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张巡守睢阳吃了多少人,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张巡守城吃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 2、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这其中有何隐情?
- 3、为守一城而吃掉三万人,这位唐朝的“食人魔王”是谁?
- 4、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5、安史之乱期间,张巡他们是吃了30000个人吗?
- 6、睢阳保卫战是吃人的惨烈战役,要怎么看待这个战役?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文史弟
睢阳之战,既是安史之乱中最具关键性的战役之一,也是千年来最具争议性的战争之一。
而领导这场战役领导者——张巡,自然也是一直处于历史的漩涡,始终褒贬不一。
不过,褒贬张巡的态度也非常清楚。
大力赞扬张巡的人是站在战局全局的高度上,以及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评判,认为张巡是个英雄人物。
正所谓“闲坐安居高阔谈,说时容易做时难,倘使清谈能退敌,张巡何须死睢阳!”
睢阳之战中,张巡的战功可谓居功至伟,即便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能够以区区不到一万的兵力,跟十几万敌军周旋,并且坚守睢阳十个月。
若再加上在此期间的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张巡事实上和燕军对抗了21个月,也就是快两年。
史书记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可谓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更主要的是睢阳之战的深远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睢阳是江淮重地的门户,而江淮地区又是富饶之地,是李唐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
一旦睢阳失守,没有钱财,李唐王朝的反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燕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不止于此,正是张巡托住了燕军十几万大军,所以给了唐肃宗的反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在这段时间内,长安和洛阳得到恢复。
另一方面,一旦燕军第一时间占领了江淮地区,李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反攻,那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或许,又来一个“五胡乱华”都说不定。因为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胡人,从他们造反后的种种行径来看,也根本不是什么仁义之师,当时燕军中也是胡人居多。
虽然睢阳之战意义深远,张巡的战功居功至伟,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道德污点,即吃了3万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打仗更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不饱穿不暖,拿什么打仗。
但张巡当时的处境特别困难,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形下,在能吃的都已经吃了的情况下,最后张巡不仅把自己的爱妾给吃了,同时还把睢阳城的3万老百姓给吃了。
这一点所凸显出的无道和残忍,是严重背离儒家的价值观念的,正如孟子所说“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事实上,李唐王朝在当时评定张巡的功过中,就已出现严重的分歧。贬张者认为“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张的人则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只不过最后,张巡还是被当做功臣载入李唐王朝的史策。那么今天又该如何评价张巡呢?其实更为复杂,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这其中有何隐情?
因为当时情况紧急,而且敌军就在城下身,在城中的张巡,被围堵的水泄不通,而且城内的余粮较少,所以说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吃掉三万的百姓,用来给将士们充饥,再继续守护这个城池。如果说没有这个举动,可能睢阳这个地方早就已经失守了。
睢阳这个地方是李唐最为重要的一个地方,如果说这个城池一旦失守的话,对于李唐损失非常的大,而且安史之乱是李唐以来暴乱最为严重的一个。这一次暴乱影响非常的大,所以说如果睢阳城这个地方再失守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安史之乱成功的将李唐取而代之。
张巡是一个忠君爱主的大臣,他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安史之乱进一步恶化对李唐君主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他这样做也是为君分忧,如果他不牺牲这三万的百姓,睢阳城绝对会失手,而且在这一次保卫战中,张巡坚持了十个月之久。虽然说这有违儒家的仁爱思想,但是当时情况是逼不得已,关系着大唐的江山,张巡自然不敢含糊。
睢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他距离皇城非常的近,所以说一旦叛军攻陷这里,遭殃的肯定是百姓,而且大唐的江山将永远陷入战火之中,张巡此刻心中怀揣着民族大义,他自然是不惜以最大的代价来保全睢阳这个地盘。虽然说后来张巡被许许多多的人责骂,但是如果说别的将领深陷于这个难以抉择的时刻,我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像张巡那样做,用小的损失去弥补大的损失,这也是战争逼不得已的一件事情。
为守一城而吃掉三万人,这位唐朝的“食人魔王”是谁?
