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陶行知雕塑像的意义?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师大立陶行知的塑像是让全体师大人员向他老先生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陶行知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陶行知成名以后,生活依然俭朴,他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有些事情难以忘怀,并不是因为舍不得,只是因为不想让那些记忆从自己走过的岁月里遗忘,所以我们便需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与有同样经历的人共勉!
杨家岭的礼堂的故事?
中央大礼堂座落在指坐落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这里召开。从此,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座历史性的标志。1939年开始修建,1942年竣工落成。大礼堂长35米,宽30米。会场可容千人而厅内不要柱子,用高大窗子解决场内采光,在没有钢材、水泥的情况下,用大跨度拱式结构。两旁建小会议厅,阅览室、休息厅,抵御水平推力。大门开在侧面、别有风采。大门上“中央大礼堂”几个字是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书。
1945年月23日下午,杨家岭的上空阳光灿烂,杨家岭的大礼堂内座无虚席。755名参会代表在等待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盛大会议的召开。 15时整,伴随着庄严的《国际歌》声,任弼时向全体代表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穿着粗布上衣、圆口布鞋的毛泽东站了起来,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当时,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一种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所坚持的,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反共反人民,继续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一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对此,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指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指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出来。” 结束开幕词时,毛泽东高声领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万岁!”代表们振臂响应,声震四方。 4月24日,大会举行全体会议,毛泽东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他写了一个书面报告,即《论联合政府》,会前发给代表。这个书面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战中两条路线的斗争,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指出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并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评判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会上,毛泽东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央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还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宗祠文化有哪些可以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发扬宗族祠堂文化,使祠堂成为传承文化、
崇德向善的“文化礼堂”和“文明殿堂”
一、为什么要推动祠堂文化建设
(一)先说说祠堂的历史由来
祠堂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我们民族自古有尊宗敬祖的传统,先秦时期,就有祭祖的礼制,封建早期,皇家祭祖场所称太庙;达官贵人祭祖地方称“祖祠”等,而民间则分散进行家祭。以“祠堂”作为同宗民众集中祭祖的场所,直到宋之后才大量出现。这是因为到了宋朝,郡县制被废除,郡望也就消亡了。但是,人们仍然有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的传统,仍然希望能在原有宗族团体的基础上,有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来替代。因而,就渐渐脱离了以高门望族为中心的联结,则以同姓人聚居地为选址,以宗庙祭祖制度为纽带,以宗亲情感联络为特征,建立起祠堂。这种新社会组织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变迁,更适合于在城乡发展,特别是到了明嘉靖皇帝批准《令臣民祭祖立家庙疏》后,就很快普及开来。
\可见,祠堂是在宗族、郡望的基础上,及以“太庙、祖祠”为向导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此后,就逐渐完善了祭祀祖先,修撰族谱和开展族亲文化活动等功能。祠堂除了本身的名称外,还有宗庙、家庙、宗祠、公祠等称呼。
(二)什么是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表达宗亲的共同愿望。我们为什么要盖祠堂,而且要尽量盖得好看,有品位、有特色呢?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实体建设和在此中的活动,把宗亲的共同愿望表达出来,主要的是表达大家对祠堂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祠堂文化。具体一点说,就是以祠堂的构造、塑设、景观以及祖训、堂规、管理办法、活动形式等告诉大家,要用什么来教育族人和子孙后代,给祠堂树立什么形象,并为此弘扬什么道德,坚持什么方向。
