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说秦王成功了吗(范雎说秦王出自哪里)

生活经验070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范雎说秦王成功了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范雎说秦王出自哪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范雎说秦王是怎么回事?范雎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睚眦必报的范雎带着在魏国受到的屈辱,远走他乡在秦国蛰伏两年后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惩罚性地对当日欺辱自己的魏齐和须贾实施 报复,由此落下了他心胸狭窄的铁证,可谁又知道一路走来他的艰辛?

范雎说秦王成功了吗(范雎说秦王出自哪里),第1张

从小家境贫寒的范雎,志存高远,苦于无处施展他的才华。早年间凭借自己的辩才游走在各个诸侯国之家,最后做了魏国中大夫须贾门 的门客。这个须贾真的是虚假,可怜范雎一世英名竟栽到了须贾的手上,他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明主,没想到更大的不幸还在前面等着 他。

因为口才很不错,上头便派遣范雎和须贾一同出使齐国,到了齐国以后范雎因为其过人的胆识和辩才,而深受齐王的赏识,并以黄金和 牛、马等赏赐给他,在一旁的须贾则被冷落了,觉得丢了脸面的齐王回国之后,诬陷范雎跟齐国蹿通,泄露魏国的秘密。结果,魏相大 怒,把范雎差点打死,范雎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生,转而将范雎介绍给秦国的谒者王稽,范雎化名为张禄随着王稽潜逃到了 秦国。

来到秦国住在客舍,吃着粗茶淡饭,无需再担心自己的生死问题,但是这样不被重用无尽等待下去也不是办法。当是时秦昭王在位秦国 国力强盛,秦国兵力强大人才济济,对范雎这样到处都是的人才,他也不会太顾及,当秦丞相魏冉攻齐扩大自己的封邑时,范雎认为时 机成熟了。他写了一封信给秦昭王,大意是陈述了秦国当前的利害,并讲到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顺带推荐下自己,这封信最后果真打动 秦昭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 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范雎进入秦宫,见秦昭王在众人簇拥下向自己走来,故意制造一种不期而遇的假象,秦王 喝退了身边的侍从后,私自和范雎攀谈起来,秦王跪在那里并虚心请教治国的问题,二人相谈甚欢,最后二人竟然激动得出现范雎拜 ,秦王亦拜的场面,可见范雎的说辩能力有多强。

范雎作为古代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为秦王献上了两个行之有效的军事战略思想。一个是对外的远交近攻,另一个则是对 内的强干弱枝。臣闻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国、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 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王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王就采纳范雎的策略,攻克了许多地方,最后孤立了韩国,又成功挑 起了赵楚之间的战争,对外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又把目标转向国内,范雎进一步向秦王阐述,魏冉、太后掌事的危害:今穰侯内 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话一出口,昭王恍然大悟,便下令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于关外。这样一来,秦王的权力又重新回归自己手里,而范雎 也凭借二计走上了相位,走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

秦昭王四十一年,范雎和老仇人戏剧性地相遇了。当时秦国已经是强国,相国魏齐认为魏弱,认为应该出使秦国沟通一下。于是,魏王 派须贾出使,却在下榻的客舍遇到了故意乔装成乞丐的范雎,须贾在嘲讽之间也动了恻隐之心,请可怜的范雎吃饭还乃取其一绨袍以 赐之。这个小小的举动才使得须贾逃过一死,虽然范雎在后来羞辱须贾,让他当众在地上吃马粮,颜面尽扫,这个做法很过分,但是 范雎还是饶了须贾的小命,比起性命受点侮辱又怎样。

范雎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他虽然并非一生的作为都光明坦荡,但他不扭捏作态,不虚假,有一种敢作敢为的豪 气和君子之气。范雎廷辱须贾、智赚魏齐、妒杀白起后,却因为自己的好友郑安平率士卒降赵,和他的亲信王稽与诸侯私通,这两件事 给拖累了。一个是朋友一个是亲信,都在他最得势的时候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范雎自知会被秦王猜忌,于是,范雎谢病以归相印 ,云梦秦简《编年纪》云: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至于范雎怎么死的,何时死的我们也无处知晓。

打扰大家了,历史上的范雎是怎么样结局

当时,秦国的内政由宣太后和穰侯把持,范雎要上位,就得将宣太后和“国舅”穰侯等权贵排挤出朝廷,但当时的范雎只是一介布衣,与秦王也没有交清,而宣太后和穰侯都是秦王的骨肉至亲。所以,范雎先不忙着表达自己的主张,而是先试探秦王,见秦王情词恳切,这才说了心里话。范雎先是举了姜太公和文王的例子,表明即使交情很浅也可以对彼此深信不疑;又举出伍子胥的例子,以示自己愿意对秦王忠心不二。秦王听后深受感动。不久,秦昭王废弃了宣太后,将穰侯等四大贵族赶出京城,拜范雎为相。范雎说秦王的成功,是范雎走上政治高峰的起点,也体现了古人超高的语言智慧。

