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皇位不传给弟弟?
其实也不是都传给儿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我国最早的皇帝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他们之间的传承是采用“禅让制”,是把部落首领之位传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世界。例尧传给舜;舜传给禹。
禹时已建立夏朝,但是禹去世后,虽然也想延续禅让,但最终是他的儿子启上位。这也标志着从当时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这样从夏朝禹传给儿子开始,虽然后来也因为战乱、皇帝无子或朝局不稳,有传给弟弟或宗亲。但基本上是传给儿子,直到清朝灭亡。
藏族人和蒙古族到底有哪些历史关系?
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纪时的室韦,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七世纪时西迁到鄂嫩河 —— 石勒喀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十一、十二世纪时,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蒙西高原,并由许多部落组成。 “ 蒙古 ” 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1206 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加快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逐渐融合为一个新民族共同体, “ 蒙古 ” 也由原来的一个部落名称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
蒙古族在我国之外的主要聚居区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我国境内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新疆、甘肃、青海和东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甘南四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
蒙古族地理分布三个特点:
一是聚居地规模差别大,大到一个自治区,小到一个村庄;
二是聚居地区多,仅自治地方就有 12 个;
三是聚居地的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北,从内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个省区。
蒙古族地理分布的历史原因,随着蒙古族日益强盛和占领区的不断扩大, 1260 年忽必烈把统治中心从漠北的和林迁到燕京(后称大都,即今为北京); 1271 年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后,把被占领的地区分为许多块封建领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没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担任军政首领。蒙古高原扩大到全国各地及中亚一些地区。其次,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区,一部分留在原来的封地内。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扰,明代在东起辽宁,经今内蒙古地区和甘肃北部,西到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二十多处蒙古族卫所,以后蒙古族又经过统一和分裂,一部分又迁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族统治,参照八旗制调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领地,建立了盟旗制度,从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来,沿袭至今。
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内蒙古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分布现状都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少数蒙古人加入军队或作为官员被派遗到各地,加上元朝灭亡后留在地方的少数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现象。
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藏族与吐蕃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七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在以后的发展中,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 吐蕃 ” 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 “ 藏 ” 是藏语对西藏地区前后两部分的译音合称。藏语称前藏为 “ 乌思 ” ,称后藏为 “ 藏 ” 。
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区,除西藏外, 还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和川西的横断山区。藏族这种虽地跨数省,但又相互连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藏族地理分布基本是历史上吐蕃强盛时期所占领的青藏高原地区,以及以后被他们兼并、融合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区、
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兰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吐蕃强盛时还曾占领过河西今甘、青境内部分地区和安西四镇(今新疆境内)等地,也融合了在他们统治下的部分汉人和西域各族人民。自然环境地势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适于发展农耕业,很少有其他民族迁入,藏民族共同体及其分布的地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得以完整的延续下来。
多数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理关系转化的过程,不同民族向地缘关系转化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通过建立独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来实现的,是在先产生国家政权的基础上,逐步使部族之间在经济活动生活习惯、语言与意识等方面趋向一致,从而 完成民族的转化。如藏族、蒙古族、满族、白族、彝族等。有些民族,从没有独立建立过国家政权,是通过中央政府设置行政机构的方式,使他们的地缘关系得到确定,而后逐步完成民族的转化。这样的民族较多,苗、瑶、侗、壮、土家、黎等民族都属于此种情况。
民族起源的远祖先民出现的时代相差非常悬殊,当代民族的远祖先民,有的远在舜禹时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时出现。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间。唐宋两代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如回族、哈萨克族形成于明代。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
与苏轼有血缘关系的都是谁?
父亲: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弟弟: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
儿子:苏过(1072年-1123年),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第三子。
儿子:苏迈(1059年—1119年),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长子。
济公家人介绍?
济公,俗名李修缘,法号道济,浙江天台县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后人称济公为济公活佛。
济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但到了唐朝后期与李唐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也就失去了贵族身份,只能重新奋斗。
五代十国时期,济公的祖上李崇矩跟随赵匡胤建立宋朝,任右监门卫大将军。
赵宋皇室非常信任李崇矩的李家,宋真宗时期,李崇矩的孙子李遵勖一表人才又文采斐然又武功不错,尤善善佛法,宋真宗非常喜欢李遵勖,把妹妹万寿公主嫁给了他,从此成为驸马都尉,最后做到镇国军节度使,从这代开始,李家又成为皇亲国戚又成为贵族。
宋代的民族融合?
两宋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战争双方来看,辽、夏、金方面是进攻、掠夺,两宋方面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特别是各民族间的合议更是民族融合的促进剂,著名的有1004年的澶渊之盟、1004年的宋夏和议、1141年的宋金和议。特别是澶渊之盟,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在澶州城下结城下之盟,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宋为弟,辽为兄,此盟约为宋辽百年和平打下了基础,加快了宋辽间民族融合的速度。
北宋时期和党项还有吐蕃的民族融合,历史上有名的杨家将,杨老令公本人或许就有胡人血统。他的妻子佘老太君,更是本姓“折”,纯正的党项族人。现在我们看到的杨家将中的人物和故事也许是演义出来的,其中杨四郎和杨八郎由于战争,被迫和辽国公主成亲,这就是典型的民族融合的例子,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有四郎城和八王坟遗址!一些出土文物也记载了辽宋时期民族同化融合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历史上的契丹族既大辽国的消失,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民族融合被汉族同化了!只有一少部分融合到其他民族里面了!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这和现在的边境集市,特区建的自贸区有些相似;到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特别是那个天龙八部里面的故事,把当时的民族融合写的活灵活现,尽管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他的时代背景就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那时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之间的融合可以说是日益加强了。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更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这说明那时就已经有了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两宋统治阶级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战争对民族融合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宋辽南北合,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一直到元朝才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结一下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民族关系的特点:
1、多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
2、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南方宋人往北方,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各族来到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
3、 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
4、各民族政权以虚拟的血缘关系来规定彼此之间政治地位,但各民族互相通婚,打破了各民族政权的统治地位,也是民族融合的推动力;
5、封建思想文化制度扩张。两宋时间南方封建制度日益成熟,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封建制度一步步向北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