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发掘了体现个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艺术,而东方早在唐代便已经拥有了以诗、书、画为主的文化三绝,其中又以书画为主流。张大千是中国书画史上影响最广的艺术家之一,不仅在国内广受青睐,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沉醉于《荷花池畔》与张大千的画笔之间,则是一种纯粹的享受。本篇文章,我将从表现手法、构图、用色、寓意等方面剖析《荷花池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张大千的艺术风格,带领读者感受这份艺术之美。
《荷花池畔》是张大千所创作的一幅大型书画作品,是其后期创作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手法上,此画采用了毛笔水墨的传统技法,以典型的“轻重相济、虚实相生”的写景方式,凭借壮美的笔势和奇妙的构图手法,勾勒出了一幅优美而生动的荷花图。
首先,我们来看画面的构图。《荷花池畔》构图紧凑,画面内容丰富,营造出浓烈的生活气息,让人不由想起唐代文人苏东坡的名句——“乘船欲过此,闻水佩声激”。左侧上方的学士墨梅墨竹,右侧则是石屏山和展翅蜻蜓,画面中心则是层层叠叠、绵延不绝的荷叶,荷叶中心则是一个盛开的荷花。这个构图把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画面有了流畅而和谐的气息。
其次是用色的处理。张大千的画独具一格,以“则之不浓而弗涟猗”、“墨之不浓而弗浊兮”等理念来要求自己。因此,《荷花池畔》在选择了苍劲有力的偏硬笔法后,依照荷花原色的典型植物色谱,采用了蓝和青紫色,图中的蜻蜓和墨梅墨竹则是用水墨点染的手法,墨色浓淡不一,赋予墨色以渐变性。
最后是寓意的深层次。《荷花池畔》是典型的典雅富贵之作,荷花本身就是一种兼具高雅、吉祥、贵气、污染治理四重意义的花卉,常常被用于书画、家纹等高雅的文化领域。而张大千对荷花的描绘则是力求恰如其分的,没有赘肉,也没有过度的吸纳蕴意,更多是在传达一份优美与典雅的艺术之美。
看完《荷花池畔》和张大千的作品,我们更能够体会到文化中的美,情感中的美,自然中的美和文学中的美相互交流、共生、互为表现手段的奇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