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雷雨》的评论?

生活经验022

评论作者简介

有关《雷雨》的评论?,第1张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曹禺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他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抗战爆发后,曹圈计划创作“抗战三部曲”,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完成了第一部《蜕变》。1940年,曹禹创作了多幕剧《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曹禹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内容精要

这是一出严格遵循“三一律”原则而创作的戏剧,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一个阴郁闷热、雷雨交加的夏日。这一天,离家两年的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刚刚从矿上回来,而那位终日“卧病”、被关在楼上的太太繁漪也因为一桩隐秘的心事而破天荒地走下楼。悲剧就此展开。

在这个看起来体面的家庭中,周朴园是唯一的主宰,他按照他的一套标准统治着这个在他看来“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却不知平静的背后隐藏着罪恶与灾难。采访是他的第二个妻子,这是一个文弱、明慧的女子,可又有着一点原始的野性。她嫁到周家十八年,生了一个儿子周冲,但这个如坟墓般令人窒息的家庭却使她日见萎缩,直到周朴园前妻所生的儿子周萍从乡下来到这个家。周萍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欲望,她将这一点爱看作全部的希望,牢牢抓住不肯放手。可周萍却是一个软弱的人,很快就对这种“畸形”的关系感到厌恶,并为自己欺骗了父亲而深深悔恨。在极度痛苦中,他与管家鲁贵的女儿、美丽单纯的丫环四风产生了感情。他希望能借此摆脱!日日的一切,甚至打算离开这个家,去开始他的新生活。而他的弟弟周冲,一个单纯善良、充满幻想的大孩子,也同时爱上了四风。

周萍的背叛令繁漪极为痛苦,他即将离去的事实更使她对未来万分恐惧,她不顾一切地要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正在这时,四凤那远在济南一所学校帮工的母亲回来了。繁漪得知鲁妈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到公馆里替人做工,便准备通过鲁妈赶走四凤。于是,鲁妈就在这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午后,走进了周公馆。

鲁妈来到周公馆,周朴园书房那熟悉的一切令她恍然如在梦中。原来,鲁妈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三十年前周家的丫环侍萍。当年她与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最终被周朴园抛弃。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带着刚生下三天的孩子离开周家,原打算投河自尽,却被人救起,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痛苦飘零的生活。繁漪见到待萍,向她暗示四凤与自己的儿子周冲有暧昧关系。侍萍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如此安排,女儿在三十年后又走进了周家,并且重复了自己以前所走过的路。她决定带走四凤,远远地离开这里。

侍萍的突然出现令周朴园大吃一惊,尽管多年来他一直对往事感到内疚,对侍萍也一直有着真诚的怀念,但如今侍萍的出现还是让他感到现实的危险。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家庭遭到破坏,于是便希望用钱来打发侍萍。侍萍对周朴园彻底失望,表示只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周萍。与此同时,当年侍萍带走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如今正作为周朴园矿上的罢工代表在门房等着与周朴园谈判。一家人就在这样充满对立与矛盾的境况下见面。周朴园与鲁大海发生冲突,周萍怒打了大海。多年思念的儿子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自己面前,侍萍悲愤莫名,带着四风、大海离开了周家。

繁漪恳求周萍不要抛弃自己,但被周萍拒绝,繁漪绝望至极。侍萍让四凤发誓永不再见周家的人,四凤感到非常痛苦,不知所措。雷雨之夜,醉酒的周萍来到鲁家,从后窗偷入四凤的房间。鲁大海回到家中,周萍欲逃,但窗户已被跟踪而至的繁漪悄悄从外面锁。大海欲杀周萍,被侍萍拼死拦住,周萍趁机逃走。

周萍回到家,面对繁漪的再次恳求,不为所动,决定当夜就动身。羞惭之余从家中跑出的四凤找到周萍,周萍决定带她一起离开,而这时侍萍和大海寻找四凤也来到了周家。侍萍坚决不许四凤与周萍在一起,四凤无奈告诉母亲自己已经怀孕。五雷轰顶的侍萍面对这天大的“罪孽”,决心自己咽下这苦果,给孩子们一条生路。但此时的繁漪已经陷入疯狂,她先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儿子周冲来阻止周萍,让单纯的周冲不得不面对母亲与大哥通奸的事实;然后她又叫来了周朴园,迫使所有的人面对面地站到了一起。于是,在这个大雷雨的夜晚,所有人物间的关系,一切最残酷的事实,都被揭开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终于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繁漪和侍萍彻底崩溃,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简短评论

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那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根很”,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着一丝温倩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对于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们以激情去读,用心去感受。当然,多年来《雷雨》不是作为神秘剧而是作为社会剧被欢迎的,作者对于人们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释枣“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表示了追认,这或许说明了这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名人评语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刘西渭(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

精彩章节推荐

其实整个剧本并不长,完全可以一气读下去,不过一定要选择的话,以下部分是最该读的:

序幕和尾声:这部分常常被人们忽视,搬上舞台时基本上也都被删掉,但作者自己却对其报看重,并为之专门做了解释。究竟有什么意义,还是自己读一读吧。

第二幕:这是课本上所选的章节,其经典程度自不必说。

第四幕:全剧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不能不看。

(吴岚)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

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被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对白的运用,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相当地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文艺理论家 冉忆桥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释:"《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时代的曹禺满怀激情,尝试用创作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静的理性思考的相对缺乏又令他无法对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创作更多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感性体验的丰富完整为剧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是种"神秘的诱惑"。

首先,这种"神秘的诱惑"源自对于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始终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时时警惕、步步为营,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这种恐惧本身就是个诱惑,恰如欣赏恐怖片时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绪体验。

对于命运的恐惧固然真实地存在着,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争形成另一种"神秘的诱惑"--对于生命力的张扬、礼赞与崇拜。"魔鬼"繁漪的两次人生选择最充分地燃烧着这种生命力的激情火焰。

在使人恐惧、逼人抗争的残酷现实之外,对于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给予人们飞向天堂的憧憬与信念。这一层的"神秘诱惑"是摆脱沉重的轻松。

害怕命运的恐惧感,反抗命运的生存力,超越命运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诱惑"包含着这三层意义,但却远不止这些。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个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剧作者本人也难以陈清--"而我始终不能给它(神秘诱惑)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因此如果定义《雷雨》为单纯的命运悲剧将无法涵盖它延伸的意义范畴,而理解曹禺的创作情感--"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才能贴近剧作的本真,这也正是我们解读的价值所在。 ?吴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