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流传数千年,语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豫让。作为榜上有名的刺客,豫让两次刺杀却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刺衣复仇,这样做有何意义?
有一天,赵襄子去厕所方便,进去后发现一个修理工,看这个人有点陌生,而且眼神里透露着摄人的寒光,赵襄子立刻高声招呼侍卫,将这个可疑的家伙抓起来审问。
这个修理工倒也坦荡,没有经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刑具考验,直接就报出姓名、家庭住址。原来他就是豫让,赵襄子就问他究竟想干什么,豫让说:“我就想替智伯报仇。”侍卫想一剑刺死他,赵襄子却说:“放了吧,他没做错,我以后当心就是了。智伯死有继承人,难得还有家臣替他报仇,也算是贤士了。”然后就让侍卫放他出宫。
豫让第一次刺杀以失败而告终,要命的是还没开始亮剑就被抓了,而且还被对方大度地释放了,这让豫让情何以堪?
说起来豫让曾经的过往也很悲惨,一直找不到赏识自己的主人,换了好几任老板之后才遇到赏识自己的智伯。这对主臣相处甚欢,可好日子没过几天,赵、魏、韩联手灭了智伯,豫让也随着其他家臣逃了。待逃到山中,豫让日夜思念智伯,听说赵襄子用智伯的头颅做成盛酒的漆器后,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定要杀了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可惜啊,当他有机会面对赵襄子的时候,还没准备好,让赵襄子抓个正着,虽说最后被放了,可对于他来说,还不如杀了他一了百了,被释放的刺客还有什么面目混下去?于是,豫让开始谋划第二次刺杀。
一般来说刺杀是见不得光的,对方已经认识自己了怎么办?只能更换相貌,豫让将漆涂在身上,让皮肤溃烂,然后又吞下炭火改变声音。为了验证效果,他沿街乞讨,效果还是不错的,连他的妻子都没认出来,不过他的一个朋友却认出他来了,不解地说:“这是何苦呢?若凭借你的才能去侍奉赵襄子,很容易受到宠爱而接近他啊!”豫让摇摇头说:“既然要侍奉人家,却又要杀了他,这种事情我做不出来,我就是要这样做,让天下怀着异心的臣子感到惭愧。”他的朋友还是认为这样做不值,摇摇头走了。
外貌改变后,豫让开始研究赵襄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一段时间之后,豫让在赵襄子必经的桥头掩藏等待。他的研究还是有效的,赵襄子果然要经过这里,只是在赵襄子过桥时马匹受惊,多疑的赵襄子怀疑有刺客,而且猜测很可能就是豫让,让侍卫到桥下抓人,就这样豫让还没亮剑,又一次被抓。
赵襄子不解:“豫让啊,你之前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也没看你为他们报仇啊,为何只为智伯报仇呢,还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豫让回答道:“他们怎么可以和智伯比?他们把我当成普通人,我自然也以普通人报之,可智伯以国士待我,所以我要以国士之礼回报他。”
赵襄子沉思片刻,略有所得,但豫让却不能放了,以他的性子还会没完没了的刺杀,便让侍卫围住他。豫让看形势这次生还无望了,就对赵襄子说:“我不惧死亡,可惜没能完成曾经的誓言,可否借一件衣服让我刺几剑,死后我也好再见智伯!”赵襄子没有拒绝,当即脱下一件外衣让侍卫递给他,豫让拿起宝剑,疯狂地连刺好几剑,大吼一声:“我终于为智伯报仇了!”然后自刎而死。
豫让舍生忘死,历经艰辛,用生命报答智伯,一直被后人传颂。就刺杀的意义来说,第一次刺杀尚可以理解,已经报了知遇之恩,第二次多少有点为自己名声考虑的意思,幸好遇到大度的赵襄子,让他得以刺衣服完成心愿。刺衣复仇本身没有意义,不过可以表明自己的目的,是为报答知遇之恩,死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