祠堂文化的特质内涵。或许有人会问,祠堂样式各异,活动有别,如何看待祠堂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呢?我们说,尽管各地祠堂建设各呈纷彩,然而,总体而言,广大祠堂长期以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以弘扬祖德,树立榜样,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激励奋发图强、光宗耀祖,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为理想目标。它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实践性和普适性,成为了祠堂文化共同的特有内涵。
祠堂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祠堂文化仍然充满生机活力,它不照搬过去老套,也不再版翻新,而是能在接续中开拓,不断赋予新时期文化思想。从大处看,它能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融入。从当下实践看,它又能够将符合社会和经济建设之需和群众愿望的尊老爱幼,勤劳诚实,和谐包容、仁爱孝顺、重教尚贤,建功立业等,作为实际工作导向和功能创新。
(三)祠堂文化建设的意义
其一,利国利民,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间,虽然每隔二、三百年都经历一次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了国家统一和强大,中华文明没有间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秦王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洪武朱棣,直至明中叶,我国曾几度都以文明昌盛立于世界之巅。有资料称,到明孝宗“弘治中兴”年间,我国GDP曾占据世界总量的三成。回望历史,我们深感到这都与我国拥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再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来论析,又看到它有祠堂文化参与其中。
祠堂文化虽然立足于姓氏的根基,发展同姓为一宗,然而,天下百姓,寻根谒祖,又都是炎黄子孙,它一头连着百姓,一头延展到民族和国家。它倡导仁爱和合,排拒民族矛盾和宗教之争,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倡导自强敬业,富涵革新求索,战胜危难、共同振兴的民族精神。它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部份,对于我们国家的统一和谐,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华夏文明历千年而不断,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在当今西方势力力图西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的情况下,祠堂文化更显现它是一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稳定,抵御西化侵害,守护民族优秀传统的坚强力量。
所以,别看我们这些分布在山村里的小小祠堂,它所具有文化特质和功能如此重要,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而且世界上唯我独有。我们不要以为是“不管部”管的而小视它。以小见大,高屋建瓴,才会理会它的意义。
其二,广参与,接地气,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各类社会组织争相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不过,大家可以看看,现在那一个社会组织能有像祠堂这样在城乡普及,哪一个社会组织有这样多的基层民众自动参与!这充分说明了祠堂建设能顺应形势要求,有着立足基层第一线,联系群众面广,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优势,能体现一种社会管理的“软性”实力。
现在,不少群众对社会道德滑坡意见很大,祠堂在道德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方面大有作为。例如,有地方发生土地、房产纠纷,宗亲邻里长期闹矛盾,闹到司法部门都难解决,祠堂宗长主动上门做促和工作,就把矛盾给化解了。蕉城也有一个祠堂,发现有个宗亲家庭婆媳不和,甚至闹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祠堂宗长就先对媳妇讲孝顺,晓之以理,对婆婆讲家庭和睦的重要,终于使婆媳重归于好,影响了一大片,可谓把美德教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
近年来,许多祠堂帮助宗亲发展实体经济,在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参与家乡建设方面作出一定成绩。可见,祠堂落在民间,能“接地气”,很有群众基础,解决问题容易到位。在新形势下,能够承前启后,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块阵地,助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力量。
二、发挥祠堂文化的作用
(一)推动和美家庭建设
推动和美家庭建设,促进家和万事兴,为和谐社会建设之需,得人心之举,反映时代精神,是今后祠堂文化建设的主要指向和重点活动内容。
建设和美家庭,牵涉面很广。百善孝为先,应从倡导孝道做起。首先,抓宣传、表彰、推动。学习评选“精神文明标兵”做法,开展“孝星”(孝子)评选。把评选的条件和标准发到每户宗亲家里,使评选过程成为大家的自觉参与,自主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使评选出的“孝星”,群众公认,信服,起真正榜样作用。其次,抓不孝“苗头”的转化。现在孝道教育缺失,不孝之事屡有发生。理事会要做孝道教育有心人,问题发现一个,盯住一个,发动宗亲邻里一起帮,群策群力,促进不良“苗头”的转化。其三,抓尊老敬老,营造孝亲社会氛围。例如对宗亲中60岁以上老人,每逢五逢十年份的生日,理事会派人带鲜花、果品慰问,唤起家庭、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对老人的敬重。
