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京地铁5号线旅游攻略?
北京地铁5号线经过很多旅游景点,可以乘坐5号线游览这些景点。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
北新桥:有一口著名的“海眼”,传说中是北京城的命脉。
东四站:有许多老胡同,是体验老北京风情的绝佳去处。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陶然亭公园:有慈悲庵、陶然亭等著名景点,是很多市井小民休闲的好去处。
南锣鼓巷: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之一,有许多小资情调的胡同。
什刹海: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老北京水上文化景观,有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
雍和宫站:是北京最盛大的喇嘛庙,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
天安门东站:可到天安门广场,观赏升国旗仪式。
东单站:可到王府井大街,品尝北京特色小吃。
西单站:可到西单商业区,购物、娱乐、美食一应俱全。
总的来说,北京地铁5号线途经的旅游景点非常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选择。
北京立交桥传说?
传说中“高梁桥”也叫“高亮桥”。据说明朝建都时,因为没有参拜龙王,龙王就将城里的水用鱼篓装好,用车推走了。有一名大将叫高亮,出城去赶水,在玉泉山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挺枪刺破了水篓,回身拖枪便走,水声在后面追赶,一直跑到本石桥时,一个大浪将他和战马卷去。人们为纪念他,将石桥称为“高亮桥”,后因谐音传成了“高粱桥”。从桥的东侧出去,继续沿长河行走了一段。确恰地讲这已不属于长河,而是护城河段。河道基本保持原生态,水草茂盛。河道与地铁13号线并行,列车不时轰地通过。
行到交通大学路口时,被建筑物隔断,轨道与河流分道扬镳。列车继续向前延伸,而河道拐弯,从铁轨涵洞下穿过,进入北护城河。已没有人行路可走,行程也就此结束。“高梁桥”已今非昔比,美好记忆都在文字里。能收获的只是“原来在这里,现在是这个样子”。只有长河水,仍在静地流淌,记忆诉说曾经的繁华…
谁知道小云南是指哪个地方说的?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山西省三大湖?
一、运城盐湖
? ? ?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景区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湖光山色,景色奇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美国犹它州大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湖内盐田硝畦纵横如织,星罗棋布,四侧滩水浩淼,波光粼粼,沽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倒映湖水之中,形成了“千古中条一池雪”的奇观。
二、晋阳湖
? ? ? 晋阳湖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端金胜镇南阜村,东靠晋祠复线路,南接历史悠久的古晋阳城和驰名中外的晋祠旅游胜地。水域面积5.1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00万立方米,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比杭州西湖略小,比北京昆明湖、南京玄武湖大。晋阳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其湖面浩瀚,堪与杭州西湖媲美。晋阳湖水体的大量蒸发和渗漏,保证了空气中的含湿量,净化了太原市的空气。晋阳湖周围景色也很美丽,西面群山叠嶂,清晰可见;东面沃野平畴,稻浪轻翻,蔬菜清鲜,瓜果飘香。
三、九女仙湖
? ? ? ?九女仙湖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与李寨境内,是一处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以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为一回水长达20华里的高峡平湖,拥有晋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域面积,并以湖中耸立的巨石奇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传说而得名。景区内处处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于水中如中流砥柱的阳城古八景之一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被称为“海眼”的黑龙潭等景点。水气清香,随风徐来,使人心旷神清,抑郁得舒,不知而沉醉,不觉而忘俗。
北京北海公园中,白塔的作用是什么?
北海公园的这座白塔是一座佛教的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在清朝初年:“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这项提议得到了顺治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白塔。
清代是比较推崇佛教的,而藏传佛教认为,北京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刚的坛城,坛城的中央正是琼华岛,在此处建塔可寿国佑民,因此清代朝廷多次在此举行盛大的佛教活动。
除了“寿国佑民”,白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镇海”。北京关于海眼的传说不少,据说在白塔下面也有一个海眼,为防止海眼发作,为北京带来水患,必须将它镇住,于是在塔前建一附属建筑,是一座小殿,名曰“善因殿”殿内供有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佛像,俗名“镇海佛”,可惜的是佛像于“文革”中被毁。
除此之外白塔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堪称信号塔。当年白塔建成时,是北京城内的至高点。顺治十年(1653年),经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在善因殿后面设置了五杆旗杆,悬挂青、黄、红、白、黑五色龙旗或灯笼,俗称五虎号杆,这旗杆上的灯笼或旗帜,起到发送信号定位的作用。在旗杆下设有五座炮台,称为白塔炮台或五虎炮台。在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上,也分别设置五座炮台、五杆旗杆,旗杆与五虎号杆对应,白天挂龙旗,夜里挂灯笼。如果北京城发生紧急情况,以放炮为号,一处放炮,四处放炮响应。白天以旗帜、夜晚以灯笼确定方位,官兵便可据实以动,保卫京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