历史上的功臣,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或者被当代的帝王忌惮而杀害,或者失去“先帝”的庇护,被新主子除掉。战国时期的商鞅、吴起等人为各自的国家殚精竭虑,最后却没能得到好下场。秦国的宰相范雎,凭借一张伶牙利嘴,利用”合纵连横“之术,为秦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那么,范雎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秦王杀死的呢?众所周知,范雎虽然是魏国人,但是深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拜为宰相,还经常赏赐给金银珠宝。但是,范雎这个人性格很有特点,他睚眦必报。有恩报恩,有仇则报仇。对于曾经对不起他的人,他是一个也不会放过,而对于曾经在他落难时相助过的人,他又不吝惜财物回报。

当初,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时,得到了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为相后便分别举荐为秦国大将和太守。但是,这两个人却不争气,后来都犯了大罪。秦昭王虽然没有责备范雎,但是对范雎难免心生芥蒂,而范雎此也很内疚。正巧这时候,一个叫蔡泽的人找到范雎,对他说,自古月满则亏,您现在正是鼎盛时期,这时候不功成身退,更待何时呢?范雎觉得有理,加上之前的事的影响,便辞去了宰相之职,交出了相印。秦昭王挽留未果,只好由着他去了。范雎辞官后,不久就病死了。所以,范雎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秦王杀死的,显然就有了答案。范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合纵连横”策略依旧发挥着作用,几十年以后,秦国灭六国,终于一统天下。

范睢为什么成功游说秦王?

纵横家理论的创始人鬼谷子说:“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也就是说,在游说的过程中,游说者要想发现游说对象的内心想法,就要顺从他的嗜好和欲望来游说。鬼谷子又说:“离合有守,先从其志”也就是说,在游说的过程中,游说者的主张和意图与游说对象的内心想法,无论是背离还是同合都要坚守,先顺从游说对象内心想法的原则。

由上可见,苏秦游说秦王(秦惠王)的失败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没听他老师的话。鬼谷子告诉他:“顺其嗜欲,以见其志意”,然而苏秦在应用时却忘记“顺其嗜欲”不光体现在长远目标上,而且更体现在近期目标上。所以说苏秦在游说秦王时,只是一味地顺着秦王治国的长期目标游说,而忽略了秦王治国的短期目标。二是忘记了他老师的话。鬼谷子明明告诉他:“离合有守,先从其志”,然而苏秦却忘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所以当秦王明确地告诉苏秦,他提出统一天下的谋略,对于现阶段的秦国不适应时,苏秦仍然要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于事后还要继续上书自己的主张。

鬼谷子说:“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以权之,崮其患以斥之”也就是说,在游说的过程中,游说者的谋略制,应依据游说对象的疑惑来改变它;依据游说对象的看法来认可它;依据游说对象的说辞来调和它;依据游说对象的优势来成就它;依据游说对象的厌恶来权衡它;依据游说对象的祸患来驱逐它。

由上可见,范睢游说秦王(秦昭王)成功的原因就只一点,这就是:虽然,史书上没有记录范睢也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他完全是按鬼谷子的纵横理论来游说秦王的。

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国家实力逐渐变强,又因为秦孝公在位时曾经广纳贤士。受此影响,到了下一代秦惠文王继位后,还有很多人前去秦国投靠,苏秦就是其中之一。

苏秦

苏秦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并且在学成之后游历各国。可是各国的国君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后他走到了秦国,当他看到秦国广招人才而使国家变强时,他决定要孤注一掷,如果在这里不成功就打道回府。

于是他便面见秦惠文王,开头先客套一下夸夸秦国的军事实力强大,有着兼并诸国的实力,然后再说自己有办法能使秦国兼并各国,但他没有选择继续说下去,可能他想试试秦惠文王的态度。

请点击秦惠文王(影视)输入图片描述

可惜的是,秦王听到这番话后并没有显示出激动或者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说秦国如今变法还没有结束,各项事业正在飞速发展中,现在还没有做好对外战争的准备,让苏秦改日再来。

秦惠文王这番话很符合秦国当时的情况,秦国的确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但秦国却不是一个因国内变法而放弃对外扩张的国家,像上一代的秦孝公,变法没多久就敢和当时最强的魏国争了30多年的河西之地,所以秦惠文王只是委婉地拒绝苏秦罢了。