在推动孝亲的同时,把倡导夫妻和睦、婆媳和睦带动起来;把倡导宗亲邻居和睦也带动起来,加强对好夫妻、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的宣传表彰。祠堂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请专家、老师为父母、长辈讲如何教育儿孙。对于有家庭困难,没有就业门路的青年,伸出仁爱援助之手。实践说明,祠堂有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很大潜能,我们推动家和万事兴,就是把以上林林总总的工作做出成效来。
(二)开展奖学、助学活动
探索将讲学、助学纳入祠堂文化。一是续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做到资金及时募集,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证有源头活水;二是根据近年来高校扩招,对于优秀生表彰,应以精神勉励为主,给发奖牌,戴红花,上光荣榜等。三是要建立每年被表彰、支助学生名册,做好在校、就业、创业的情况返馈,重要宗亲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参加,培养他们常怀对父母、宗亲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联络在外宗亲支持家乡建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近年来,有许多乡村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在外乡就业或迁居外地、有相当多的宗亲已在 外有成就。这是祠堂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为此,首先,要从情感上激励在外宗亲爱乡念祖,以情感促合作,推动他们参与和帮助家乡建设。其次,祠堂理事会要了解当地的建设规划和项目开发情况,熟悉家乡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特点,多向在外宗亲推介宣传。其三,要了解在外宗亲情况,建档立册,加强联络,把握双方合作条件和契机,描准具体项目,做好牵线搭桥。
(四)开展合作和参与公益活动
祠堂文化走向文明进步,是它能革故鼎新,与时代要求融合。当前,祠堂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和特点,为社区、农村发展公共事业服务,合作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例如,主动与县(市)文化体育、就业服务、职业技术辅导等单位、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合作,相应举办“农村文化站(点)”、“农民书屋”、“实用技术培训班”、“社区就业服务社”、“农民体育活动中心”、“老年棋牌活动室”等等。还可以创造条件,丰富祠堂功能,提升祠堂贡献,展现祠堂的正能量。
三、加强祠堂自身建设
一定要顺应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增强民本思想和大局意识,在思想上有正确导向,在行动上有正确规范。一是祭祀祖宗,不忘祖德,团结宗亲;二是继承优秀传统,创新时代特色,以构建美德环境、和谐社会为引领;三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宗亲、为社会作贡献。不能利用祠堂活动,聚众干涉当地政事和做影响安定团结的事;不能造成宗族异姓之间矛盾隔阂和群众纠纷,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不能让祠堂成为赌博和吵闹场所。
加强党和政府领导。祠堂是一块社会文化阵地,特别需要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党领导我们夺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样的大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带领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复兴。
充分发挥祠堂文化宣传教育的正能量,将其打造成基层先进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成为党组织领导下传承文化、崇德向善的“文化礼堂”和“文明殿堂”。
根据祠堂自身实际和财力大小,全乡各宗族祠堂的提升转化可以做如下参考:第一,加强祠堂设施建设,即设置国旗台、图书室、多功能室、红白理事会、文化牌匾、文化墙、活动广场、健身器材。第二,引导祠堂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利用宗族祠堂组织开展扶老助幼、扶贫助学、大病救助、赈灾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利用祠堂活动场所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四点半”学校,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第三,融入先进文化建设。将祠堂活动与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弘扬家族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最美家风活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先贤纪念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面引导,将宗族祠堂创造性转化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文化活动礼堂”,在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娱乐会所是干什么的?
酒吧,主要经营酒水;演艺吧,除酒水外还提供现场表演。娱乐会所,有会员制和开放营业两种经营模式,经营内容可能涉及各类娱乐项目、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设有多个经营场馆,常见的有酒水餐饮、现场演出、卡拉ok、棋牌包厢等内容;非法经营者可能还提供三陪或类似中介服务。
会员制以定期收取分级会员费开办会员卡提供约定项目、额外消费收取现金等经营方式为主,散户入场可能会需要会员介绍;开放营业的会所,以会员卡储值和零散现场营业收入为主,不限制顾客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