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为什么不出山(介子推为什么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

生活经验0136

今天给各位分享介子推为什么不出山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介子推为何宁愿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也不愿出山?

原因总结起来就是:

一、介子推鄙视其他人的故作姿态、实为讨赏,于是主动远离他们自求清高。

介子推为什么不出山(介子推为什么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第1张

二、介子推知道自己的逃赏举动让其他功臣和晋文公尴尬甚至记恨,这也是他主动逃赏的进一步动机之一。

三、介子推作为古代人,有着朴素的唯心封建“天命观”,认为晋文公有老天保佑,当国君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做的只是臣子的的本分,类似于“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不居功更不自傲,功成身退。于是逃赏。

综合起来,介子推是以一位古代坚贞清高、个性独立、谦虚内敛、又不免迂腐的封建士人形象出现的。

晋文公“春秋五霸”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不能说他是昏君,一时忘记赏赐也是人之常情,逃了十九年才回家,很多事要做的。再说了人家过后记起来了也马上就知错能改了呀。

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对大臣对王室,多少朝代都发生过血雨腥风,忘记个赏赐或是赏得太少也是稀松平常。“李广难封”可是最著名的典故和代表了。

古代有个高人,皇帝请他出山他不肯,奸臣就用火活活把他烧死在山里是哪位人物?具体位置在哪?

高人是介子推

皇帝是晋文公重耳

地点在绵山,又称介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附近,汾河北侧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介子推为什么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

因为晋文公做国君后把他忘了,分封有功功臣的时候也也没有封他,后来想到了他,他就不愿意再出来,宁死不愿做官。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就把他隐居的深山改名为“介山”,把介子推的故乡改名为“介休”。晋文公还把介子推烧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晋国上下不准生火,以此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

话说晋文公执掌晋国大位后,分封“从龙”之臣,却忘掉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介子推也因此看透人情冷暖,知道世人大多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带着母亲隐居深山不出。

晋文公对此毫无所知,直到有良臣以诗进谏于他:“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看过之后,终于想起了与他共患难,对他曾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晋文公羞愧的亲赴深山去寻找介子推,请他出来共享荣华富贵。介子推却已看透世事,只愿深山隐居因此避而不见。

晋文公多次寻找不见介子推其人,这时有个臣属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想见”,晋文公竟然采用了这个馊主意,下令烧山。

可不知介子推竟然宁死不从,最后与他母亲活活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也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十分悲痛,悔之晚矣,知道是自己的“忘恩负义”才使介子推落得这个下场。晋文公命人用介子推死前靠着的那棵柳树做成一双木鞋,穿于足下每日悲曰:“悲呼足下”。

介子推为何不肯出山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一些有关介子推的诗:

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南门四房内,称英毅圣王庙。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历尽辛苦,可是当晋文公掌权后封赏时,却忘了他。他和母亲隐居到山西绵山。后来文公请他出山做官,他又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而不允。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竟抱树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特定清明前一日,禁止用火,称寒食节。

割股奉君的贤士——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在62岁立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外出逃19年,在这19年当中有一帮文武豪杰不离不弃的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

重耳刚开始奔逃的那几年非常的惨,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才被救了一命。

重耳复国成功,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愿意与那帮曾经追随重耳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就有了功成名就归隐山林的想法。每天托病在家,不去上朝。

后来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因介子推当时不在朝,竟然也就把他给忘记了。

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劝说子推去请功封赏。介子推不以为然,笑笑没讲话,后来就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

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书信的大概意思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看了书信后,一拍脑门“啊,子推!我怎么会竟然忘记子推!”于是便派人去请介子推。

派去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可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晋文公很羞愧的说“子推可能是非常的怨恨我,不然不会不出来的。我知道他非常孝顺,如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

另外一个大臣也说“当年我们都追随主公,又不是只有子推一个人,现在他以隐居来要挟君王,真是不厚道。看他出来我不羞辱他一番。”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文公看见后大哭了一场。命人葬之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

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日子是三月份,后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关于介子推为什么不出山和介子推为什么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