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出土于哪里

生活经验026

本文目录

司母戊方鼎出土于哪里,第1张

  1. 司母戊方鼎是干吗用的?
  2. 司母戊方鼎怎么改名了?
  3. 原称司母戊鼎的后母戊鼎铸造于我国哪个朝代?
  4.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共同的历史价值?
  5. 司母戊鼎的寓意是什么?

司母戊方鼎是干吗用的?

主要用途是祭祀。

? ? ? ? 母戊鼎是铸造于商朝晚期的时候,是商王为了祭祀自己的母后“戊”而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青铜冶炼以及铸造的技术的体现。

? ? ? ? 鼎是古代的炊具,古代单数最高为九,于是鼎也成了古代君主为政之德的代表。拥有九鼎的人也是一种德政的体现,鼎的地位便上升到国家重要的器皿 。甚至于,鼎的制度也不断进行完善,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规范的用鼎制度。

? ? ? ?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皇室用于祭祀,因为它的因为司母戊鼎的腹部写有“司母戊”三个字,从而得到了这个名字。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

? ? ? ? 司母戊鼎的历史意义便是,它是世界上至今发现最重的古代青铜器,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在商朝时便出现了比较娴熟的制鼎技术。

司母戊方鼎怎么改名了?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原称司母戊鼎的后母戊鼎铸造于我国哪个朝代?

铸造于我国商周时期。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共同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司母戊方鼎形体巨大,造型精美。鼎为四足方形,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纹饰,并各具形态。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体纹饰,并有龙纹盘绕,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足上则铸以蝉纹。在这些纹样的衬托之下,整个鼎显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传说是一种贪得无厌的野兽,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这种动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牛、虎、羊、熊想象幻化出来的,并被赋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纹就是以饕餮这种想象动物为原型,又经过高度艺术夸张而形成的兽面纹饰。这种纹样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威严的气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也是罕见的精品,无疑代表着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术条件下,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青铜礼器,应该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熟练铸造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工匠,还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当世人站在这件精美庞大的国宝前瞻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当时高超的青铜技术而惊叹,也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而折服。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一种叫做霸埚的陶制器物,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据计算,一般的“将军盔”能熔铜十多公斤。铸造一般的器物用一个坩埚就可以了。很显然,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用一般的将军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发现了一种直径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据推算,铸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个这样的大型柑埚就可以满足熔铜的需要了。

经有关专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个合金体,合金成分为:锡11.4%,铜84.77%,铅2.79%,接近《考工记》中所述“六齐”中铸鼎的合金成分比例。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商周两代有“藏礼于器”之说,青铜器不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也是当时礼制和政治的集中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这一点中国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司母戊鼎就是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

鼎上有“司母戎”三个铭文。司可解释为祠,就是祭祀的意思;母是商王对其母亲的称谓;戊应是商王母亲的庙号。由这几个铭文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只大方鼎是商王为条把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故它的体形如此庞大就不足为怪了。

在司母戊鼎出土之前,即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墟甲骨文,从而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和“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商史才成为了信史。

殷墟被称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圣地。近几十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做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妇好墓的发掘,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司母戊鼎的年代和所葬之墓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我们将司母戊鼎和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比较:两者形制相似,大小相近,花纹也有诸多的共同之处,铭文都是几个字,书写的形式也一样,字体都是首尾尖、中间肥的波磔体,司字如出一人之手。

司母辛鼎的年代在殷墟文化的第二期,司母戊鼎当与之同期,绝对年代在武丁晚期。

根据甲骨卜辞,商王的法定配偶为妣戊者有大丁、武丁、祖甲、武乙。大丁是盘庚迁殷以前的先王,可以不予考虑。

这样来看,母戊只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该鼎就是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而作,进而司母戊鼎的“母戊”即为乙辛周祭卜辞中的批戊,祖庚、祖甲的母亲。

中国以独特的青铜文明著称于世,尤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而作为商王室重器的司母戊鼎,素有“青铜之冠”、“国之重宝”之称。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是我国青铜器铸造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见证。

司母戊鼎的寓意是什么?

司母戊鼎,又称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司母戊鼎高66.5厘米,重875公斤,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司母戊鼎的造型是四方形,四角固定四根立柱,鼎腹四面分别铸造有四只母犬,四只羊和泼水活动的人物。整件鼎器造型优美,铸造精细,设计独特,艺术价值非常高。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司母戊鼎有这样的一些寓意和象征意义:

1. 四方和谐:鼎身为四方形,四个角落上面分别镶嵌有四根装饰柱,象征四个方向上的平衡协调,古人认为四象征方圆完美、稳定、安定和团结。

2. 礼仪之邦:司母戊鼎是古代社会祭祀和宴会时所使用的首要器具之一,它代表了商代礼仪文化的高度成就,寓意着尊崇祖先和传承文化。

3. 典型的实用主义:司母戊鼎是商代贵族阶层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高度体现。它因为其结构合理、制作精细、实用性强而流传至今。

4. 神秘的祭祀意义:据有关文献记载,四羊所代表的“四时”、母犬所代表的是“监视”、水泼人所代表的是“抽签”,三者加在一起,寓意着祭祖大典的整个过程。

总的来说,司母戊鼎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礼仪文化的高度发达,也是古代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