而且苏秦谈到了“并诸侯,吞天下”这个非常敏感问题,如果苏秦是其他国家派来试探秦王态度的间谍,当他探知秦王的野心后公之于众,那秦国岂不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对于事业上升期的秦国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秦惠文王的拒绝情有可原。

请点击战国地图输入图片描述

还有当时商鞅刚被杀害,秦惠文王对于外来的说客非常不信任,认为这些外来人员不能尽心尽力为秦国谋划,甚至有可能迫害秦国。所以秦惠文王并不想搭理苏秦,还想让他早些离开秦国。

可苏秦并不知道秦惠文王心里在想什么,他一听到自己连办法都不能告诉秦惠文王,整个人又气又急,还想劝告秦王出兵进攻,认为武力才能成就霸业,并且还彻底否认了“巧言诡辩”的好处。这岂不是更加激起了秦王的怀疑和否定?

发奋的苏秦

果然,之后苏秦又和秦王提了十几个建议,秦王都没有采纳,而且秦王对待苏秦的也不好——苏秦的钱都花光了,苏秦最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返回自己的故乡。

总结:苏秦此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秦国的了解和自己的游说的本领不高,导致秦王对他并不待见,但归根结底就是能力不行。如果当初苏秦能更加埋头苦读,使知识融会贯通,那么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范睢至秦原文翻译,范睢至秦原文翻译

 【原文】

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睢辞让。

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睢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此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睢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译文】

范睢来到秦宫,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这天,凡是见到范睢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睢还是“啊啊”了两声。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硬是不教导我了吗?”范睢便恭敬地解释说:“我并不敢这样。我听说,当初吕尚与文王相遇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渔夫,在渭河钓鱼而已,那时,他们很陌生。此后,吕尚一进言,就被尊为太师,和文王同车回去,这是因为他谈得很深入的缘故。所以文王终于因吕尚而建立了功业,最后掌握了天下的大权,自己立为帝王。如果文王当时疏远吕尚,不与他深谈,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圣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业。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比较陌生,但想陈述的又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关涉到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

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计谋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会以为是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即使不得已漆身为癞,披发为狂,也不会以此为耻辱。五帝是天下的圣人,但终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终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贤人,但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终究要死;孟贲、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终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够稍补益于秦国,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伍子胥当年是躲藏在口袋里逃出昭关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凌水,吃不上饭饿着肚皮,双膝跪地,双手爬行,在吴市讨饭度日,但终于帮助阖庐复兴了吴国,使吴王阖庐建立了霸业。如果让我像伍子胥一样能呈献计谋,即使遭到囚禁,终身不再出狱,只要能实现我的计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当初殷韩的箕子,楚国的接舆,漆身为癞,披发为狂,却终究无益于殷、楚。如果使我与箕子、接舆有同样的遭遇,也漆身为癞,只要有益于圣明的君王,这就是我最大的光荣,我又有什么可感到耻辱的呢?

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大王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下又迷惑于大臣的虚伪,住在深宫之中,不离宫中侍奉之人之手,终身迷惑糊涂,不能了解坏人坏事。这样,大而言之,则会使得国家遭受灭亡之祸,小而言之,则使得自己处于孤立危境。这就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国却治理的很好,这比我活着要好得很多。”

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国来,这是上天让我来烦扰先生,使得先王留下来的功业不至中断。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教导,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范睢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

范睢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绕泾水和渭水的广大地区,西南有陇山、蜀地,东面有函谷关、崤山;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免一般,轻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山以东诸侯窥视一下,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

秦王说:“愿闻所以失计之处”

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多了,则对秦国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信任,却越过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可以吗?显然是疏于算计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大胜仗,攻破了楚国的军队,擒杀了它的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连寸土也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齐缗王出走,军队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耻笑。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伐楚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的缘故。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小偷粮食啊!

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从前,中山国的土地,方圆有500里,赵国单独把它吞并,功业也成就了,声名也树立了,财利也获得了,天下也没能把赵国怎么样。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居中的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

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魏呢?”范睢说:“用卑下的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还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于是起兵来攻打邢丘(魏地),邢丘被攻陷,而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

范睢说:“秦、韩两国的地形,相交纵如锦绣。秦旁有韩存在,就像树木有[]虫,人有心腹之疾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睢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分成孤立的三块(谓新郑、成皋、泽潞)。韩国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

秦昭王丞相——范睢

历史上的范睢,饱受世人诟病,很多人总是评论此人小人,奸臣,猥琐,精致的利己主义,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而我则认为,范睢是一个有谋,精通心理学,善于自我推销,性格有优点有缺陷,而又不失人性优点和弱点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反而不像某些文章或者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傻白甜,白月光,完全神化英雄主义形象.

