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简介和事迹

生活经验015

本文目录

梁思成简介和事迹,第1张

  1. 梁思成反对拆除城墙的事迹?
  2. 求梁思成儿子梁从诫事迹、,他有子女吗?
  3. 中国建筑史上名人的故事?
  4. 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
  5. 一位中国近代历史名人事迹及优秀品格150字内?

梁思成反对拆除城墙的事迹?

梁思成反对拆除城墙。梁思成认为城墙不仅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标志,也可以起到城市防御的作用,拆除城墙不仅会破坏城市的历史风貌,也会降低城市的安全性。梁思成曾经致力于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事业,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颐和园的修缮。他对城墙的反对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城市规划的看法。

求梁思成儿子梁从诫事迹、,他有子女吗?

还有梁再冰

中国建筑史上名人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建筑书籍。下面来分享一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

就其一生的专业学识与基本成就而言,林徽因并非仅如众人熟知的诗情滚滚和剧谈滔滔的“客厅”太太,她不是专写风花雪月诗篇的多愁善感女子,不是小鸟依人的柔弱附庸,而是一位从福州走出的伟大女性。她集美貌、才情、功业于一身,是融美术家、教授、文学家于一体的女学者。准确地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者和严谨研究家。

“必有唐构”的苦旅

林徽因16岁随父出洋考察,历经欧洲诸国,20岁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拟与同道恋人梁思成共读建筑学,因形格势禁而入读美术学院,却坚持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毕业后竟成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

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爱好和审美观点,惊动了美国传媒界。1926年1月17日,美国《蒙他那报》刊登一篇采访林徽因的报道,题目叫《中国女孩献身于拯救她的国家艺术——在美国上大学的林徽因与破坏东方之美的虚假建筑作斗争》,清楚地揭示她对荷兰和英国工匠损害中国城市建筑的态度。她认为,西方国家在中国修建的建筑,搞的是西式装饰,是对东方建筑的亵渎,是对中国本土和特有艺术的粗暴剥夺。她主张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她对祖国建筑艺术深挚的热爱,对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理解。

这时在学的林徽因,还不到22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有识不独老成。林徽因24岁宾大毕业,与梁思成婚后的蜜月之旅是在欧洲考察西方建筑,以此为起点,开启他们回国后考察国内古建筑的旅程。

1932年至1937年7月,梁林二人常结伴同行,连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开创性的调查研究,为创立中国建筑学作准备。夫妇俩先后到沈阳、北平、河北、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9省(市)近40个县考察,这是在兵荒马乱、举步维艰中独立进行的文化苦旅。那时在乡野间调查条件十分艰苦,如林徽因所说:“餐风宿雨,两周间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梁思成叙述的经历是:“我们骑驴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到此得到了一个实证了。”这是长途苦旅后的惊喜收获,由此击破了日本人的妄言——中国国内已无唐构殿宇建筑,要研究须到日本。他们梦寐求证的“必有唐构”信念,由此得到确认,其乐可知,其探真求实精神更令人感动。

旧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经历贯穿调查全过程,请看梁思成的自述:佛光寺正殿“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梁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生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

从梁思成这身临其境的描述,人们可以看到这对探索者夫妇,是如何以惊人毅力与执着精神进行古建筑调查的。正是在“左右萧条,寂寞自如”的境遇中,科学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他们的“遗憾”唯恐做得还不够;他们的慰藉只在于学术发现。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样的工细劳作,成就了他们心血的结晶《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建筑学的开山之作,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礼。

一位中国近代历史名人事迹及优秀品格150字内?

中国名人故事150字篇二,达尔文坚持梦想的故事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当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进入医科大学后,他成天去收集动植物标本、父亲对他无可奈何、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牧师。

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达尔文有他自己的理想,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 “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为此,达尔文一直在积极准备。

为了有利于自己观察和收集动植物标本。达尔文抛弃了事务轻闲。经过五年的环游旅行,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回国后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