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四大家族的来历?

生活经验022

?《鬼吹灯》四大家族:端公、将《鬼吹灯》世界观下的盗墓界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中,阴阳端公统辖窟子军,九幽将军镇守龙脉,拘尸法王镇压尸祸,观山太保督造皇陵;而手段上,阴阳端公擅于相形度势,九幽将军镇河降龙,拘尸法王降妖除魔,观山太保通晓妖术。

阴阳端公

鬼吹灯四大家族的来历?,第1张

窟子军,源于北宋,本是专门打洞挖地道的军队,后来不知何时开始挖坟掘墓。明朝末年,有位将军叫周遇吉(历史上大败李自成),曾做到总兵官,因为通晓五行八卦,能观风云气候,故有“阴阳端公”之称。他麾下有三千窟子军,最善凿筑城池,苦于奸臣当道,报国无门,只好辞官挂印,带领部下和家人避世隐居,在通天岭修建“飞仙村”,修建村堡时,遇见了飞僵。

周遇吉后来得知,通天岭有赤须树,龙气极盛,埋下尸身可以千年不朽,是块风水宝地。春秋战国时曾是仇尤人的古坟,赤须树根里有赤须虫,被仇尤人称为“土龙”,奉若神明。据说,此虫在僵尸身上,吐丝做茧,那些死人许多年后,便会复苏活转。后来晋国灭掉了仇尤,这个秘密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明朝末年,通天岭山崩地裂,有当年的僵尸从山口飞出,恰好被周遇吉看到,他知道那“飞僵”不是死人复生,而是土龙借死人做茧,生出幼虫,放出来遗祸无穷。传说僵尸集天地怨气,取天地死气,晦气而生,修成妖之后,变为魃,变魃之后的僵尸能飞,也称“飞僵”。据说行走如风,百步之内,能吸人精血,甚至可以杀佛吞神,所到之处赤地千里,算是“僵尸之王”了。

周遇吉有心除掉土龙,奈何洞中有水进不去,也没法用火攻,只得带窟子军,造八卦村堡(学诸葛村夫),挡住了裂开的山口,又命后人把他死后装在棺材里,钉住龙脉。等到山中暗泉枯竭,赤须树彻底死掉,再进去放火烧尽土龙的虫茧,永绝后患。周遇吉死后,其后人一直守着村堡祖庙,就是要等赤须树枯死。直到某年某月某日,白家男主带着俩损友来此收古董,阴差阳错掉进山洞,一把火烧尽了土龙和尸茧。目前,阴阳端公的传人,已知的只有飞仙村一老一傻。

九幽将军

说真的,《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基本没怎么讲九幽将军,反倒是拘尸法王讲得更多。九幽将军,拜黑驴为祖师,出没于秦晋之地,受过皇封,族人曾动咒起誓,不倒大明朝的斗,否则天诛地灭。然后也就知道这些了,目前出现的唯一的一位九幽将军传人马老娃子:一没得到九幽将军的封号,二根本就是个土匪,完全看不出九幽将军的风采。

拘尸法王

明朝末年,当时的旱灾持续不断,无数饥民成了流寇,各地造反者不计其数。朝廷从龙虎山,请下了一位仙师,封为“拘尸法王”,奉旨禳除旱灾(不愧是小说,如此讽刺我大明王朝)。当时除旱灾,主要是掏出古墓中的干尸,把它们烧成灰烬。拘尸法王以此作为幌子,借机盗挖了多处古墓。

拘尸法王的祖上非常古老,三千多年前,有一古国拘尸国(其实是YY的印度阿三的拘尸城),后为周穆王所灭。明朝的拘尸法王是拘尸国后裔,先祖乃是国君。目前出现的拘尸法王,同样不纯正,台面上的拘尸传人——玉面狐狸,也没得到拘尸法王的称号,她只知拘尸国传闻,得到传说中的摩尼宝石,可以找到一个宝藏,却不知那就是个坑,不但坑了自己,还坑了老胡三人组,这也真是够够的。

