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信陵君窃符救赵能成功,离不开如姬的帮助,她为什么会冒着杀头的大罪来帮魏无忌?
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于赵国和魏国,故事的主人公是魏国国君的小儿子信陵君魏无忌,在战国时期与春申君、孟尝君等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的一位杰出军事家。
信陵君窃符救赵主要写什么?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信陵君窃符救赵读后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堪称奸雄,被困之时借鸡鸣狗盗之徒脱身;赵国平原君富贵骄人,器量不足;楚国春申君格局较小;独有信陵君侠义兼备,胸襟豁达,最令人钦佩!信陵君窃符救赵,反映了信陵君不畏强暴,顾全大局,不计个人生死的品格,礼贤下士的胸怀,以及知人善用的领导才能。
信陵君窃符救赵体裁?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题裁是传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读后感?
战国四公子中,我最欣赏信陵君,何也?以其侠义兼备,胸襟豁达也。
四公子养士,千秋传为佳话,但四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春申君格局较小,孟尝君堪称奸雄,而平原君总露着几分富贵气。举例说.孟尝君养士最多,但可用者无几。当孟尝君受困之时,尚需借鸡鸣狗盗之徒脱身;冯援为其“买人心”烧毁债券时,其尚且颇为不乐。孟尝君之为人,当此可见一斑矣!平原君的为人
从一件事上最能反映,一次他的爱妾嘲笑了一个跋子,那跋子觉得很受辱,逼平原君杀了那个妾。平原君笑诺了,而并不真当回事儿。他门下士人心寒了,纷纷走了一大半。平原君这才担心了,杀了美人以谢跋子,士人才稍稍回复。这种事简直堪为笑谈!
信陵君是怎样的呢?战国公子养士,一般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四人皆不例外。但信陵君与三公子之不同在于,他养士是出于天性的豪侠,喜欢结交江湖异人,故绝无一丝权贵气,例如公子交侯袱一段,这种谦和的胸襟绝非其余三公子有意能做得出来的。更为典型的是当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决心孤身入赵,“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一段。赵国与信陵君并非有恩,只是他姐姐嫁给了赵国的公子罢了。为此而赴死,方才称得上侠肝义胆。后来引车还问侯生,是因为想“我岂有所失哉”。意识到“今吾且死” 而不能带着过失去死,维持人格上的纯洁,这样高尚的情怀也只有用“光风翼月”来形容了。
信陵君用士,眼光很高。侯赢、朱亥,都是由于其人格的感召而为之所用的。朱亥说:“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君子之交,正是如此。这与孟尝之流用重币厚赂以交鸡鸣狗盗之徒,安得相提而并论?
在信陵君的侠义精神面前,平原君也不得不自愧不如。这种不如是出于天性的。例如信陵君留在赵国后,日与市井侠士交游,平原君暗地里笑之。信陵君乃叹平原君器量之小。不抱任何政治目的的交往,自然要为平原君、孟尝君之流所笑,而对信陵君来说,这就是他生活的方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信陵君与侠义之士称兄道弟,其天性之纯良豪侠可见矣!
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四公子这样招贤上的‘’英主”,但我们的确还需要信陵君这种赴义蹈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