在安史之乱中,有一个人为守一城而吃掉三万人,被称为唐朝的“食人魔王”。这个人就是睢阳之战的领导者张巡。睢阳之战是唐朝安史之乱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后人对这场战役的争议性比较大,对张巡这个人也褒贬不一。
评价一个人是分两方面的,从历史战争角度上来看,张巡是一个英雄人物,在睢阳之战中,张巡和燕军长期作战,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四百多战,杀死燕军十多余万,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又参加指挥了雍丘之战、宁陵之战 ,和燕军对抗了靠近两年的时间。在唐朝睢阳是江南的富饶之地,是当时征收财税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睢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唐朝就失去了经济来源,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张巡托住了燕军十几万大军 ,保护了唐朝的根基,所以张巡的战功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在道德方面,张巡和他的部队吃掉3万人,给他这一生留下了一个污点。大家都知道打仗需要粮草,但是当时打仗已经打了很久,粮草已经吃完,能吃的都吃了,并且外无援兵,情况十分糟糕。最后张巡为了守住睢阳,吃了睢阳城的3万老百姓 ,非常的残忍,而张巡作为典型儒家读书人 ,大家对他这个惨无人道的行为是非常抨击的,毕竟吃人这个事情 ,在人类文明中都不可能是一个无可指摘的行为。也有人也有很多人说,如果张巡不吃人,睢阳这座城就会失守,唐朝就会灭亡,但是他的这种极端做法还是不受赞同的。他的功劳是有的,但是吃人这个行为是没有办法原谅的。
在历史上关于张巡功过的记载,出现严重的分歧。但是在最后,张巡还是被当做功臣载入李唐王朝的史册,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评定张巡这个人的对与否,还是很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评定还是留着后人去评说吧。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若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看,张巡确实是一个忠义之辈,也是一个大英雄,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替帝王解决了不少烦恼,也是一个英雄人物一般的存在,在历史上他建立的丰功伟绩,真的是数不胜数。若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来看,张巡久就太无情无义了,他竟然可以连自己的妻妾都吃了,世人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得有多狠心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啊,老百姓也是无辜的啊,三万人啊,都被他给吃了,难道百姓的生命就不是命吗?这不免有点视人命如草芥的感觉。所以说,张巡的一生算是一半功劳一般过失吧。
在历史上,张巡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大人物,在战场上,他一直都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百姓心中也是对他感恩戴德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世人在睢阳之战之前对他的看法。张巡确实值得百姓去爱戴,去歌颂,张巡一生经历了多达400多次战争,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样一个人,能活下来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而且很多的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的,他的能力不容置疑。
曾经在长达两年的对战时间里面依然坚守睢阳,可见其能力超群啊!但是就是在睢阳之战,他做了一件至今为止都遭人质疑的事情,就是他吃了三万多个百姓,包括他的妻妾,这让后人闻风丧胆啊,不免感叹这个世界竟然有如此狠心之人。
据说当时军粮断了以后张巡把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干净了,最后没有吃的了,可是肚子饿着怎么打仗呢?于是他便想到了吃人,就有了后来他的黑历史。其实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不犯错,在那样的情况下,国家和孝义是不可兼得的。张巡只能选其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管怎么选择都是错的,但是不选就会错得更彻底。所以张巡这一生,姑且算是功过相抵了吧。
安史之乱期间,张巡他们是吃了30000个人吗?
凡食“三万口”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不是张巡一个人吃了人,是他的军队在 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才吃得人,古代历史中像“人相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张巡,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环宇记》即是)他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 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年)。
张巡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
张巡开元(713——741年)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742——755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他政绩突出也未能迁升** 。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
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与官府相勾结而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当地人称“南金口,明府手”。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即有所耳闻,及他一上任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年),安史兵兴。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 70里)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为其长史(副职),并以此身份迎接叛军。张迎接到委命后,却率属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师讨伐叛军。当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也起兵拒叛,击败了张通晤后,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县令令狐潮想投降叛军,率军击败北上抗击叛军的淮阳(今河南淮阳)军队,并将所俘将士捆于庭院准备杀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机解开绳索,杀死看守,闭城拒纳令狐潮,同时召贾贲、张巡入城。贾贲、张巡入城后杀令狐潮妻子,据城自守。当时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太守,奉诏统率河南抗叛军队,他得知贾贲、张巡进占雍丘后,即授贾贲为监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军攻雍丘,贾贲率军出城抵御而战死。此后,张巡领导军民继续英勇杀敌,从而赢得了军民的信任。张巡将战况上报李祗后,李祗即委命张巡率雍丘军民抗击叛军。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败后,又引叛将李廷望率众四万攻城,一时人心震恐。但张巡沉着冷静,布置一些军队守城,其余分成几队,亲自率领向叛军发起突然攻击。叛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次日,叛军建造与城同高的木楼百余座从四面攻城。张巡命人在城上筑起栅栏加强防守,然后捆草灌注膏油向叛军木楼投掷,使叛军无法逼近。张巡又寻机进击叛军,致使叛军木楼攻城之策失败。之后,敌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终于被击败退去。
