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拼音)

文学百科010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以及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拼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拼音),第1张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杜甫的三别

别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无家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家乡州县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啊?

垂老别

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新婚别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

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我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742年--756年期间(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劳动人民。

01、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是很有缘的,曾两次不期而遇,都是忧国忧民却不被重用的诗人,他们只能把淤积在心中的愤懑通过诗歌释放出来,两位大仙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缘分就像一道桥,至此之后两人再无机缘见面。

02、三吏三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分别选一文供大家参考: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杜甫的作品大部分是反应百姓的困难生活的,也有自己生逢乱世,却投国无门的悲哀,杜甫憎恨战争,可自己又无能为力,同情百姓,可还是无能无为,只能通过大量的作品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03、背景

“三吏”创作背景:

“三吏”都是描写的战争,杜甫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民不聊生,强行征兵,都为了守住大唐,守住长安。

“三别”创作背景:

三别写的是夫妻之别,老人也无能幸免,战争结束之后无家可归的画面更是扎在了杜甫的心里,凄惨、不公、无助,全部化作诗篇流传至今。

04、何为“诗史”

杜甫是善于观察的,不管是在不得已的官场上,还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饿死,还是看到别人的惨死,杜甫都是悲悯的,他一生忧国忧民,可始终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就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杜甫的诗作基本都是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作中看到那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芥的残酷时代。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释然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让诗显得更为严谨整饬,情节跌宕起伏。

一、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生活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二、创作背景

唐乾元二年(759)春,杜甫下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三吏

1、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3、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四、三别

1、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2、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3、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

问题: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前言

诗圣杜甫的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一、创作背景

唐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爆发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也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爱国行为。诗人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1、《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青韵和庚韵混押。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这是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下了这首诗。

所谓掘壕不到水(战壕挖得浅不累),牧马役亦轻(牧马劳役很轻轻松),仆射如父兄(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都是杜甫的安慰之词。

2、《石壕吏》

杜甫离开了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于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抓壮丁,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在新安县还是招兵,在石壕村就是捉兵了,连为国牺牲的烈士家属的老母亲都被抓走。

虽然都是五言古风,但《石壕吏》与《新安吏》不同,几乎不停的在换韵,平、上、去、入四种韵有用了。

3、《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吏中,《新安吏》《石壕吏》都是征兵,眼中所见有悲壮、有悲惨.。《潼关吏》写了守关的唐朝士兵,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潼关吏》的押韵又有不同,前两句一个韵部,后面用【鱼】【虞】邻韵一直到底。

三、三别

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三别与三吏不同,三别都是一韵到底不换韵,不用邻韵,《新婚别》 通篇押【阳】韵。

《新婚别》令人感动的是,妻子识大体,以国家为重,临别时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最后为了让丈夫安心,还立下誓言,虽然“人事多错迕,“但是”与君永相望。”

2、《垂老别》

这首诗通篇押【 寒】韵,也是一韵到底: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石壕吏》老妪上了前线,《垂老别》则写了一个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情形。在“子孙阵亡尽”的情况下,两位老人不能够颐养天年,反而要经历一番生离死别。令人不忍卒读。

3、《无家别》

通篇押【 齐】韵,一韵到底: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一个失败的士兵回到了家乡,看到的是一篇荒芜,哀叹道“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更令人痛心的是: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连亲人的尸骨都没有能力去埋葬。

读到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应该受到了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结束语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

\"'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

在国家危亡之际,百姓们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杜甫一路走来,以自己的亲眼所见写出了劳苦人民的辛酸和灾难。

@老街味道

什么三绝?

唐代三绝指唐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三画家合作之《金桥图》。唐明皇幸潞州,道由金桥,羽仪甚盛,诏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令同制《金桥图》。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马,陈闳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吴道玄主之;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貀四足之类,韦无忝主之。图成时为三绝焉。(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

三绝分别是:诸葛亮的“智绝”(亦说忠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1、“智绝”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划非常成功,其最为经典的是对诸葛亮的刻画。作者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的名篇,着力刻划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使诸葛亮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有“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的说法。

2、“义绝”关羽

关羽是义簿云天的代名词,当年在华容道义放曹操成了关羽受万人敬昂的重要因素。最能代表关公义气的有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桃园三结义。

3、“奸绝”曹操

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那个时代的情况,造成了他对人物刻划上的偏颇,刘备成了重扶汉室江山,大仁大义的英雄。而曹操却成了谋朝纂位,心胸狭窄,阴险狡窄的一代奸雄

“三绝”是中国书画术语,有两种说法:一是诗、书、画三者都有很高的成就称为“三绝”。如唐玄宗李隆基曾题字于郑虔的山水画上说“郑虔三绝”,也就是说他的诗、书、画造诣都很高。

郑虔是个全才,可以说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诗圣杜甫称赞他“荣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第二种说法是在画史上,东晋顾恺之被称为“三绝”,《晋书》顾恺之本传,称顾具有“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是一位博常」学的人,他的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识“六法”都对后来的传统绘画起到了很深的影响。之后到了明清间,有人便把“才绝、画绝、书绝”称为“三绝”。

三绝是指中国的诗,书,画。三者都有很高的成就称“三绝。

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n【成语】: 韦编三绝\n【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n【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n【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n【举例造句】: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n【拼音代码】: wbsj\n【近义词】: 三绝韦编\n【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n【英文】: diligent in ones studies\n【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的介绍就到这里吧,感谢您阅读本篇内容,更多关于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拼音、唐代三绝指的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