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明帝说日中,为什么明帝的两次回答迥然不同?
司马睿第一次问,司马绍回答长安近,太阳远,是从智力题角度回答的;第二次司马绍说太阳近、长安远,是从中原南迁之人不思恢复故土的角度回答的。
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汉朝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
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博大精深的汉朝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汉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汉朝汉人注重渊源于古代华夏的先世血缘传承,积极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交融。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上的汉人团结统一,而且也对周边民族起着有力的吸引和聚合作用。
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理,汉朝形成和出现的汉人不同地域风俗文化,“随君上之情欲”而对周边民族进行着“移风易俗”的教化,成为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及江南和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学习、接受汉人汉文化,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汉朝汉人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推动了汉人汉文化与其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人和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朝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西汉衰亡原因?
西汉衰亡根本原因在于汉元帝刘奭过度推行儒学,动摇汉王朝中央集权的国本,才导致了后来的土地兼并加剧、国力衰落的窘境。
多年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堨西汉初年,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负担得到堏轻。汉文帝 、 汉景帝 时经济逐渐恢复,史称文景之治 。
汉武帝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已经很强大。堨政治上,加强王权,取消了大部分的堌姓诸侯王。采纳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经济上,将铸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开凿 白渠 。军事上为了抵抗 匈奴 ,出现了 卫青 、 霍去病等将领,击败单于 。
外交上,两次派 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 。 到了西汉后期,政局动荡。外戚王莽 在 8年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西汉灭亡。
东汉灭亡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
许慎说文解字遇到了哪些困难?
许慎,字叔重,河南郾城县许庄人,大约生于明帝时,卒于桓帝时,一生有两次升迁,用了22年的时间,撰写了《说文解字》一书,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截稿于安帝建光年。堪称是精心用意之作。人称大许本,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日之见的是唐写本。汉代是一个由古文字向隶楷文字转变的关键时期。他在说文解字时,“博问通人,考之于逵,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文字中反应了许多封建统治的观点。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存在了地方方言、和许多错误的地方。今天我们读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必须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审视。——火耳语
三国官至司空被两次托孤的是谁?
三国官至司空被两次托孤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