令狐潮经过休整后又一次进行反扑,在其大兵临城后先劝诱张巡投降,但遭到张巡严词拒绝,令狐潮羞愧而去。当时张巡固守孤城,又无朝廷消息,所部将领六人劝张巡出降。张巡表面许诺,次日,张巡于府衙设皇帝画像,率全军将士朝拜,然后将劝降六人责以大义斩首,这样更坚定了将士守城的决心。
由于长期守城,雍丘存粮已经不多,正在这时,张巡得知令狐期将从睢阳渠(沟通汴淮二河之渠)运米数百船经过雍丘城,于是派兵夜间出战。叛军猝不及防,纷纷逃命。张巡不仅缴获上千斛盐米,还追杀叛军无数。
到当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结叛将崔伯玉围攻雍丘。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劝降,张巡杀掉四名使者,然后将其随从押送李祗。至此,张巡率千人之众,坚守孤城四月,抗击敌众几万人,每战克捷。当时,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张巡为抗叛先锋。
此后,形势更加恶化,迫于形势,张巡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阎合在一起。之后,他们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杨朝宗幸免一死,连夜逃去。这次战后,张巡接到朝廷诏书,被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上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土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待战。这时,张巡止住擂鼓,让军士作出休息的样子,叛军见状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南霁云率军大开城门突然冲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斩将拔旗。与此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直逼城下招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城外叛军依仗人多势众并不戒备时,勇士们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了解情况后决定强攻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张巡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这样,叛** 云梯攻城就失败了。之后,叛军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叛军见状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系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扬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为了加强睢阳守卫,张巡派部将南霁云从城东门杀出搬请救兵。但拥兵临淮的贺兰进明,驻守彭城的许叔冀、尚衡等都观望不肯发兵。只有驻守真源的李贲援助战马百匹;宁陵守将援助兵三千,但这些士兵由南霁云率领杀开敌围进到睢阳城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军得知张巡请援无望,又加紧攻城,至此城已很难坚守了。守城将士商议突围而去,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蹂躏江、淮。再说守城士兵已饥惫不堪,弃城而逃,必无生理,所以最后仍决定坚守。直到当年十月,当叛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士兵已无战斗能力,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上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琦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是,尹子琦将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人同时杀害。张巡终年49岁。许远也在押送洛阳途中被杀。
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 400余战,杀死敌将 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江淮及江汉的保全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
睢阳保卫战是吃人的惨烈战役,要怎么看待这个战役?
说起“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役,非“睢阳保卫战”莫属,之所以说“睢阳保卫战”最为惨烈,是因为大唐守军吃人。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守将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吃了三万人。
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正是有了这种记载,使得张巡在后世的评价中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说他是大唐擎天柱,也有人说他是吃人恶魔。
而在我看来,且不说张巡到底是擎天柱还是恶魔,至少这段吃人记载是值得商榷的。
按照史料记载,张巡等人之所以会吃人,是因为粮草“既尽”,也就是快吃完了。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如此惨烈的守城战中,军人的粮草肯定要优先供应的,不可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打仗。
如果军人都快没东西吃了,那老百姓岂不是早就断粮了吗?换言之,当军人饿得受不了,打算杀老百姓充饥的时候,恐怕已经没几个老百姓还活着了。
再者,我们来算算张巡有多少人。
在《资治通鉴》中,有过当年七月的记载,张巡手下大概还有一千六百人,而这个时候,张巡的军队还没断粮。
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后来,南霁云拉来一支援军,大概一千人左右。
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到了十月,睢阳就失守了。换言之,如果《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是真实的,那就表明张巡手下两千余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吃了三万人!
最重要的是:南霁云带来的一千多援军,他们本身是带有粮食的。按照史书的记载,他们带的粮食还不少,有几百头牛。
吃完了几百头牛,又吃了三万人,大家想想,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如果这两千余守军真吃了几百头牛加三万人,且不说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至少肉体状态应该可以保证,但当叛军攻陷睢阳之后,却发现守城士兵的身体状况极差,很多人都像病秧子。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我曾经写过南燕慕容超,说他能够困守孤城,顶住名将刘裕长达半年的攻势,是一个很厉害的君主。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困守孤城的难度,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困守孤城这种行为,最危险的不是敌军强大,而是内部生变。在一个通讯完全被隔绝的孤城,内部守军的心理压力一定会非常大。那种寂寞感、那种与世为敌的恐惧感,随时都会吞噬一个人的意志。
吃人是什么行为?对于敬畏祖宗的人而言,吃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想要在吃人之后继续保持战斗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张巡是魔鬼,军人也不是魔鬼。
记载张巡吃三万人的记载不可靠,史书又为何要这样写呢?答案是:为了政治宣传。
我们都知道,黎明是一天光明的开端,但是黎明前的黑暗特别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巡领衔的睢阳保卫战就败于黎明前的黑暗。
张安死前十多天,大唐政府军就收复了长安城;张巡死后仅三天,大唐政府军就来到了睢阳城下。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如果张巡等人再多坚持三五天时间,那他们或许就不用死了;如果张巡等人不死,我们看到的睢阳保卫战,肯定就是另外一副样子。史书上绝不会说,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吃过三万人。
首先,如果张巡等人不死,按照他们死守睢阳城的功劳,政府肯定要为他们论功行赏吧?如果这时候有人敢说:张巡等人吃过三万百姓,政府还怎么论功行赏呢?
