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
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
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
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
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
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
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
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
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
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
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
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
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
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