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被韩国申遗成功怎么回事?

生活经验023

2005年,韩国做了一件让很多中国人十分不齿的事情,他们将“江陵端午节”进行了申遗,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成为世界非遗,端午节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可如此风波并没有过去,之后的韩国再一次盯上了重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甚至还声称中国人一直在过韩国的节日,对此,中韩之间的相关讨论更是喋喋不休。

就如老一代中国人感慨的那样: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听说老祖宗流传至今的中秋节是韩国的,怎么想怎么可笑!

中秋节被韩国申遗成功怎么回事?,第1张

事实上,暂且不说在中秋节的来源问题上,韩国是否存在剽窃行为,单说这一国家的民众,的确与中国人一样看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韩国领土面积并不大,可那里还是有着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说起文化底蕴,在笔者看来,若一定要在中秋节是哪国的节日这个问题上纠结,我们还应该以发展的角度来细细考量,也只有从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上着手。

我们才会发现,这个节日不是一个简单的日期、符号,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特色食物,反而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演化代表。

从这样的宏观角度来看中韩中秋节的归属问题,我们才能有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

中韩两国中秋节的萌芽发展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中,先秦古书《周礼》就有对中秋的第一次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但这里提到的中秋,还不是节日的代表,反而是古人在迎接暑寒之气而对日月进行祭拜的重要日子,这也是源于中国自古存在的上古祭月礼仪,而帝王一直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惯。

换句话说,曾经的中秋几乎可以视为帝王家的专属,用来祭祀月亮这一外在神秘的力量。

直到隋唐时期,随着中国人对于天文越发深入的认知,月亮神圣的色彩开始消退,帝王家也开始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这方面的独占权威。与月亮有关的文化开始走向千家万户,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存在。

从隋唐开始,中秋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尤其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到今天,中国人都无比看重这一象征着阖家团圆的节日,赏月、嬉闹、团圆等美好的活动,都会在这一天展开。

而在韩国的历史中,中秋节最早则被称为“秋夕”。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有韩国关于中秋节最早的记载,不过“秋夕”这一名字也是在之后才出现的。

与中国的中秋起源不同的是,韩国人在新罗时期便会在中秋这一天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对于月亮的祭祀色彩,并没有那么浓厚。

也就是说,韩国中秋节的由来,主要与农业生活集体劳作有关,并不像中国这样从帝王家专属向君民同乐的转变。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人对于中秋节赋予的内涵更加深刻。单从天文角度来看,中国人对于中秋这一天就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

中韩两国人在中秋都要吃些什么

千万不要觉得从饮食角度来感受节日的风俗,显得很肤浅。对于“民以食为天”的时代来说,中秋要吃些什么,可以从侧面很大程度地反映一个节日的内涵与发展。

中国的中秋节,大家都知道,节日美食就是象征着满月的月饼,也是曾经祭祀月神的贡品。因为中国人历来对方形、圆形有着很多美好的定义。比如圆圆的月饼,就象征着“圆满”、“团圆”之意。除此之外,吃月饼还可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事实上,中秋这一时节代表的也是一年一度丰收的到来。万物硕果累累,人们可以享用的美食数不胜数。就比如,在中国江浙一带,每年中秋前后的螃蟹最为肥美,桂花酒、桂花鸭的味道也最为醉人。

除了这些,中国一直有在中秋赏月的习俗。而在赏月宴会上,最常见的还有味道甘美的各类水果。想来,每个地区也只有在这个时节会出现大量的时令水果,这些果实才更能代表上天对人们操劳一年的犒赏与恩赐。

相对于中国来讲,韩国人的中秋代表食物便是半月形或是贝壳形的松饼。除了松饼以外,还有花样串、芋头汤、新稻酒这类美食。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由当年丰收的五谷制成,同样是对丰收的一种庆祝。