如果政府顶着这样的舆论压力继续论功行赏,百姓们会指着张巡等人的脊梁骨骂:“就是这群王八蛋,用百姓的性命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到了那个时候,张巡等人就算明说,自己吃人是迫不得已,别人也不会信的。反而会说他们就是一帮想升官想疯的人,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
可如果张巡等人死了,那再说他们为了守城吃掉三万百姓,就比较好理解了,我给大家捋一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正赶着驴干活,这时强盗来了,主人就叫驴快跟自己跑。驴问主人:“强盗来了会杀我吗”?主人:“不会,他得留下你干活”。驴又问主人:“强盗让我干的活会比现在多吗”?主人说了:“恐怕也差不多。”驴说:“那我为什么要跟你跑呢?”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大唐各地几乎都是一副“有奶就是娘”的样子:谁来统治我都欢迎,但前提是别伤害我们。
面对这种情景,叛军自然是求之不得:只要你们别死心眼地给大唐卖命,我们就有希望造反成功。但对于大唐统治者而言,肯定会毫无安全感。唐玄宗甚至感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吃我大唐用我大唐,到头来为我大唐去死的心都没有?你们真是一群白眼狼!
可是对于广大百姓而言:是大唐天下还是大燕天下,对他们来说有啥区别呢?他们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驴一样,给谁干活不是干活?
我不是鼓吹投降有理,而是在说人性,人性总习惯于趋利避害,这也是顺民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
真要把顺民带到法庭上打官司,顺民也是有一大堆理由的:你们当兵的无能,丢失大片领土,根本没法保证我的安全。到头来,我自己想办法保住了性命,你们却怪我没有为国捐躯?我一个老实种地的百姓干嘛要为国捐躯呢?难道国家白养了我几十年吗?显然没有啊!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显然无可厚非,但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百姓都这样思考问题,那事情可就难办了,这也是大唐既得利益集团要突出宣传张巡吃人的主要原因。
张巡是什么人?为了捍卫我大唐江山,宁愿吃人也不投降,如果这都不是忠臣,世间还有忠臣吗?大家要像张巡学习啊,无论何时,大唐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大唐江山,我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谁喜欢说这种话?自然是大唐的既得利益集团,谁讨厌听这种话?自然是叛军,如果老百姓都被这种观点洗脑,那叛军必然是一步一个坎,还提什么改朝换代啊?能保住河北都困难。
老百姓同样不喜欢这种观点:我又不姓李,就算我姓李也不是国戚,为了你大唐江山千秋万代,我们老百姓就该被当成“代价”扔出去送死?你这种垃圾政权就该灭亡!
但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也只得任由上面的人肆意宣传。久而久之,“张巡吃人三万”的政治童话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宣传的加深,张巡等人和百姓的态度也被传得有鼻子有眼,大家都说:英勇杀敌的张巡等人誓死不降,那些排着队被张巡等人下锅吃掉的老百姓也是誓死不降。在生离死别之际,大家共同约定:生当大唐人,死当大唐鬼!
为了迎合政治正确,为了保证皇权的神圣性,张巡被描绘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忠臣:为了忠于皇帝,他敢于无视所有人的性命,谁敢拦着他忠于皇帝,他就要谁的命。
这不是扯淡吗?连人性都没有,谁敢指望他懂得忠诚呢?
张巡等人吃了三万人,这肯定是夸张的政治宣传,那么张巡等人就算没吃三万人,是不是多少还吃了一些人呢?毕竟断粮是事实。
关于这一点,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因为唯一有可能说出正确答案的张巡等人,在城破之后全部被杀,所以我们只能揣测。但我认为:就算张巡等人有吃人行为,也不可能吃三万人,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不可信。
在两千余人不足以吃掉几百头牛和三万人的前提下,城内依然出现了百姓大量减员的情况,很可能是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瘟疫,但这在守城战中是极其常见的。
而在睢阳城被攻破的时候,还有四百多名百姓做了叛军的顺民。没过多久,睢阳城又回到了大唐手中,这四百多名跟随张巡一起守过城,后又无奈归顺叛军的百姓命运如何?史书再无记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关于张巡守睢阳吃了多少人和张巡守城吃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