观山太保

故老相传,天下盗墓之辈,有字号和传统的仅仅是发丘、摸金、搬山、卸岭,说是四路,实际上是三支,因为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本是一回事。除了这三支以外,便尽是散盗和民盗,稍微有点名堂的,就是南方背尸翻窨子的,其余鸡鸣狗盗之流,不值一提。但在近几百年的盗墓史上,流传着一个极其神秘的传说。据说明代有群倒斗之徒,被称为“观山太保”,擅于观山指迷,秘密发掘了许多帝王陵寝,他们的手法和盗墓动机,很少有人知道。

小说首次出现“观山太保”是《怒晴湘西》第三十四章,陈瞎子回忆和鹧鸪哨在瓶山联手盗墓的往事,在元代古墓中,发现了纸人制成的明代女子形象,又看到了身穿黑无常戏服的男性僵尸,从尸体腰间的黑袍里挑出一面金牌确认,其为大明“观山太保”。原文如下:

原来这瓶山古墓里还有别的盗墓贼,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了!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原来是大明观山太保!”……看那铁阁子里的剪纸人与死在大门外的观山太保,似乎也正是用邪门方术窃取铁楼中的丹药,为了免于被山中蜈蚣咬噬,这位观山盗墓之人在自己体内灌注了药水,才得以潜入此地,可似乎这铁楼尸桂的格局出乎他意料,时辰耗得太久,竟至术尽身亡于此。……卸岭群盗为了盗掘瓶山古墓,可谓倾尽了全力,不仅耗费钱物,更折损了许多人手,却不料竟遇到一出“二进宫”,足足晚了观山太保几百年。

观山太保,在四大家族中,或许不是最牛的,但却是影响盗墓界最大的一族。因为,正是观山太保封王礼提出了:毁符印以退摸金,弃丹鼎以拒搬山,剿群盗以破卸岭,这三大计策,使得明代中期,倒斗之事,一度绝迹,并在永乐年间,毁去发丘印和六枚摸金符(虽然后来证明是假货,但效果不错)封王礼的后人封师古,则修建了庞大的“地仙村”古墓。

观山太保代表人物:

封王礼,封思北,封师古(风湿骨),封师歧,封团长(封学文),孙教授(封学武,末代观山太保)

棺山太保、棺材峡

“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那峡中地形险恶剥断,藏有无数“悬棺”,封氏先人就曾经在“棺材峡”中盗取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一辈,自称“棺山太保”,他本是在巴蜀之地烧炼铅汞的方外之士,仗着精通“棺山指迷术”,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做些倒斗的勾当,专门喜欢搜寻一些“丹砂异书”之类的古物。实际上封家有的是钱,其盗墓最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

刘伯温引出的“棺山太保”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精通南龙风水,北伐蒙元,登基之后,旧事重提,命其主持建造皇家陵墓。当时刘伯温早已萌生退意,想起世上有一伙“棺山太保”,精通陵谱和遁甲之术,就把“皇差”推到他们头上,保举了封王礼。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此人身怀异术,通天晓地,足可担当重任。但他本是深山中的隐逸之辈,恐其找借口推诿,故献画一卷,等将他召至宫中,先明示其意,不论他答不答应,只要给他一看,必不敢再行推托。

封王礼被朱元璋召至金殿之上,得知要让他去修造大明皇陵,自古有道是“伴君如伴虎”,这是极容易掉脑袋的事,他哪里肯答应,忙谎称自己并不懂“葬制”和“寻龙”之道,想要推掉这份“皇差”。朱元璋一看,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于是让下人取出了刘伯温所献的图画给封王礼,封王礼看了之后,顿时惊得魂不附体,跪倒在驾前,连称:“皇上恕罪,草民罪该万死。”

原来,图中是一派悬崖绝壁,壁上挂棺而悬,藏了许多“悬棺”,画中有几个盗墓贼,其中一个抱着棺材盖子用力挪动,显然刚揭开棺盖;另一人攀在陡壁上,拿绳索套在棺中古尸颈中,把尸体拽得坐了起来;还有两个蹲在棺材旁边,抱出一块块“骨甲”,满是“星图”和“蜗虫古篆”,画幅旁边注字“观山盗骨图”。封王礼看得心惊肉跳,因为画中所绘的盗墓场面,正是其先祖所为。他还以为自家的秘行败露,惊动了天子,肯定逃不开灭门之祸。这件事从无外人知道,说明皇上身边有“高人”,人家还算留些情面,只把画卷称做“观山盗骨”,并未明言实际是“棺山盗墓”。封王礼只好硬着头皮,给朱元璋设计皇陵。