往往在中秋到来的前一天晚上,韩国每家每户的妇人们会聚在一起做松饼。相传谁家的松饼做得漂亮,生出来的孩子也会格外漂亮,这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景与月饼如出一辙。

不过,从两国人对食物赋予的美好祈愿来看,中国人将对月亮的寄托以及月亮代表的团圆同样赋予在了月饼这一特殊食物中。而韩国人更倾向于在饮食中赋予庆祝丰收的喜悦,祈祷、祭祀的色彩则没有那么浓厚。

从习俗来看,此中国中秋非彼韩国中秋

中秋习俗则完全可以从最初的中秋祭礼中追溯得来,除了饮食以外,中秋习俗最能反映中韩两国历代对于中秋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周朝开始,帝王会在中秋这天进行祭月,以此彰显自己的爱民之心。而后发展演变为中秋当天,民众会对着圆圆的明月诚心祈祷,期盼来年的五谷丰登、阖家平安喜乐。

所以中国的中秋习俗,也一直有民间拜月这一项。除此之外,玩花灯也是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中秋算得上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灯节之一,要说元宵节的灯会盛大无比、热闹非凡,那中秋节的灯会更侧重于家庭、儿童之间的花灯游戏。

中国南方一直有“树中灯”的中秋娱乐活动,人们还会在中秋当晚放孔明灯,甚至很多时令果蔬也会被拿来制成花灯,这是其他时节不具备的丰富花灯材料。

在香港,舞火龙也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一般从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开始,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会举行一连三晚的盛大舞火龙活动。热闹非凡的场景,也是百姓们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方式。

而韩国的中秋节习俗则显得有些沉重,人们会在当天完成祭祀以及扫墓,这是每年中秋时节人们必须完成的活动。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娱乐性质的活动,比如摔跤、女人们的“强羌水越来”舞蹈。

从习俗的性质以及内容来看,中韩两国的中秋由来,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在未来的逐渐发展中,两国的中秋庆祝重点会逐渐越发的不同。

从习俗参与的人员来看,韩国大部分中秋习俗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做基础。单从参与其中的人员组成来看,中国的中秋则更偏向于家庭文化浓厚的基调。而韩国的中秋,则充满了群体意识以及大家自发集体地对先祖进行追思与敬仰。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中秋节就显得很有人情味,也十分人性化,兼顾了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美好愿景,也照顾到了社会的群体意识。而韩国的中秋基调,就显得粗犷不少。

浪漫又醉人的传统文化

源于韩国最近这些年来对与中国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申遗的行为,国人也开始越发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单从中秋节的发展来看,除了萌芽发展、饮食习俗、传统活动以外,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更像是一场展现丰富文化智慧的窗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是唐朝宰相李峤在《中秋月》中的经典诗句,虽没有太多中秋节日的气息,可在谈玄说理之间也凸显了古人对于中秋时节在玄学、文化领域的地位。

杜甫曾在《八月十五夜两首》中写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的诗句。

这其中凸显的是大诗人的抒怀情意,一轮挂在高空的明月对于每个人的中秋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味。

从大宋开始,中秋节是文人士大夫口中的风雅,也是被人们寄予美好愿望的大日子。就如《梦梁录》中记载的那样,哪怕是贫寒人家的生活过得再艰难,但在中秋时节也会特地好好痛饮一天。

如此,妇女祭拜月神,大人品尝月饼,小儿嬉闹泥塑兔爷,长者品蟹螯、饮黄酒...一轮明月至今都在照亮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古老的各国先祖通过观测天文并结合节气变化意识到中秋的重要,这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仅凭这一点,中秋就是没有国界的。

在笔者看来,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庆祝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中秋节,而韩国人过的向来也是属于他们的中秋节。这两者既不冲突,也不矛盾。

有如《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那样:“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2021年的中秋悄然而至,无论多忙,记得常回家看看,陪家人吃个饭,细品一块月饼、点亮一座花灯、许上一个愿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先祖情意相通,不辜负灿烂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