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李时珍的资料有哪些,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李时珍的资料有哪些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2、李时珍的历史资料谢谢
- 3、李时珍历史
- 4、李时珍的资料
- 5、李时珍简介和名言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李时珍是 历史 上杰出的 医学 家,医术精明,临床 经验 丰富,那么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是明朝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按现代年历是1518年,彼时正是 中国经济 文学最强盛的朝代。李时珍,字东壁,晚号濒湖山人,湖北人。出生在一个医者世家,李时珍的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也是当地的名医。当时民间医生俗称郎中,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父亲李言闻不愿李时珍再学医。
李时珍14岁时,李言闻就带着他去黄州府应试,结果考中了秀才。李时珍从小受到医学的熏陶,并不热衷于科举。所以三次不及第的李时珍果断放弃了科举,潜心专研医学。23岁的李时珍跟随着父亲出诊学医,为贫民治病,渐渐地也小有名气。
在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顾王朱厚焜儿子的病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裣邀请至王府做事。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历时4年,便辞官回乡了。但太医院的工作经历给李时珍撰写草本纲目奠定了基础。158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李时珍从1565年开始,便行万里路,尝百草。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手机药物标本,并和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发行。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
李时珍于公元1518年出生在医学世家,早年被父亲教导读书考科举,但是一直无心名利,一直希望成为像父亲李言闻一样是个悬壶济世之人,帮助苍生才是他的追求所在,后来得到父亲的支持开始学医的道路。
此后李时珍便一直跟随父亲学医,不仅阅读大量医书,还很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李时珍的医术进步很大,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关于本草的书籍中有很多缺失和漏洞,开始立下编写完整的本 草书 籍。
公元1551年,李时珍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招聘,李时珍想着去能够帮助自己重修本草,便进了王府,在王府任职期间医治好了不少杂症,包括世子。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广纳医术高明之人,于是李时珍便被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为太医仅任了一年便辞官回乡了,因为在宫中并未得到重用, 意见 也被驳回,为同仁讥笑,加上李时珍对名利没有追求。虽然如此,李时珍在宫中还是大开眼见,阅读到许多珍藏的医书,和见到了许多罕见药材,为他日后编修本草很有帮助。
公元1552年,李时珍便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考察时间,四处游历,不畏艰险穿梭于深山老林中,考察书中记载是否真实,亲尝百草辨区别,为人谦逊,所问之人均是他老师,虚心求教。
公元1578年,李时珍六十一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惊世巨作,为世界做出了这巨大贡献。
公元1593年,七十五岁的李时珍逝世,一辈子与医学打交道,为百姓考虑,给世界带来贡献的李时珍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和贡献一直被后世流传,名声永垂青史。
李时珍的评价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李时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他对医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细观察记载,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修中,耗时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行遍万里路,询问了无数个人,亲尝了百草,才编修完这样一部造福人类的巨作。
李时珍用了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期间即使是翻山越岭,出入深山老林,李时珍都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当时李时珍的年龄也不小了,迈着年弱的双脚,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凭借其不畏艰苦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本草也关于 化学 的著作,其缜密的思维将本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是当时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不仅丰富了本草的知识,还纠正了过往的错误。
李时珍作为一名医术高超,学术知识丰富的医生,放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不追求名利,不贪慕虚荣,一心只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李时珍曾在楚王府为官,治好了楚王儿子的 疾病 ,李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重金酬谢,只认为救助他人乃是医者之责。如此高尚的医者李时珍,从他对医学的执着谨慎再到为人处世的宽厚仁爱,不为名利,只为苍生的大爱精神为我们称颂。
猜你喜欢:
1.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
2. 李时珍简介资料
3.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4. 吴三桂简介资料
李时珍的历史资料谢谢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追答
求采纳
李时珍历史
一、李时珍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李时珍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先后三次参加乡试未中,李时珍决定放弃八股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李时珍25岁时,开始正式行医。
他天资聪颖且刻苦勤奋,除了研读医学名著外,还 用心钻研古代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深得人们的称赞,还被镇 守武昌的明朝宗室楚王邀请到府中掌管“良医所”。
后来,经楚王推荐,李时珍进人京师太医院。多年的行医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积累,使李时珍深刻地认识到旧的本草经典已经不够用了,重修本草典籍的工作已成当务之急。
于是,在太医院只待了一年的李时珍,就辞职回乡,开始专心致志地编写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二、李时珍的历史资料
1.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2.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三、李时珍的历史资料
名人简介: 名人姓名:李时珍 出生年代:1518-1593 名人职称:医学家 名人国家:中国(明代) 相关介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螅?⒕?牡亟趟?2患改辏?钍闭涔?怀?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中文名: 李时珍
外文名: Li Shizhen
别名: 李东壁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黄冈
出生日期: 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
逝世日期: 1593年
职业: 医学家,药物学家
代表作品: 《本草纲目》
生活朝代: 明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
李时珍简介和名言
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名言:
1、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2、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李时珍
3、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李时珍 《本草纲目》
4、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扩展资料: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时珍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有哪些和李时珍的资料有哪些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