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克萨哈是旗主吗(苏克萨哈是皇族吗)

生活经验0106

今天给各位分享苏克萨哈是旗主吗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康熙时期,八旗旗主是哪八位

八旗

苏克萨哈是旗主吗(苏克萨哈是皇族吗),第1张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鹿鼎记中八旗的旗主是哪八位

康熙帝在位时期的八旗旗主(四大辅臣)

索尼(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

顺治在位十八年后死,年幼的康熙即位,因皇帝小,即由四大辅臣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辅政。四人都出身上三旗,乃嫡系。而当时八旗的力量大,皇帝力量小。四位元老中开始以索尼为首,索尼死后,鳌拜为首。不久鳌拜借机处死苏克萨哈,扩充自己的实力。四大辅臣相互之间意见不一,为圈地,为各自势力,争得厉害,而背后意图乃加强本旗的势力。八旗的明争暗斗,造成朝中政治动荡。可以说,元老政治时期就是八旗斗争时期。

康熙六年(1667),康熙帝借机捉鳌拜,废辅政制度,康熙亲政。从此结束清朝的元老政治。康熙主张汉化,逐步推行中央集权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又置南书房,南书房行走秉承皇帝意志,批答诏书,控制朝政,强化中央集权。但当时八旗遗留下的问题仍在,主要表现在康熙立太子及雍正夺嫡问题上。

清朝与元朝相似,原无立太子的传统。努尔哈赤曾立过太子,但以悲剧告终,乃因八旗旗主各自为政,故难立。康熙年间又开始立太子,同样以悲剧告终。太子立之而废,废后又立,诸王互相竞争,背后即隐含着八旗的明争暗斗。康熙晚年,进一步削弱八旗势力,规定外旗王公可至其它旗负责整顿。命皇七子胤佑、皇十子胤蛾、皇十二子胤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还命他的儿子出任王公,这无形中就削弱了各族各旗势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附录: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顺治皇帝少年时代,满清八旗各个旗主:

正黄: 爱新觉罗-多尔衮

镶黄: 爱新觉罗-多尔衮

正白: 爱新觉罗-多铎

正蓝: 爱新觉罗-豪格

镶白: 爱新觉罗-阿济格

正红: 爱新觉罗-代善

镶蓝: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镶红: 爱新觉罗-硕托

揭秘苏克萨哈与多尔衮之间有何关系

纳喇·苏克萨哈(?—1667年),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规,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

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亲政后,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两人之间并无特别的关系,只有在顺治七年,告了多尔衮图谋不轨

请问鹿鼎记中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意思

《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宝藏。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

但为了不让满人子弟因为知道有宝藏保底而不思进取,便骗下属说是关乎大清龙脉,让世世代代去保护,其藏宝的羊皮地图碎片,则分别藏在八部四十二章经的封皮夹层之中,分别由满洲八旗的八个旗主掌管。

扩展资料:

《鹿鼎记》八部四十二章经的具体出处:

1、第一、二部:镶黄旗、正白旗

先皇顺治命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是镶黄旗旗主,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旗主,鳌拜害死苏克萨哈后,得其经书,后被康熙抄家,经书归韦小宝所有,后呈交假太后毛东珠。

2、第三部:正红旗

康亲王是正红旗旗主,神龙教派教徒齐元凯盗取经书,过程被韦小宝所看,故经书落韦小宝手中。后取出碎羊皮交给神龙教。

3、第四部:镶红旗

假太后毛东珠差遣瑞栋去处死宗人府的镶红旗旗主和察博 ,取了他府中所藏的,瑞栋又奉其命令取韦小宝性命,却被韦小宝杀死,经书被韦小宝所得。后取出碎羊皮,交给神龙教。

4、第五部:镶白旗

镶白旗旗主因事获罪,镶白旗经书没入宫中,顺治赐予爱妃董鄂氏(端敬皇后),假太后毛东珠害死董鄂妃,将镶白旗经书据为己有(见第二十九回),被韦小宝所得。

5、第六部:正黄旗

正黄旗经书自然为一国之君所有,行痴即为出家的顺治皇帝,后韦小宝将经书呈交康熙。

6、第七部:镶蓝旗

镶蓝旗旗主鄂硕克哈府中经书已被神龙教所得,康熙因其不能上缴经书,将其下狱拷问。却不知道在他和韦小宝揭穿假太后真面目时,经书已为韦小宝所得。

7、第八部:正蓝旗

韦小宝奉康熙之命以送婚为命,查探吴三桂虚实,在其书房发现经书。韦小宝将镶蓝旗经书封面的红边拆除,将已取走碎羊皮的镶蓝旗经书与正蓝旗经书掉包,成功盗取经书。

韦小宝里《四十二章经》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啊?

