乐也有小市民的局限性,他只知道签约的是*** ,也只敢骂*** 。对于真正导致战争失败的太后和光绪帝,却不敢表达意见,这或许就叫反奸臣而不反皇帝吧!
同样的道理,后面对于翁同龢的评价,也仅仅是把他放在了“奸臣”的位置上,而不是去追究他身后的势力。
咦,有人就有疑问了,翁同龢什么时候成了“奸臣”了,教科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还是回到那副对联,那副对联其实就表明了两个意思:
一是*** 太贪心,二是翁同龢太无能,其实这样解释,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逐渐理解了*** 和翁同龢,*** 也转变成了实干家,翁同龢却成了空想家。
至于贪,其实俩人都贪的,一个是贪财,一个是贪名,当然,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清流是被饿死的,也就是说清流并不清贫,真正清贫的活不下来。所谓的清流,不过是一个阶级罢了,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抱团抨击异见者罢了。
作为高干子弟,货真价实的科举考试状元,且为两任皇帝的老师,还是清流领袖。翁同龢在史书上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出场,其人品,还是毋庸置疑的,最起码主观上没有做过恶事。
在我们小时候,或者是传统观念中,人就分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非黑即白:
比如坏人,就得有个坏人的样,坏得流脓的那种,像从小就弹球打蛋、放屁呲窝、劁猪煽马切驴蹄、漱梨核子拔烟袋、偷鸡摸鸭子、爬瓜溜西瓜皮……
长大了后看见民女就想上啊,看到老人就想踢啊,看到小孩就想拐啊,等等等等。这类型的坏人,虽然“坏”字写在脸上,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他发坏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
讲这些例子,倒不是翁同龢有多坏,而是要表明,有时候不坏的正人君子,其对国家,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前者!
三、
对于翁同龢,咱有一说一,其人并不坏,他比顽固派要开明的多,像维新派的康有为就是他推荐的。他又比洋务派和维新派要保守,尊崇儒家的那一套,也有点排斥外来事物。
晚清认识翁同龢的人,评价他人是聪明的,但是格局方面,还是欠缺:
“自小即长于察言观色,行事处世圆滑。”
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传》中评价翁同龢: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翁同龢这个家伙,缺乏魄力,说话办事总是站在道德最高点的。他不干,也能说出自己不干的道理,他干,也能说出他干的道理。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可,在他嘴里,总是能给自己圆场,这就是读书太多的人,迂腐的表现。
他可以喷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可以夸自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可以喷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他也可以夸自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也导致在举荐康有为一事上,他犯了糊涂:
他知道光绪帝肯定喜欢康有为,所以举荐的时候,一直夸他的才干胜自己十倍。康有为是啥人,朝廷上下谁不知道,翁同龢此举算是得罪了顽固派,可是他还不放心康有为,又加了一句:
“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这下子又把维新派都得罪了……
四、
翁同龢要不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买单?
言归正传,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责任在翁同龢身上。在《走向共和》中,关于这个问题,也是阐述得相当准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条:
如果说带有个人情感的话,很多人会觉得翁同龢小肚鸡肠,因为自己大哥翁同书的事,跟*** 有了私仇。所以,在后来他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故意卡北洋水师的经费。还在后来成了主战派,怂恿光绪帝宣战,并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如果从阴谋论或者是党派斗争上谈的话,则是因为翁同龢是帝党,*** 是后党:
1886年的时候,慈禧太后良心发现,要还政给光绪帝,不再垂帘听政了。翁同龢这个迂腐的文人就体现作用了,这一点他还写到了自己的日记里,在他的观念里,最高权力(皇位)的禅让,是要三辞三让的。
“三辞三让”是源自于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之为盛德,后来就变味了,成了一种潜规则的礼制了。比如曹丕辞了几次后,才勉强接过了汉献帝的皇位,比如李世民,也是一再推辞,才不得不接受李渊的皇位。
所以,翁同龢自作聪明的恳求慈禧太后,不要一下子归政给光绪帝嘛,你还可以训政啊,巴拉巴拉,想塑造一个母慈子孝的典范,此处可怜光绪帝一小会儿。
结果,人家慈禧太后倒不客气,既然你这么强烈的恳求我,我就勉为其难,再训政几年吧!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
翁同龢这辈子,擅权误国,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如果说他一生中还有那么一丁点的优点可数,值得人们去提及,去纪念,其实正是他的忠。
翁同龢不但不是奸臣,而且是忠臣,大大的忠于光绪皇帝,忠于慈禧太后。然而,忠臣不等于就是好人,不等于就是利于朝廷,利于国家,利于民族。
宋朝有秦桧、岳飞,明朝有于谦、严嵩、张居正、东林党,清朝有刘统勋、大贪官和珅、曾国藩......从忠奸的角度上来说,不管这些人做的事情是好还是坏,互相是不是看得起对方,后世评价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他们对自己的主子,也就是封建帝王,都是忠贞不二的。
要知道,有的忠,符合时局,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符合国家民族利益,有的忠,是迂腐的摆设,误国误民。
在晚清,列强蹂躏,小日本觊觎,国家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浩劫,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相比起实业强国,实干报国的*** 、盛宣怀,比起拼了老命去抵抗外敌的左季高,一个翁同龢,一个张之洞都属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眼光不够开阔,心胸不够宽广,理想远大,但是思维迂腐。他们有心报国,强国,对主子,对那个腐朽的王朝也无限忠诚,然而已然是跟不上时代。
他们对传统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以及运作规律的完美理解和纨绔坚持,使得自己在反世界潮流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对最后真正在力挽狂澜的*** 无限掣肘,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也变相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屈辱和苦难。
张之洞,好在是人在地方,还比较接地气,晓得兴南阳实业,翁同龢一直在朝廷中枢,高高在上,作为帝师,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大书法家,清流领袖等等,早就飘得来云里雾里,他是不可能理解*** 的心急如焚的。
而且不但不理解,还要为了加强和巩固皇权,自动去恶心*** 。
有人说,翁同龢因曾国藩及*** 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 有私怨。
任户部尚书期间,财务上处处刁难北洋水师,导致军备采购落后。其实这个是他的私德问题,先搁下不表。
作为一个资深的封建帝国中枢的政治家,翁同龢习惯了只对皇权负责,所以,他内心对限制,打压*** 这个手握重兵,还在找朝廷大量要银子的汉大臣,肯定是积极主动的。
翁同龢是历史罪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翁同龢是历史罪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