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东墙补西墙是什么人

生活经验019

本文目录

拆东墙补西墙是什么人,第1张

  1. 阎志是武汉黄陂首富,他是怎么起家的?
  2. 恶性循环成语故事?
  3. 拆东墙补西墙幽默文案?
  4. 拆东墙补西墙真的补不动了怎么办?

阎志是武汉黄陂首富,他是怎么起家的?

武汉疫情爆发后,“方舱医院”多次登上热搜。

广场舞斗舞、“清流哥”、丰盛饮食……

临时改造的方舱医院,为惶恐不安的病人们提供了避难所,也给武汉打了一剂强心针。

方舱医院,就是疫情中的诺亚方舟。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问题:

方舱医院的场地是哪里来的?

似乎一夜之间,没有经过什么周折,就腾出来这么大的地方。

其实,这一切都与一个男人息息相关。

他献出了价值100亿的“武汉客厅”,将其改造成为方舱医院;

除了捐场地,他还捐床、捐医疗物资,价值上亿;

▲ 阎志在社交媒体的发文

他先后捐赠6000万人民币;

动用一切力量,为武汉采购:

“不论价格,不论数量,不设上限。有多少要多少,尽快运往武汉”

他,就是湖北首富阎志。

在这次疫情中,他做的事情,足以让国人铭记于心。

1、“武汉客厅”,是阎志最得意的产业之一。

这座竣工于2011年的建筑,面积足足有180万平方米,耗资高达100亿人民币!

艺术馆、博物馆、高端酒店、大戏院、文化产业交易区……

▲ 武汉客厅

几乎所有的文化元素,都被囊括其中。

著名的“金鸡奖”、“百花奖”颁奖典礼,都曾在这里举行。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就是“高大上”。

可是,2020年年初,这里却迎来了一个新的名字: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阎志决定,把这个地方腾出来,用来收纳新冠肺炎患者。

许多业内人士都暗暗心惊:阎志的胆子太大了。

要知道,这次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

疫情过去之后,武汉客厅想要重新正常营业,就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消毒杀菌。

即使彻底消毒,也难保有的人会觉得心里“别扭”。

万一大家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武汉客厅的营业肯定要受影响。

作为商人,阎志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然而他依然毫不犹豫:

“只要城市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2月5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始运营。

阎志却并没有休息片刻。

他不停采购物资,为方舱医院提供支援。床、生活用品、医疗物资,只要能买到的,他都毫不吝惜。

▲ 方舱医院图书角

最暖心的是,他还考虑到了病人的读书需求,捐赠了许多图书。

方舱医院里有了图书角,为爱书的人留了一方园地。

阎志并不满足于支援武汉。

他把目光望向了整个湖北。

在全国上下紧锣密鼓支援武汉的时候,湖北有很多的县市也急需支援。

阎志多次召开公司会议,给员工们打气。

“现在到了我们为国家分忧的时候了!”

他和员工们想尽了所有办法,把大量救援物资送到湖北的多个县市。

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

这些被忽略的地方,都收到了阎志的物资。

都说“商人重利”,但是阎志却是反例。

这与他前半生的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2、这位湖北首富,出身贫寒。

他曾经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诗人。

1972年,阎志出生在湖北省罗田县。

▲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镜头下的阎志

他本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家境。

因为他的父亲是林业干部,能领上一份“皇粮”,旱涝保收。

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这种“铁饭碗”的工作,羡煞旁人。

可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却拖垮了全家:

僧多粥少。

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阎志上面有5个姐姐。

一家八口,就指望着父亲那份微薄的收入。这怎么够用?!

饥一顿饱一顿,成为了阎志童年的常态。

幸运的是,昏暗的生活里照射进来一道微光,那就是书籍。

他的父亲是基层干部,家里有不少书报,看书成为了他童年最大的爱好。

既然吃不饱饭,多吃点精神食粮也能充饥!

日复一日地读书,阎志对文学越来越敏感。

他的文章多次赢得老师的夸赞。

17岁那年,由于失恋,他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

可是,比失恋更沉重的打击到来了:他的父亲病了。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阎志的学业,也就此中断。

他接了父亲的班,到当地的林业部门工作。

作为年轻人,他没有享受到“坐办公室”的福利,而是要到外面四处刷标语。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让他停止文学创作。

也正是发表的诗歌,让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那就是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

▲ 刘醒龙

刘醒龙欣赏他的才华,对他青眼有加。

3、在刘醒龙的推荐下,阎志不用再干体力活,成为一家文学杂志的编辑。

这份工作,使他重新与文学日夜相伴。

他阅读别人的作品,不断取其精华,让自己的诗歌更加灵动。

他重新拾起了成为诗人的梦想。

▲ 1992年,在刘醒龙的推荐下,阎志来到黄冈文联《鄂东文学》担任编辑

好景不长。

1994年,由于经营不善,杂志社倒闭了,阎志丢掉了工作。

他却一点都不沮丧,满怀豪情地来到了武汉。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 担任编辑时的阎志

阎志自信能够凭借文字功底,在武汉立足。

现实却给了他接二连三的暴击!

