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译字传奇在哪儿可以看

生活经验030

本文目录

  1. 世界最高的柱子?
  2. 推荐几部古代小说?
  3. 译萱这个名字的含义?
  4. 我国古代外语是怎么样翻译过来的?
  5. 蒙古秘史谁写的?

世界最高的柱子?

天枢。

四夷译字传奇在哪儿可以看,第1张

武则天纪功柱,武周帝国的标志。

天枢,武则天纪功柱。寓意“天下中心枢纽”,是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由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建于神都(今洛阳),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

长寿二年(693年)吐蕃联合西突厥,后突厥、室韦4国大军围攻武周,号称“亚洲大战”,于次年(694年)被武周击败。为纪念此战全胜,八月,世界200余国元首在波斯大帝亚伯拉罕(Abraham,又译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贬唐颂周。武则天批准。东夷人(毛婆罗)设计模型,高丽人(泉献诚)运输铜铁,(高足酉)雕刻。次年四月建成,柱身碑刻大战功臣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总高147尺(45.87米),柱身八面,取自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造型艺术。营造理念源自罗马帝国图拉真纪功柱。蟠龙、麒麟萦绕,上部为腾云承露盘,顶部置四龙立捧火珠,构成拜火教的“麒麟拜火”形制。

天枢被唐朝统治者视为武周政权带给李唐的耻辱,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销毁天枢,熔了一个月也未能熔完,但终究化为乌有,存世仅20年。意大利教授Antonino Forte曾撰文讨论天枢的营建始末,英国博士Joseph Needham亦把天枢视为“宏伟的纪念碑”。洛阳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便是参照天枢而建。

天枢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各国为武周建天枢,寓意武周帝国统领万国,四夷藩属都像众星朝着北极星一样对武则天俯首称臣。天枢又比喻国家中央政权,立于皇城前,表示皇权至高无上,神都洛阳为帝国权枢所在。

推荐几部古代小说?

推荐作者跟代表作吧,可以把作者的作品都翻出来看看紫微流年《一寸相思》《夜行歌》乌云登珠《风云入画卷》浣若君《画堂春深》赵熙之《谁说京官有钱有肉》《有间书坊》一度君华《一度君华》小狐濡尾《四夷译字传奇》十四郎《千香引》桩桩《珍珑.无双局》priest《有匪》

译萱这个名字的含义?

译——本义是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也指阐述,解释。用作人名意指明白、晓畅、开朗、通达之义;本义: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说文解字》:“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萱”的本义是指萱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同时也可以指代花,用在名字中表示孩子像花一样美妙,常用作给女生起名。

我国古代外语是怎么样翻译过来的?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地域辽阔,而且资源众多,与周边国家也存在不少交流,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却没有正式的教授翻译的学馆或是学校,大都是亲身经历或是口口相传。

早在西周时代,为了方便交流,就有了专管翻译的官员,在当时的文献中称他们为“象寄”,但由于当时人们流动领域的限制,交流的对象仅限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所以,翻译的对象也仅限于周边的少数民族语言。

到了汉代,国力增强,中外交流也不断发展,翻译人员不断增加,在当时文献中,译官之类的称呼也在不断增加,可见当时翻译人员的重要性。

唐朝的时候,由于佛教的传播,翻译佛经的人增多,出现了像玄奘这样的大翻译家。

但翻译做为一个正常的机构来说,还是要发展到明代才出现。

明朝时,由于交通工具的大大便利,所以中外交流非常频繁,所以早在开国时期,就设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当时叫做四夷馆,同时选取了专门人员学习外国语言,以供翻译各国语言之便利。

到了清朝,又将四夷馆改为了四译馆,在1757年又改创了俄罗斯文馆等。

但以上都是一些短期的文馆,没有人重视,再加上当时所招收的人员大都是一些纨绔子弟游手好闲,很难把本就不容易的外语学到手,当时很多人都只是当一个闲差来看待。据说,在一次考试中,学生全部都是零分,即使是老师,只有一名能说几句俄语。当时的这个机构,基本上等同虚设。

直到1861年,中国在经历了几个不公平条约之后,才明白了外语翻译的重要性,于1862年8月,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并聘请有外籍教师。虽然此后受守旧派的影响,一直是风波重重,但到底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来,同文馆开始发展光大,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先后开设了英文、法文等数种语言,而且学制极其严格,一般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八年时间。直到1901年,同文馆合并入京师大学堂时,还拥有在校学生一百多名。

可见,古人对翻译的需求,是根据其生产力的高下,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国力强弱相关的,相对于现在比比皆是的外语学校来说确实逊色很多,但无可否认,古代的翻译和外语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甚至是关键作用。

蒙古秘史谁写的?

《蒙古秘史》是13世纪蒙古国宫修的史书,原文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作者佚名。现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馆的汉文本。明初翰林译员出于教学蒙古语的需要,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傍注汉译,并分段作了节译,题名《元朝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