“棺山太保”洗白为“观山太保”

观山封氏,专攻奇门异术,行事手段常人难料,而且从盗出的骨甲和古籍中,掌握了许多风水秘术。对陵墓结构和选址都有独到之处,朱元璋十分满意,御赐封王礼和他的几个弟子纯金腰牌,从此称为“观山太保”,留在御前听用,专职为皇家建造陵墓。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对民间风物多有了解,他问封王礼:即便皇陵得以不遭胡人盗毁,却未必是万全无忧了,因为咱们汉人也不是吃素的,听说自古以来世上便有“发丘摸金”之事,这些人要是打起大明皇陵的主意来,却又如之奈何?

观山太保1V4打击盗墓四大派

封王礼说:民间倒斗之辈,真有手段能盗发皇陵的,并非仅有“发丘摸金”,更有“搬山卸岭”。“搬山道人”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很少与外人相通,且只为求取“丹珠”。只要皇陵中不置“金丹珠鼎”之物,他们绝不会打主意,不足为虑。“卸岭群盗”多为“响马贼”,忽聚忽散,专挖山陵巨冢,最难防范,又常有谋反之意,须派官军剿灭,斩草除根,使这个山头的香火断绝,才是上策。

“发丘摸金”同属一脉,最为精通风水寻龙之道,摸金之首领为“发丘天官”,携后汉印符,上铸“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字,寻龙倒斗,无所不为。但他们十分看重祖师爷传下来的行规,没有“发丘印”和“摸金符”,便不肯做“倒斗”的勾当,所以想对付他们,毁掉符印信物,便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朱元璋见有这等妙策,当即下旨,历大明朝,各地严查“倒斗穴陵”之徒。永乐年间,终于将“发丘印”和六枚“摸金符”毁去(其实是假货),但世上仍是剩了三枚古符。明代中期,盗墓倒斗的勾当,确实一度销声匿迹。

封师古与乌羊王古墓

万历年间,出了位奇人———封师古。此人眼见世道衰微,圣上无道,于是找了个借口,谎称有病(风湿骨痛风湿病),辞官还乡。由于已经过去了200多年,朝廷对于那些陈年旧事,早已不放在心上,估计也没人知道封氏家族盗墓的真相,于是朝廷准了风湿骨的辞官请求。风湿骨回乡之后,除了引火炼药,就是推演卦象,也常托借云游四海的幌子,带着手下人去各地盗发古墓,醉心于收集古墓中陪葬的种种奇珍秘器。

有一年,风湿骨想起祖宗的一篇遗训,告诫后世子孙,说是封家借着在“棺材峡”盗墓,从悬棺盗取了“遁甲天书”,发家成为豪族,但“棺材峡”明挂暗藏的棺材何止千万?深山里还埋着一座神秘古老的乌羊王古墓,但绝对不能碰,否则必有灭族之祸,因为墓里藏着“尸仙”。然而,风湿骨此人,不仅有“盗墓之瘾”,而且又常有“寻仙之意”,此心一起,纵有十万金刚罗汉也降服不住,当即率众进山盗墓,不料却在墓中见到了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于是轰轰烈烈的“地仙村”古墓工程开始了。

“地仙村”与封氏的分裂

当时的封氏家族,分为两派。一派相信风湿骨即将得道成仙,于是追随风湿骨进入“地仙村”寻仙(实际上都殉葬进这座阴宅)。另一派是风湿骨的同辈封师岐,他认为风湿骨虽然挖出了尸仙,但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留在了外边,并留下遗训,让后人找机会按照“观山指迷赋“,悄悄进入“地仙村”看个究竟。如果风湿骨已成“妖化之物”,务必将其铲除,否则那“棺材峡”的地势,虽然偏僻隐秘,却早晚都得被人从深山里挖出来,到时候墓中万一真有什么“尸仙”,必要入世害人,后患无穷无尽。

