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什么意思啊:弑母什么意思啊网络用语

文学百科081

内容导航:

弑字的意思?

1,“弑”是指杀害具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2,“弑”一般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史记》等,用于形容历史上的统治者或王族被人杀害。3,在现代汉语中,“弑”很少被使用,常用的同义词为“杀”,而“弑”更多的是用于文学创作,以及学术研究中讨论历史事件时使用。

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拼音:shì。出处:《左传·宣公十八年》左丘明: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译文:凡是从虐待他的国君说杀,从外面说杀害。

1. 弑字的意思是指杀害或伤害自己的亲属或者君主,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视为极不道德,因为它违反了最基本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秩序;2. 在古代文学中,弑字通常用于描述被罚死的杀人犯,或者是受到神明谴责的权贵和民众。

弑母什么意思啊:弑母什么意思啊网络用语,第1张

而在现代社会中,弑字则更多地用于描述那些背叛家庭、国家或团队的行为,比如说某些政客或商人的不道德行为;3. 总的来说,弑字代表了一种极端的行为和思想,它不仅会破坏社会秩序,更会给玩火者带来严重的行动和声誉损失。

弑 shì

〈动〉

(1) (形声。从杀,式声。本义: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同本义 [murder ones superior]

弑,臣杀君也。——《说文》

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左传·宣公十八年》

放弑其君则残之。——《周礼·大司马》

君臣未尝相弑也。——《礼记·明堂位》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弑虐(指弑君);弑君;弑母

弑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一、弑的拼音:shì

二、弑的解释: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三、弑的部首:弋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

六、相关词组: 弑父、鸩弑、畔弑、弑虐、放弑

弑是一个汉字,读作shì,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该文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马》等文献均有记载。

杀父弑母的希腊悲剧?

杀父弑母的悲剧就属《俄狄浦斯王》了。

索福克勒斯胜在布局、情节巧妙,《俄狄浦斯王》中人的意志力对于命运的反抗极具代表意义,“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孔融杀母弑父的原因?

孔融没有杀母弑父。

曹操以孔融诸多反对儒家的言论判其“不孝”并诛杀。

这个罪名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此处的不孝,有两层涵义,其一是孔融对孔子家学的背弃,是为不孝;其二,无君无父的狂悖倨傲之言,是为不孝。正是这个罪名,无论孔融多么孝顺自己的母亲,最后也被演变成为“孔融杀母”的最初源头。

孔融杀母弑原因:孔融曾经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与孩子好比物品和器皿,物品取出后 ,和器皿毫无关系。更提出孩子是父母欢愉后的结果。有粮食宁可给路人也不给父母。

曹操得知后,认为孔融此番行为与杀母弑父无异,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孔融。

孔融弑母,并无史书记载,应该是后人杜撰。

孔融生活在那个极其讲究“孝道”的年代,而且孔融自幼深受诗书礼教的熏陶,从小就对父母恭敬孝顺,不可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这种事情肯定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如果真有其事,史书上也一定会记录下来的。孔融也不会散播什么不孝的言论,他并不是一个不孝之子。

但孔融与曹操之间是有很多观点上不一致的地方,孔融对曹操把持朝政也是极端不满的,在他的心中,汉室才是正统,曹操独揽大权无异于窃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招来杀身之祸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孔融,不但有“孔融让梨”的文化范本,也有“孔融杀掉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惊人异说。当然,历史上的孔融当然没有杀掉自己的母亲,但其“杀母”的讹传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政治上、文化上乃至学术上的投射。

1.爱惜名声又放荡不羁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诛杀,成为“孔融杀母”讹传的最初源头

孔融之死,固然是汉末政治格局中清流派和浊流派斗争的结果,但也反映了以孔融为首的清流派“好名成癖”却无实际的政治建树,因此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落得一败涂地。孔融不但与曹操有矛盾,与袁绍也有矛盾,早期袁绍想杀孔融,但曹操碍于“招徕名士”的假面没有同意。但后来孔融愈发倨傲狂悖,不但不支持曹操的统治大业,反而攻击儒家,放荡不羁,在文化圈内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孔融、杨修、祢衡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时刻想着匡扶汉室,但又“好名成癖”,不再认为儒家传统是帝王基业的根本。以浊流派为代表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儒家传统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曹操以什么样的罪名诛杀孔融呢?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因为孔融名气太大。《后汉书》中记载孔融有名的三件事分别为:其一,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孙,门第高,是有名的文化大族;其二,孔融幼有奇才,往往一鸣惊人;其三,孔融是个大孝子,早年营救张俭被发现,跟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刑。由此可见,在品性学识上攻击孔融很困难,曹操便剑走偏锋,以其诸多反对儒家的言论判其“不孝”并诛杀。

