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过程主要为三个方面:
1.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满洲人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后金,后金政权的核心中央机构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主要以后金满洲宗室王公、八旗贵族官员等组成,是后金辅助佐皇帝的主要核心中央机构。他们通过议政,对后金政权进行选贤任能、罢黜大臣,提出国家施政方针、决定军国大事,甚至还决定后金汗国的大汗废立。满洲人入关之后,清朝按照明朝模式建立起适合大一统的国家机构,但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却并没有立即废除,而是在适应新的统治需要上,进行了变化而存续,后续历经100多年,直到功能日趋减弱,到乾隆后期才废止。
2.内阁。内阁创自明朝,清朝沿袭明制。内阁是内廷殿阁的意思,是皇帝以下的权利中枢中心,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机构。清朝入关之前,已经开设有协助大汗处理事务的内三院,入关之后以内三院担任内阁的职掌。
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有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满汉各二员,为正一品,位列百官之上。所谓某某阁某某殿大学士的前缀只是荣誉虚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重要意义。大学士主要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事务,而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是要帮皇帝起草诏书、处理各种奏章等。雍正时期又增设协办大学士一职,满汉各一员,不加前缀殿阁,为从一品。协办大学士主要为六部中的尚书兼任。协办大学士其下,还设有内阁学士(从二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读(正六品)、典籍(正七品)、中书(从七品)等官员。
主要机构还设有南北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等附属机构,所设定额官员二百余名,远超明朝的内阁规模。不过和明朝相比,清朝内阁没有首辅,权力较为分散,加上清初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雍正时又设立了机要中枢——军机处。军机处专职机要,军国机要无不执掌。因此内阁权限减少,权力也相对降低。内阁所处理的也仅剩下例行公事的繁杂政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建立近代责任内阁才撤销。宣统三年出台的责任内阁,内阁名单一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13名内阁国务大臣,皇族就占了7名,被世人讥为“皇族内阁”。
3.军机处。军机处是“办理军机处”的简称,原主要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设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最开始主要是为了办理机密军务而临时设立,后期由于职掌扩大,机要军国大政无不囊括,权力和作用超过内阁,成为清朝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只设立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员额不定,有“大军机”之称,主要由皇帝根据事务情况决定安排,一般有四到八人,军机大臣主要为其他中央部门官员兼任,人员主要在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院寺堂官中遴选,部分在军机章京中升任。属官为军机章京,又称为“小军机”,主要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考选,还有就是从中央各部门中抽调人员进行任用。军机处成立后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成为清朝军国大政的常设核心中枢机构 ,但是由于军机大臣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交办,军机大臣虽有宰相之职,却无宰相之权,只是清朝皇帝强化皇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