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生活经验0127

今天给各位分享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第1张

本文目录:

魏征是什么人

魏征是什么人

魏征是什么人,魏征,字玄成,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他敢于谏言,深受李世民信任,贞观之治的大业他有着不小的功绩,而在民间传说中,他却有着别样的形象。

魏征是什么人1

隋末年间,魏征先后向李密、郑颋等群雄献计,但都没被采纳,因此离开他们。公元619年,魏征归降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魏征,魏征常劝谏太子将李世民远调。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询问魏征挑拨的原因,魏征直言不讳。于是李世民赦免了魏征,并封他为詹事主簿。李世民称帝后,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 魏征在任职期间多次犯颜直谏,意见大都被唐太宗采纳。

公元639年,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批评提醒唐太宗,他欣然采纳。一年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称病推辞。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谥号“文贞”,被李世民置入凌烟阁中。 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为唐朝的.安定和强盛做出重大贡献。

魏征是什么人2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艺术形象

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魏徵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为了赌胜,胡乱施放雨水,犯了天条,玉帝要将他斩首,派魏徵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李世民满口答应。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来捣乱,闹得李世民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又在宫殿后门来找李世民算帐,魏徵于是抱剑为李世民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李世民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徵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

魏征简介 历史上的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魏徵简介,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的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

“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魏徵简介,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 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在《西游记》的开篇,就是唐太宗、龙王、魏征三人的局,泾河龙王违背了天命要被天庭斩首,然而在临死前这龙王却找到唐太宗,请求唐太宗帮助他。太宗为求脱身答应了龙王,可是他拦不住魏征,魏征明着不能处置龙王,最终在梦中斩杀了龙王。龙王心中有怨,把太宗拉下地狱陪葬了,在地狱里,太宗想尽办法说服龙王,声称他会找高僧为他超度,龙王才把他放了。回到人间的太宗找到了唐玄奘,唐玄奘主持了超度仪式,随后就是唐玄宗被观音菩萨点化,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此展开。

所以说,如果没有唐太宗入冥,就没有唐僧西天取经,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个坑得太宗到地府走了一遭的魏征到底是谁呢?

在历史上,魏征是以敢于直谏而出名的耿直大臣,《贞观政要》曾做了一个统计,魏征这辈子仅仅是当着唐太宗的面,就直谏了50次,还说魏征一生当中说的谏言恐怕有“数十余万言”那么多!即使魏征多次触怒太宗,但是太宗知道他的臭脾气,一般都不会怪罪于他的,也会冷静下来想一想魏征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就采纳,没有就不管,他俩堪称是封建王朝的一对模范君臣。

实际上,唐太宗和魏征的初次相见其实并不愉快,因为魏征一开始并不是太宗的人,而是太宗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魏征就多次提醒自家太子多多提防李世民,最好呀找个理由把李世民打发去镇守边疆。但是呢,李建成直到最后也没有把李世民赶走,反倒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

魏征的心里老怄气了,李世民却不管那么多,他知道魏征的存在,派人把魏征押到了自己面前,还质问魏征当年为什么要挑拨他和李建成的兄弟关系。魏征不服气,咋地,你厉害还不让人知道么?我就是要提醒太子,可惜太子不听我的!李世民也不生气,劝了魏征好长一段时间,兄弟,你看你家太子都死了,我身边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以后就跟着我治理好这大好河山吧!魏征这才留了下来,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

魏征多年如一日地适时提醒太宗,每当太宗要犯错的时候,当太宗想要给最宠爱的长乐公主增加嫁妆的时候,很多大臣都表示理解,毕竟长乐公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所生,平日里就疼爱得很,现在要出嫁了,想多出点嫁妆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征却站出来反对,口口声声说什么这样逾越了礼制!

太宗和长孙皇后都知道这件事以后,太宗还没什么表示,长孙皇后就率先表达了她的态度,她不仅夸了魏征,还赏赐了绢四百匹、钱四百缗给他。这下朝廷震惊了,魏征都这样了,长孙皇后还不怪罪他,他面子真大!

太宗东巡洛阳的时候,嫌弃当地官员给他准备的东西不好,狠狠训斥了他们。魏征却对太宗说,当年隋炀帝也来到这里,不过隋炀帝的贡品多到吃不完,吃不完的就通通扔掉,好浪费呀!太宗,好吧,朕错了!