连续应聘了好几份编辑的工作,都干不长久,很快就会被解雇。

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是文学市场不景气,很多杂志社朝不保夕,裁员是常有的事。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阎志是个“外来人”。

他没有武汉户口。

在偌大的武汉,他赤手空拳,没有任何亲朋故旧。

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他也找不到人为自己说情。

1995年,阎志躺在自己的出租屋里发呆。

他碰壁多次,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

文学依然是他的梦,可是当务之急是填饱肚子。

阎志放下身段,开始写“软文”。

▲ 《天若有情——天王之王刘德华》

他闷头写了几个月,写出了一本《天若有情——天王之王刘德华》,然后卖给了书商。

这本书,让他得到了25000元的稿费。

这笔钱,成为了他的创业启动资金。

4、“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句充满理想主义的话,曾被无数文学青年奉为圭臬。

可是对于1995年的阎志来说,六便士似乎比月亮要重要一些。

闯荡武汉所遭的那些罪,让他意识到,时代变了。

想要当一个纯粹的诗人,实在太难。

1996年,阎志创办了“卓尔”。

▲ 卓尔建设的中部首个总部基地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阎志主要在广告业务上下功夫。

也许是曾经写“软文”的经历给了他灵感。

在市场化浪潮下,会吆喝也是一种能力。

他经营起了《家电周刊》,说服众多家电企业在此投放广告。

大名鼎鼎的小天鹅,就是阎志的老客户之一。

阎志做生意有他独特的理念:

“上半夜帮自己想,下半夜帮别人想。”

他从来都不向往能够“赢家通吃”,而是竭力实现双赢。

这种实诚态度,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日进斗金的同时,阎志并没有放弃文学。

1999年,他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与商人,成为了他的两种身份。

2005年,阎志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投资汉口北。

他想借鉴义乌的模式,在这里建立一个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然而,这项决定,并不被投资者看好。

当时的武汉,有规模庞大的交易中心,在汉正街。

想和汉正街竞争,难度有些大。

阎志却力排众议,投资两个亿,建造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这两个亿,是他拆东墙补西墙才凑够的。

事实证明,他眼光毒辣。

“汉口北”建成后,很快拥有了“新汉正街”的美誉,吸引了大量客商。

这里的商铺备受欢迎,经常“一铺难求”。

卓尔集团的利润,也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累积。

2011年,阎志成为湖北首富。

也是在这一年,他出资1000万,资助了500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

在做慈善方面,阎志最欣赏的是马云。

他并不奢求受助者能给自己什么回报,而是希望等他们也有能力了,可以去帮助其他人。

▲ 阎志(右)与马云合影

从贫寒少年到湖北首富,阎志始终对弱者保有善意。

因为他也曾居于底层,知道小人物的苦楚。

他先后投入了3亿多人民币,用于慈善事业。

武汉疫情爆发后,他捐出名下多个产业用来建造医院。

除了武汉客厅之外,还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口北方舱医院。

为了能弄到更多的物资,他四处托关系打听。

只要有货,不管多贵也要买回来。

一架又一架的飞机,满载着物资降落在武汉。

明眼人都知道,其实阎志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的打击都不小。阎志的财富也缩水很多。

现在他这样不要命地往外捐钱,很容易影响以后的资金运转。

作为方舱医院的那些建筑,收回之后也会影响生意。

但是阎志还是义无反顾。

作为湖北首富,他无愧于荆楚大地的父老乡亲;

作为中国人,他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等到山河无恙,国人也一定不会忘记这样的企业家。

他没有辜负国家,国家也不会辜负他。

责任编辑:华小妹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恶性循环成语故事?

古代姓戚的人无力还债,于是拆东墙补西墙,债主越来越多。

拆东墙补西墙幽默文案?

现在我的生活真的糟糕透了。真的是入不敷出,每一天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这样一种糟糕的状态,我真的有钱了,我一定会让自己过得幸福,不会再像现在这么让人嫌弃。

拆东墙补西墙真的补不动了怎么办?

如果一个人欠外债太多了,采取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如果外债很少的话,是可行的。欠债太多的话,总有一天是补不上的。这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变卖家产或进行房产抵押。或者和父母家人共同商量一下。尽快的把外债补上。千万不要借高利贷。否则你是永远还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