民国年间,封师岐的后人是封思北。此人平生多读《道藏》,也是个极有见识的高人,中年后在四川青城山做了道士,但是,仍念念不忘祖宗的遗训,屡次进入“棺材峡”,但始终都是不得其法而入,最后坐化在隧道之中,临终前留下遗言,告诉他的两个儿子,要是封家后人不除了“尸仙”,就别给他敛骨安葬,他要暴尸于此,亲眼看着有人找到“地仙村古墓”的入口。“百步鸟道”尽头处那条隧道,在墓碑处有具尸体,就是此人。

封思北有两个儿子,按家谱“思、学、言、道”所排,都是“学’字辈,哥俩相差6岁。老父死后再无亲人,兄弟二人流落世上,相依为命。由于正值战乱,眼看没活路了,暂时顾不上祖辈所托之事。大哥封学文,打算进山当“响马”,在绿林中谋条生路。临走前,把小弟弟封学武,过继给了一家姓孙的地主老财,孙家人给他改名“孙耀祖”,也就是后来的孙教授。

封学文可了不得,那叫一个经历满满:先是入了常胜山,做了卸岭群盗,跟着陈瞎子瞎混。后来又跟着老羊皮和羊二蛋这两个羊崽子瞎混,进了泥儿会,后来不满羊二蛋投鬼子,和泥儿会火并,幸而不死。逃出之后参了军,一直做到了团长,也就是后来的封团长(或许跟李云龙混过)。

孙教授=孙耀祖=孙学武=封学武

特殊年代,封团长被下放到农场,遇到了同样被下放的小弟弟封学武,然后告诉他,永远别把自己是观山封家后代之事对任何人说,最好烂在肚子里,这辈子对外人只有一个名字可用,那就是——孙耀祖。

这里补充一下:当初过继给孙家,改作“孙耀祖”,这是孙家希望他光宗耀祖之意,但他从骨子里反感这个名字。因为观山封家,家族意识很强,自觉是大宗族之后,岂肯给姓孙的光宗耀祖?老孙地主夫妇死后,他自称:姓孙,名学武,草字耀祖。户籍改动不方便,仍作孙耀祖,与他相熟的人,尊重其习惯,以孙学武相称。

封团长留下“观山腰牌”,让他牢记“观山指迷赋”,并把祖上封师岐的传家之物,让“巴山猿袕”从农场外偷进来交给他,然后前往地仙村,结果命丧于此。于是,观山封家只剩一人,孙教授进入地仙村入口,看见了父兄尸体,大哭一场,开始着手地仙村的毁灭计划。然后老胡三人倒霉了就,先是被串掇着盗了献王墓(不倒也不行)又被骗去南海捞卦镜,最后又被孙教授带着去破地仙村。

孙教授的结局,原文中并未明确交代。但他因动用秘法失误,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最后,孙教授和他的猴子,在雨中和老胡相望离去。根据推测,应该是出了地仙村不久就去世了。

观山指迷赋:

好个大王,有身无首;娘子不来,群山不开;烧柴起锅,煮了肝肺;凿井伐盐,问鬼讨钱;鸟道纵横,百步九回;欲访地仙,先找乌羊;吓魂台前,阴河横空;仙桥无影,肉眼难寻;落崖舍身,一步登天;铁壁银屏,乾坤在数;黑山洞府,神阙妙境;铜楼百棺,瓦爷临门;磕头八百,授于长生;物女不详,压葬而藏;南斗墓室,照壁降仙;烛尸灭灯,鬼音指迷;巫峡棺山,地仙遁隐;群龙吐水,古墓遗图;武侯藏兵,棺楼迷魂;生门相连,一首一尾;两万四千,百单有七;血雾入地,群仙出山。

《观山指迷赋》贯穿了《巫峡棺山》始末,是寻找“地仙村”的主要线索。但除了“好个大王,有身无首;娘子不来,群山不开;烧柴起锅,煮了肝肺;凿井伐盐,问鬼讨钱;鸟道纵横,百步九回;欲访地仙,先找乌羊”是真的外,其它都是孙教授瞎掰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