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勤奋好学的故事

生活经验029

本文目录

宋濂勤奋好学的故事,第1张

  1. 宋濂嗜学的故事是什么?
  2. 嗜学如命的宋濂?
  3. 以勤奋为话题议论文,用宋濂的事例?
  4. 文言文宋濂勤学不怠原文及译文?
  5. 古今中外少年发奋学习的故事?

宋濂嗜学的故事是什么?

宋濂在文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年幼的宋濂虽然热爱学习,无奈家中根本买不起书,于是宋濂便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可是借来的书往往来不及仔细琢磨便要还回去,于是宋濂便自己抄写,计算着日子,如约把书奉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天气很寒冷,以至于砚台都结冰了,非常坚硬,宋濂的手指甚至冻僵到无法弯曲伸直,但他还是不懈怠于读书抄书。抄完后,宋濂便跑着去还书,一点也不敢耽误期限。正因宋濂的守信和好学,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为了得到水平更高的老师的指导,宋濂奔波百里,去找附近有名望的老先生。宋濂恭敬地提出问题,俯身侧耳向老师请教,有时候老师生气大骂,宋濂就更加恭敬礼貌,等到老师高兴了,他才再度提出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后来宋濂前往更加遥远的地方学习,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跋涉,那时冬风刺骨,雪积得很深,脚上的皮被冻裂了,但宋濂已经失去了知觉,不感到痛。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到来学舍,宋濂四肢都已经冻僵无法活动了,仆人拿热水浸泡,又用被子盖住,过了很久,他才恢复过来。在学舍里,宋濂居住的条件最为艰苦,一天只有两顿饭。而其他学生则衣冠锦绣、光彩照人,宋濂穿着破衣服在其中,一点儿也不羡慕他人,也不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

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从读书中就获得了足够的快乐,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笔者认为,正是他对读书的喜爱和痴迷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他的顽强意志也让他最终有所成就。

嗜学如命的宋濂?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以勤奋为话题议论文,用宋濂的事例?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文言文宋濂勤学不怠原文及译文?

这是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原文是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译文是我小的时候特别热爱学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古今中外少年发奋学习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