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之治和中兴?

生活经验015

有39个。对于所谓的盛世,史书描述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叫治世。主要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安居乐业,为后代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一般出现在王朝的初期,具有社会机体自我调整和恢复的性质。例如周之成康之治,汉之文景之治,隋之开皇之治,唐之贞观之治。

第二类叫盛世。表现为综合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内忧外患清除,举世无与匹敌,文治武功,尽显大国气度,经济文化、思想艺术全面繁荣,兼容并蓄,气象恢宏,政治具有感召力,文化具有辐射力,经济具有向心力。例如文景之治后的武帝盛世,贞观之治后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中国有多少之治和中兴?,第1张

第三类称中兴。这类情况大都出现在王朝统治出现危机,整个帝国架构出现体制性崩裂症状的时候,新任统治者及时树立新的权威,启用新人,清除时弊,止住了下滑趋势,貌似这个国家重新走上了崛起之路,大有一扫颓势,走向辉煌的态势,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因为 “中兴”大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人去政息。如汉之光武中兴,明之弘治中兴,清之同光中兴。

【少康中兴】(约公元前1871年–前1852年/前1675年)

自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夏后氏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其后韩浞崛起,大肆清剿夏后氏,并重新一统天下。少康广施德政,得遗民拥护,以弱胜强,战胜韩浞,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发现农业水利。

【武丁中兴】(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前1152年)

武丁继位后,唯才是举,开疆拓土。其时商朝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并持续达百年之久。

【成康之治】(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前949年)

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武王业,推行“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缓和阶级矛盾。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宣王中兴】(公元前828年-前797年)

周宣王即位后,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局面,整顿朝政,国内形势开始转好,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势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

【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前141年)

汉文帝、汉景帝二帝重视农业,劝课农桑,鼓励农民生产。同时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

【汉武盛世】(公元前141年-前91年)

汉武帝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昭宣中兴】(公元前87年–前49年)

汉昭帝、汉宣帝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赈贷农民,废除一些苛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

【光武中兴】(25年–57年)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解放生产力,组织军队屯垦,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明章之治】(57年–88年)

汉明帝、汉章帝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肃吏治,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并从西域引进佛教,以致风俗醇厚,天下太平。

【永元之隆】(92年–105年/121年)

汉和帝亲政后,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劳谦有终”。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多次纳贤,主张宽刑。同时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太康之治】(280年–289年/300年)

?? 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实施占田制。西晋初年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元嘉之治】(424年-450年)

宋文帝继承和延续宋武帝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刘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孝文中兴】(471年–499年)

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永明之治】(482年–493年)

齐武帝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执政期间,朝政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

【天嘉之治】(559年–566年/582年)

陈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

【开皇之治】(581年–604年/611年)

隋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隋朝开皇时期,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并且到了大业时期,隋朝进入了鼎盛阶段。

【武德之治】(618年–626年)

唐高祖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唐太宗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永徽之治】(649年-655年...665年)

唐高宗即位后,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唐朝版图达到最大。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

?【贞观遗风】(690年–705年)

武则天在位期间,善于治国,为了打击以关陇集团为主的公卿门阀,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以便选用贤士。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可承前启后的的作用,为大唐的强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元盛世】(713年-741年/752年)

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元和中兴】(805年–820年)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会昌中兴】(840年–846年)

唐武宗在位时,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这段时期是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

【大中中兴】(846年–859年)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在对外方面,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宣宗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国家相对安定繁荣,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

【显德之治】(954年–960年)

周太祖、周世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措施。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建隆之治】(960年–976年/979年)

宋太祖非常重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在这一时间段经济比较富足,北宋的国库也收入比较稳定,很快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百姓生活富足、兵马强壮、国库充裕、社会治安良好,达到了自唐朝开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强盛阶段。

【景宗中兴】(969年–982年/1031年)

辽景宗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重用汉官,改革吏治,促进了辽国的封建化。励精图治,善于采纳良言,赏罚分明,大胆用人,使得辽国迎来了中兴的契机,开始再次步入鼎盛时期,也为辽圣宗时期的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平之治】(998年-1003年/1008年)

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仁宗之治】(1022年–1063年/1085年)

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宋朝达到全盛。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大定之治】(1161年–1189年)

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任人为贤,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生产,崇尚节俭、减土木、禁馈献、抑佛教。为中国北方恢复了经济,金国国库充盈,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

【乾淳之治】(1165年–1189年)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明昌之治】(1189年-1196年)

金章宗加强了官制改革,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女真社会封建化最后完成,这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府库充实,天下富庶,史家评为“宇内小康”。

【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

明太祖在位期间,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强;解放奴婢;减免税赋,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

【永乐盛世】(1402年–1424年)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同时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下西洋,经营南海,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仁宣之治】(1424年–1435年/1444年)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清明。

【弘治中兴】(1487年–1505年)

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

【隆庆新政】(1566年–1572年)

? 明穆宗比较宽容,用人不疑,果断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节流开源,抑制土地兼并。国家政治局面稳定,经济向好发展,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后期有了较大的改观。

【康乾盛世】(1661年-1768年)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同光中兴】(1864年-1894年)

同治、光绪两朝,清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且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生产技术,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