有个大臣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大官们见到皇帝您的儿子们,居然要下车行礼,这是不对的。太宗一听大怒,你们看不起我的儿子么?魏征在一旁说,从古至今,亲王的地位都处于三公之下,凭什么三公要对亲王行礼!太宗,有点道理。

魏征在古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魏征有哪些功绩

魏征是中国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在当时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不仅如此,当时的魏征也是深的李世民的喜爱,魏征也为唐朝的发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最后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专门为魏征废朝五天,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魏征还是关爱有加的。那么,在当时,魏征主要有哪些功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关羽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凭的就是他对刘备的忠诚,即使被曹操俘虏之后,依然要千里迢迢寻找旧主刘备。现代的职场各种辞职,各种开除,人与企业之间忠诚基本不存在,良禽择木而栖成了硬道理。但是日本的企业,忠诚的观念依然非常重。

如果关羽是忠诚的正面代表人物,那么吕布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先后投靠过丁原、董卓、袁绍,前两个主子都被吕布亲手杀死,后来被曹操俘虏后企图投靠曹操,曹操没上当,把他宰了。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也就有了“三姓家奴”的恶名。

您也许没想到,唐朝初年,有一位声誉卓著的人物,居然也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家伙,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推崇的谏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官魏征。他这辈子的行径比吕布还吕布。

魏征早年家境贫寒,想做一番大事业,却眼高手低,不事生产,只好出家当道士混口饭吃。等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寨的李密,魏征看到成就事业的机会到了,马上脱下道袍投入元宝藏的麾下,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元宝藏是魏征的第一个主人。

没过多久,魏征就抛弃了元宝藏,因为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征给起草的,李密因此非常欣赏魏征,将其调到自己手下效力,所以李密是魏征的第二个主人。

接下来,瓦岗军发生了内讧,李密扛不住隋朝和王世充的连番进攻,最后只好投靠了李渊,而魏征也跟着李密投降李渊,因此李渊可以称是魏征的第三个主人。

但是魏征在李渊的手下,时间过了很久,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打听到,李密的队伍已经被手下的徐世勣接收,魏征马上就给徐世勣写了一封自荐信,很快就投入徐世勣麾下。徐世勣就是魏征的第四个主人。

接着,窦建德率兵南下,击败徐世勣,攻克黎阳,魏征应声投降,没有任何挣扎。窦建德待他也不错,封他做起居舍人。魏征的第五个主人闪亮登场。

窦建德当然也没支撑太久,就被大唐军队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听说过魏征的大名,将他收入自己帐下,任命他为太子洗马,礼遇有加。同样,魏征对旧主窦建德没有任何留恋,高高兴兴的上任了。李建成就是魏征的第六任主人。

魏征见到李世民势力的扩张已经严重威胁李建成的地位时,曾经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建成被李世民收拾了。魏征收拾收拾,准备迎接自己的第七任主人。但是这个主人比较刁,见面时还问:“魏征,你当初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倒也不含糊:“如果太子听我的,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一问一答好像接头暗语一样确定了双方的身份,魏征开始了新的职场生涯。

今天我们都知道魏征有忠言直谏的美名,还以为他是一个忠贞不二臣子,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那种人。身在乱世,要想做到跟关羽一样,实在是难上加难,魏征没有那个本事,只有随波逐流,考虑到他投靠的人比吕布还多,你甚至可以说,他比吕布更没节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征,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580 - 643)唐朝贞观年间名臣,字玄成。先世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年少孤贫,为人豁达而怀大志。大业十三年(617年),参加瓦岗军,为李密所重。武德元年(618年),随李密降唐。李建成闻其名,特封为太子洗马。他屡劝建成防范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重其才干,升为谏议大夫,推诚相待,屡引魏征人卧房内,议谈治国方略,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爵至郑国公。魏征性情刚直,敢于犯颜进谏。所谏主要内容为: 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去奢恭俭、轻徭薄赋,虚怀纳谏、选贤任能,取信于民、怀柔远夷,戒任情乱法,少兴役劳民。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对当时及后世均有深远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以魏征为代表的谏臣们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贞观十七年( 643年) 魏征病卒于家,终年64岁。传世有《魏郑公谏录》及《魏郑公集》等。希望能帮到你。

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