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唐朝官袍等级?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绣有九章纹,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章纹,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章纹,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
冕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章纹,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纹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礼帽,种类繁多。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
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革。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时的巾子就是这样的。
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上有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
开元后,人们认为“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
唐代官吏的毡帽比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晋国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唐宪宗戴的是厚毡帽,才躲过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他们将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
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并且分成两盘,一盘在朝廷,一盘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鱼符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它的质料因官阶等级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直到中宗,又恢复了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马靴。高承的《事物纪原》“唐马周以嘛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唐代的官服,侧重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作“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国消失。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唐代,宋代的官员是不是很少有授三品以上的官职?
很少授三品以上的官职。
唐代前期一二品的官职,基本是荣誉性的空衔,也有实官,比如从二品的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关键是“同中书 、门下”,因为中书省中书令、门下侍中在唐前期是正三品(后期改为二品),是宰相职务,同他们一起处理政务才是宰相。而不是说到了三品就是宰相了,三品官有很多,只有担任中书令、侍中或者加“同中书门下”头衔的才是宰相。后期,中书令和侍中都提到正二品,就不存在“同三品”了,而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宋代的宰相、枢密使或者相当职务的基本是一、二品的。
宋朝官职如何分配?
查看文章 宋朝文武官职详细资料2008年05月08日 星期四 10:29 宋朝官职 01.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02.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03.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04.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05.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06.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07.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08.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09.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10.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11.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12.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13.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14.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15.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16.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17.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18.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19.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20.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21.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22.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23.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24.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25.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26.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27.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28.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29.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30.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31.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32.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33.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34.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35.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36.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37.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38.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39.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40.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宋朝武官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秦州刺史是虚衔,代表他的官职大小,代表从五品的官员,而是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 两名武将要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是比较阶官。那么,这些阶官是如何比较的呢?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旧官 官品 阶次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x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x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x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x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将官阶情况,先比较品,同品官职就比较阶次。看到这些东西,会有人会问,当一名武将,从阶官来说,升到正五品之后,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从正五品到从二品?其实,在这个中间, 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位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此外,还有: 节度使(从二品)、 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观察使(正五品)、 防御使(从五品)、 团练使(从五品) 刺史(从五品) 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为从二品 殿前副都指挥节度使、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为正四品、 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观察使为正五品) 殿前马步军都虞侯、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 诸州刺史,驸马都尉为从五品,总管、钤辖这些职官都是搭配从五品阶官。 某路都监约为从七品 某州都监约为正八品 正将约从七品 副将约为从八品
太尉在宋朝是什么职位?
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宋代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其品阶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或从一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时恢复,为正二品。
宋慈最后为几品官?
在最后的时候,宋慈成为经略安抚使,是正二品的官员了。
在刚开始当官的时候,宋慈仅仅只是一个县文书,这个官职的等级应该非常低下,但就是在那一刻起,宋慈成为了南宋时期的官员,开始了自己的宦官生活。
宋慈在当官期间有不错的表现,在郑性之的幕下参与到军事当中去了,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宋慈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在1232年的时候,宋慈已经成为知县了,在1238年的时候,宋慈更是为一个州的通判。宋慈在1241年的时候成为常州的军事,次年更是得到了提拨。
宋慈在担任官员期间,一直一来都很是清廉,他在任职期间总是有不错的表现,这些表现让宋慈得到了上级的重用,也得到了升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