《鹿鼎记》里的四十二章经只是幌子,在每本经书的封皮里都藏有一块地图碎片,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地图。

地图所指示的位置是一个宝藏的处所,同时那个处所也是大清龙脉所在。反清复明的独臂神尼和天地会的人想找到这里斩断大清龙脉以此复明,神龙教等人则是为了宝藏。

《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宝藏。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

扩展资料

《鹿鼎记》四十二章经的具体出处:

1、第一部:正红旗

康亲王是正红旗旗主,神龙教派教徒齐元凯盗取经书,过程被韦小宝所看,故经书落韦小宝手中。

2、第二部:镶红旗

假太后毛东珠差遣瑞栋去处死宗人府的镶红旗旗主和察博 ,栋又奉其命令取韦小宝性命,却被韦小宝杀死,经书被韦小宝所得。

3、第三、四部:镶黄旗、正白旗

先皇顺治命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是镶黄旗旗主,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旗主,鳌拜害死苏克萨哈后,得其经书,后被康熙抄家,经书归韦小宝所有,后呈交假太后毛东珠。

4、第五部:镶白旗

镶白旗旗主因事获罪,镶白旗经书没入宫中,顺治赐予爱妃董鄂氏,假太后毛东珠害死董鄂妃,将镶白旗经书据为己有,被韦小宝所得。

新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为什么会在魏栋手中?

因为瑞栋听了太后的命令前往宗人府处死了镶红旗旗主和察博,然后在镶红旗旗主的府中拿到了镶红旗的四十二章经。不过瑞栋身上也仅仅只有四十二章经中的一本,四十二章经一共有8部,被清朝皇帝分到了八旗主的手中。

一、新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为什么在瑞栋手中

瑞栋手中的那本42章经是镶红旗的这本经书应该在旗主的手中,但是旗主因为被鳌拜的事情牵连,被抓到了宗人府中,假太后毛东珠在这个时候就将瑞东派了出去,让瑞东前往众人府杀死了镶红旗旗主拿到了那本镶红旗的四十二章经,但是后来瑞栋又被韦小宝偷袭,这本书也到了韦小宝的手中。

二、其他几本42章经的下落

在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一共有8本,8本四十二章经被清朝皇帝分给了八旗旗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书有一部分还在八旗旗主的手中,但是也有一部分已经离开了。镶黄旗和正白旗的最开始都在鳌拜的手中,因为鳌拜是镶黄旗的旗主,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旗主,鳌拜将苏克萨卡害死也得到了正白旗的四十二章经。后来这两本书都到了韦小宝的手中,康亲王是正红旗的旗主,但是有神龙教的人前往康亲王的府中偷经书,那个时候韦小宝正好被康亲王设宴邀请,韦小宝趁这个机会除掉了神龙教的人,得到了经书。

顺治朝的时候镶白旗旗主犯罪了,然后经书就到了顺治的手中,甚至将它送给了董鄂妃,后来被毛东珠拿到手里。正黄旗子旗主在顺治的手里,康熙去找顺治的时候,也得到了这本书,后来还是到了韦小宝的手里。镶蓝旗的四十二章经也一直是在太后的手中,而正蓝旗的四十二章经,则是在吴三桂的手中,正蓝旗主去攻打云南的时候去世,吴三桂负责料理后事,所以书也到了他那里。

三、42章经中的秘密

四十二经本身只是一本普通的经书,但是这本经书的封皮上里面藏了羊皮纸。8本四十二章经的羊皮纸全部组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是清军入关的时候搜刮的那些民脂民膏。清朝的皇帝计划,如果以后做不了天下,就退出关外,拿着这些财宝做后手。

苏克萨哈是旗主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更多关于苏克萨哈是皇族吗、苏克萨哈是旗主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