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阿赞多是第一代僧王吗?
他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战神”,带着成吉思汗家族的奔腾血液,谱写了有清一代最后一曲激昂的战歌。
他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人,与著名的孝庄太后一样出身科尔沁,姓博尔济吉特、名僧格林沁,人称“僧王
”。
大清皇后按,顺序,姓氏?
;
姓贾的女艺人?
1.贾静雯 贾静雯,1974年1月7日出生于台省台北市,祖籍天津市,华语影视女演员、节目主持人。甜美、妩媚、可爱、清丽、时尚,贾静雯在粉丝心中的形象无法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在台有“戏剧天后”之称的她,在镜头前时尚万种,她的美丽曾让她一举摘下FHM全球百大时尚美女票选的华人后冠,她时而妩媚时而清纯,眼神清澈,笑容自然,天衣无缝。
2.贾清 贾清,1986年1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歌手,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贾清不但笑容温婉恬淡,而且时尚大气,还有着迷人锁骨。
3.贾晓晨 贾晓晨出生自山东济南,中国影视演员、模特、歌手。2002年参演首部电影《金剪刀》。2003年经朋友介绍进入香港娱乐圈发展,拍摄影视剧并曾担任策划模特。2007年参演电影《绝处逢生》。2008年推出首张专辑《今天将来》;同年获得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新势力歌手奖。
4.贾玲 贾玲,原名贾裕玲。1982年1月29日出生于湖北襄阳,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喜剧女演员,师从冯巩,发起并创立酷口相声。夸张的喜剧表演对女演员来说,心里难免有道坎。有的女艺人在综艺节目中不计形象的搞笑表演后,回到后台甚至会偷偷落泪。贾玲几乎没有这个包袱,就连师傅冯巩都觉得她是在自毁形象。
5.贾妮 贾妮,1969年1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9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2000年出演了《橘子红了》中嫣红一角,为观众所熟知。观众所熟知的贾妮是那个《大明宫词》中心狠手辣、阴毒狡黠的韦后,是那个《橘子红了》里沉郁悲情、工于心计的嫣红,这些十足的坏女人的形象。贾妮凭借其出色的表演,被媒体誉为“中国十大悲情女演员”之一,在人们印象中出演的基本都是严肃剧。
6.贾媛媛 贾媛媛,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毕业于国外上智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大秧歌》剧中饰演吴家姨太太春草的新生代演员贾媛媛凭借独特气质和精湛演技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毕业于国外名牌大学的贾媛媛,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贾媛媛最具代表的特征,剧中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眼技”精湛。
7.贾琳 贾琳,1993年1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2014年,在剧情片《生命的回声》中饰演秋秋;同年,主演抗战动作剧《谢文东之风云再起》。
8.贾雨萌 贾雨萌,1981年1月26日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中国内地女演员。2002年,贾雨萌出演古装宫廷剧《孝庄秘史》,自此开始演艺事业。贾雨萌出演过多部影视剧,一直都很勤奋努力,其充满灵气的演技和吃苦的精神以及对角色的准确把控让她赢得了众多赞誉。贾雨萌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使得她塑造的角色真实、饱满。生活中的贾雨萌也想影片中塑造的角色一样,善良、谦和。
9.贾金金 贾金金,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04级本科,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2010年,参加天津卫视舞台出演小品《我想有个家》,从此开始演艺事业。在综艺节目《笑声传奇》中贾金金一人分饰三角,无论是面馆老板女儿的呆萌可爱,或是女天使的妩媚妖娆,还是男天使的勇猛霸气,均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三个形象刻画的生动分明。
10.贾茹涵 贾茹涵,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内地女歌手,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贾茹涵拥有娴熟的歌艺、亲切的笑容,而她的现场魅力也征服了在场的观众。贾茹涵虽然是花腔女高音,但她讲起话来却是轻声慢语。
多尔滚和顺治孝庄是什么关系?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几个月后,多尔衮敏锐地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y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哀荣。 但是,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这一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确实曾下嫁多尔衮为妻,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抑或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难以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大有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野史中所载的大婚恩诏,显为文学笔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声称,清末宣统之际在内阁大库检得过太后下嫁诏书,但却无人佐证其事,现存清代档案早已经过整理,迄未发现这一诏书,所言亦难以为据。 张煌言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 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称“皇父”,则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十月,即顺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仲父”(齐桓公称管仲)、“相父”(蜀汉后主刘禅称诸葛亮)之遗意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 持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 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 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但是作为人们的茶余谈资,或是文学作品的绝佳素材,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太后的母亲叫什么?
太后的母亲叫“国夫人”
皇上一般即位的时候父亲都死了, 当然也有特例, 比如嘉庆皇帝即位时乾隆还在 那么乾隆就是太上皇 ,嘉庆称乾隆为父皇 正常情况下皇帝的爹都已经死了 一般就称皇考 ,母亲不管是亲生的还是嫡母都是太后 奶奶为太皇太后,
至于 外公外婆一般只会称呼官职和封号 比如外公的爵位是宁国公 那,也只会称呼为宁国公, 外婆的封号是宁国夫人 ,就称呼宁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