此处的不孝,有两层涵义,其一是孔融对孔子家学的背弃,是为不孝;其二,无君无父的狂悖倨傲之言,是为不孝。正是这个罪名,无论孔融多么孝顺自己的母亲,最后也被演变成为“孔融杀母”的最初源头

2.魏晋名士好清谈,玄学风气下孔融诸多关于父子、母子关系的言论,被有心之人抓住了小辫子,成为“孔融杀母”的文本依据

儒家在汉代官方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士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儒家的伦理中,孝道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在原始的儒家经典中,孝道是基于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但通过汉代的官方演化,孝行逐渐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固定规程和程序、仪式,甚至遏制了人们的感情,有违人性。这种将孝行虚伪化、神圣化的情况实际上在很大程度消解了人们对孝的认知。

故而,在魏晋时期,有诸多名士开始有叛逆性的言行,表达了他们对虚伪孝行的不满。在孔融的生活中,由于是孔子后裔,故而传习儒学,自幼遵守孝道,在节操上是没有瑕疵的。但思想上却很激进。

当时他跟祢衡有诸多关于孝行虚伪化的讨论,并被记录下来。比如:“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立矣”按照孔融的意思,父子、母子之间的情感并非那么神圣,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从而瓦解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孝行的基础。

当然结合孔融的实际行为,他并非是让人们不顾及父母,而是要冲破有悖人性的僵化礼教,但是,孔融这样的言论与其身份是十分不符的,故而引起统治者的猜忌。将这些话语经过加工演化之后,成为了孔融“不孝敬父母”、“不顾及父母”,甚至要“杀掉父母”、“无父无母”的证据。

当然,为什么只说“孔融杀母”,而不是“孔融杀父”呢,这是因为孔融13岁便遭父丧,当时已经没有了父亲。即便从现在来单独看孔融的言论,也属于惊人之语,但在当时,孔融这么说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在清谈玄学的风气之下,名士言之无物,故而标新立异,有诸多关于父子、母子的出格言论,孔融的说法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孔融杀母”的文本证据。

3.魏晋时期另外一个狂徒阮籍的话,激发了杀父、杀母的诡辩,并为孔融杀母提供了绝佳的讹传范式

前面所述,魏晋时期名士有了诸多关于血缘关系的讨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晋书》中阮籍的记载:“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这段话有若口语,十分好懂,说得便是杀父、杀母的诡辩,即通过欲扬先抑之后,再由关键人物阮籍说出“杀父”是跟禽兽一样,“杀母”则禽兽不如的结论。此类记载很有《世说新语》等小品的意味,充分体现了魏晋名士的口舌之利和小聪明。

讨论的结果导向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杀父、杀母”这样的话题毕竟太过惊人,因此引发了当时名士圈内关于“杀父”“杀母”“遇险救父、救母”的辩论,一再成为讨论的命题,无论结果如何,都消解了儒家伦理孝行的神圣性。就跟小伙子谈恋爱“落水了先救谁”的送命题一样,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背后却是两股思想的对抗。

孔融所代表的是对现有儒家伦理和孝道礼法的反驳,希望回归人性的原始儒家经典,且已经偏向了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但作为封建正统地位的儒家伦理,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文化的法统基础,这两种感情的对立必然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影响。

孔融为儒家代表,因此反对者故意通过名士们辩论“杀母”论题的契机,将孔融的诸多言行,以及曹操诛杀他的罪名联系起来,由此构成了“孔融杀母”谣言范式。因为稍有常识的人查阅史料、文献等便知其不可能杀母,可一旦“孔融为什么会杀掉自己的母亲”这样疑问一再被提起,就说明孔融的反抗之举和回溯之言遭到了反向的消解。

概言之,孔融杀母的讹传之所以流传,原因有三:

其一,曹操诛杀孔融的罪名便是不孝,此为讹传其杀母的最初源头,汉朝以孝治天下,孔融倨傲狂悖,曹操以不孝之名借刀杀人;

其二,孔融与祢衡跌宕放言母子、父子之情并不神圣,而是出于本性自然,其言论瓦解了儒家伦理孝行的基础,是杀母讹传的文本依据;

其三,魏晋时期有诸多杀父、杀母或遇险救父、救母的伦理辩论,是老庄思想对儒家的消解,最终成为孔融杀母的讹传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