范睢,也是张禄,秦昭襄王时期丞相.范睢原是魏国人,家境贫寒,当初他为了给魏王效力,在魏国人须贾门下当门客,百般讨好须贾,但须贾并不买账,将他诬告给魏国王上——通敌卖国.除此之外,他为了向魏冉推销自己,甚至于不惜失去尊严,给魏冉如厕后擦屁股.在古代这种待遇相当于侮辱人格.而范睢被通报投递卖国后,被仆役差点打死扔在茅厕,刚好被魏国一个扫茅厕的人——郑安平救出来,幸好范睢虽然变成一个腿脚不方便的瘸子,但是他的知识和才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继续向秦国王稽推销自己,希望王稽推荐自己给秦昭王.王稽当时也只是秦国的使者,出使魏国,此时刚好遇上范睢,由此误打误撞救了范睢.

王稽见到范睢,一副贫穷落魄,又瘸又拐的求着要见秦王,王稽无法相信这个落魄的人怎么可能会打动秦王.随后,范睢将秦国的国力,和当前秦王,宣太后,魏冉,华阳君等人的势力分析一清二楚.而他也想好了和秦王夺取王权的对策.秦王在王稽的推荐下,见到了范睢,范睢对秦王说,我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现齐国的子民称呼齐国有孟尝君,秦国有宣太后,穰候,华阳君,而并没有提到秦王.这说明在秦国的子民眼里,没有秦王啊.而秦王当朝不久,在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眼里,秦王没有阅历和资历,难以一人独当一面的处理秦国国事.此时,秦王的听到范睢这么分析,顿时兴趣起来了,他认真听取了范睢的细细分析.随后,范睢也就开始进入秦国朝堂参与政要事物处理.

魏冉在攻打六国的时候,私自公器私用,将领土据为己有.随后范睢抓住把柄将魏冉的罪行公诸于众,秦王罢免魏冉,随机秦王成功的一步步夺取了王权,在范睢的帮助下,集中实现了中央集权,将外戚的势力彻底一一瓦解,破除了外戚专权的威胁.

齐,魏国联盟的时候,范睢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如结交距离较远的齐国,攻打距离较近的魏国,这样实现远交近攻,瓦解诸国联合攻打秦国的谋划.果然,就在此谋略提出后,秦国成功攻破魏国,将一个势力强大的魏国土崩瓦解.

除此之外,范睢在长平之战中也极力为秦王极力谋划,很多人说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死二十万赵国士兵,是由于范睢的小人计谋,导致秦王刁难白起,其实不一定,在长平之战,赵国势力不弱,白起一代战神,能够险胜,也是非常不容易,在二十万赵国士兵投降之后,秦国没有粮食养这些士兵,并且秦国如果继续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也需要巨大的兵力,物力,财力.在秦王看来,这个时期应该养兵蓄锐,而不是继续攻打赵国耗损秦国实力.但在白起看来,此时此刻,若继续攻打邯郸,会是赵国无一丝丝喘息的机会,将会实现秦国统一天下的霸业.无论秦王的想法是否为范睢之谋划,建议所灌输的,历史就是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君王和大臣之间,立场各有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做事情的决策不同而已.

范睢妒忌白起,在秦王面前各种诽谤白起,致使白起的悄然退场,致使秦国后来的战争连连失去城池。范睢的恩人郑安平,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范睢和秦王所启用?难道不就是因为范睢的报恩之心吗?他盲目的报恩,启用一个只会扫厕所的下人带领军队打仗,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难道秦国就没有人可以用了吗?这或许就是范睢有恩必报,睚眦必报的人生信条吧!

除了郑安平的用人失误,还有王稽的用人失误.王稽不过是一个来往他国的秦国使臣,文无谋士之才,武无白起之勇.他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在守护河东郡的时候,他被秦王百般叮嘱,不要失去河东郡,否则范睢一同命丧黄泉.果不其然,他没有让出乎意料的失去了河东地区,也同范睢一起享受了牢狱之灾!

范睢的一生,出生贫寒,饱读诗书,虽然有一定的谋略,有小人的性格缺陷,也有用人不当的时候,但也有一定的才华,毕竟远交近攻,瓦解芈八子一家的外戚专权,集中王权等历史大事上,辅佐了秦昭王巩固秦国的实力,也差点实现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而白起的结局,不能完全是范睢的罪过,毕竟如果秦昭王护才,白起性格圆滑,不执著恃才傲物,他的结局或许不一样呢?

范睢一生都在揣测秦昭王的圣意,但最后想不到自己也要享受牢狱之灾,他到死都没有搞清楚秦王的真心实意是什么?

范睢和白起,他们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结局,不是吗?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1、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2、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4、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5、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范雎说秦王成功了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范雎说秦王出自哪里、范雎说秦王成功了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