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商鞅为什么叫商鞅)

生活经验065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商鞅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首先,帝国英雄和历史罪人两个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商鞅为什么叫商鞅),第1张

是否帝国英雄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

同样,是否历史罪人也要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统筹分析的,甚至可能还不够因为历史在不断续写。

然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商鞅是帝国英雄,因为是商鞅本人把秦国从战国最弱塑造成七雄最强,李斯曾评价商鞅的变法,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这样的成就不说他是秦帝国的英雄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秦国后来统一天下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之上的。

至于是否是历史罪人这点很难说,司马迁曾评价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然而这仅仅是对商鞅行事作风上的评价,我认为不能算作是对商鞅在历史上功过的中肯评判,后人多因此对商鞅有所诟病。

我们应该认识到商鞅变法中的一部分比如说:普遍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是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让并帮助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而且后世多受商鞅变法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多被后世统治者承袭,所谓秦制沿用2000年。至于烧诗书,禁游学,加强思想统治还有重农抑商等举措,则是迫于战国连年征战的现实局势采取的非常措施,虽然对秦国统一天下有益,然而统一之后却多受桎梏,比如说重农抑商的思想使得我们国家在商业发展上过于缓慢。

因此我认为商鞅是否历史罪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从战国到秦国灭亡这段时间的话,毫无疑问商鞅是对历史有极大贡献的人物,而之后则是功过都有,莫衷一是。

很多时候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既要把他放在那个历史环境来判断,又要跳出来从整体上来思考,一个人一件事也许十年间是一个看法,二十年后又是一个看法,100年后,千年之后看法都会有出入。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为什么第一件事就要杀死商鞅?

公元前338年,年仅43岁的秦孝公崩,秦惠文王继位,失去保护伞的商鞅被公子虔和旧贵族势力告发“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王认为商鞅是秦国的千古罪人,瞧他把秦国都给折腾成啥样了,原本那么淳朴老实安守本分的国家,在他右倾主义错误路线的指导之下,变成虎狼之邦了。老百姓们整天憋着玩告密,秦国人都成了虎狼,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了,这也太不人性化了,所以他要处死商鞅。

其实这全都是秦惠王的借口,如果他真的认为商鞅的政策很不好,那为何杀了商鞅之后,却没有废除新法呢,说白了这就是卸磨杀驴,再加上报了私仇。就像前面说白起的那句话“功高者不赏”,功高者必死,因为当国君觉得除了把国家赏赐给你,已经无法再赏赐什么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让你消失!

商鞅的死固然惨,但中间也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商鞅听到秦惠王要灭他的消息,不想坐以待毙,所以连夜出逃。夜晚的时候,想要在一家旅店投宿,可是快捷宾馆的老板告诉他:“商君下了明文规定,想要在我们宾馆开房必须要有身份证,否则我们就要被连坐!”

商鞅倒是有身份证来的,可是他不敢拿出来,上面已经下了通缉令了,他的身份证只能让他死得更快,那跟投案几乎没区别了。所以,快捷宾馆是住不成了,日租房他也不敢去,只有连夜赶路。

商鞅跑到了秦国的宿敌魏国那里,可是魏国人不接受他政治避难的要求。第一因为魏国的公子卯死得太冤枉,商鞅以搞同学聚会的名义,把人家骗到了军营杀害,这事儿做得太不厚道,阴损得没边了。再者,秦国已经强大起来了,魏国人心里也打怵,所以就把他拒之门外了。

商鞅被处车裂之刑

商鞅没办法只好跑回自己的封地,集结了一批民兵准备无力反抗,可是秦国的正规军一到,他立即就被打得稀里哗啦,本人也战死。秦惠王当着全体国民的面把他五马分尸,既报了私仇,也平息了国民和贵族积压了十年的愤怒。

商鞅为了秦国的壮大耗尽了一生的心血。秦国是壮大起来了,已经不需要他了,由变法所产生的副作用需要他用生命来治疗一下,这其实就是利用完了之后再拿他当一把替罪羊!可悲呀,可悲!

秦惠文王

此后,秦惠文王将新法继续在秦国推行,秦国更加一步步的强大!

商鞅明明变法成功了,为何还成了千古罪人?

01.这就是秦惠王的一个借口

秦惠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逮捕商鞅,之后再市集上将他车裂。秦惠王说这商鞅不是个好人,就是秦国的千古罪人,好好的一个秦国,被他的变法搞得不成样子,现在到处百姓都不敢说话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渐渐消失。所以,秦惠王一定要处死商鞅。但这就是一个借口,商鞅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压榨了百姓,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或者对于秦惠王本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秦惠王这就是明显的嘴上骂街,心里笑嘻嘻。变法成功了,但是秦惠王不好向那些保守派解释,他靠保守派的支持才上位的,这时候必须帮他们做些什么。处死商鞅的做法无异于卸磨杀驴,这时候商鞅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新法派得到了好处,保守派也解气了,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02.商鞅不得不死

商鞅的死也是一件没办法的事,他能够取信于民,靠的是投机取巧。立了一根柱子,让人从南门搬到北门,成功就给他五十金,这就是他变法的开端。而且,商鞅对于自己原先的国家也是非常不忠,从那边逃出来后,又让秦孝公派兵去攻打自己故乡。他在变法期间,就有无数多的保守派想害死他,但是秦孝公还在,他们没办法。秦孝公死后,商鞅就失去了保护伞。更重要的是,他的变法,给百姓带来了困扰。司法实在太过严格,一人犯罪,牵连的人都得连坐。对于那些贵族也是一样,犯罪依旧要被处罚,所以无论是在百姓还是贵族方面,商鞅都已经失去威望和支持了。

司马迁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商鞅究竟错在哪里?

司马迁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司马迁不喜欢商鞅这一点没错,甚至还说商鞅是“残忍少恩”的人,这更多是多商鞅这个人人格的否定,至于司马迁评价商鞅是“千古罪人”?个人觉得这么说还是不太准确。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思想家们,毋庸置疑,都是难得的人才。他睿智,一双眼睛可以“穿透”人的皮囊,继而从浅显的“个性”中发掘人性的“共性”。于是,法家思想家们在“驭下”这一是事情上确实是有一套的。比如后世的韩非子就曾以“人皆自为”出发,指出了君主需要以此利用好“法术势”的统治手段,继而促使百姓不可欺君罔上。

但是,睿智如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家,最后的下场大多惨烈,甚至还有司马迁这样的“大家”指责“商鞅”,这是为何?

如果说“错”,商鞅能称得上“错”吗?他只是在某种道德评价中,被评价为“不仁”。商鞅的许多学说“太冰冷”,他将人性中展现的诸如“利己”这样的规律,仅仅当作“规律”来用。而运用“规律”的人,就如这“规律”一样,不带人于伦理社会中的“情感”。于是,商鞅的学说在儒家之“仁义礼智”这般体系中,颇有些“不仁”。

而商鞅学说的“冰冷”、对人性的利用,比如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特点,提倡“重罚轻赏”,多少也促成了后世司马迁认为他“残忍少恩”。

2、司马迁眼里的商鞅:“残忍少恩”

关于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我们从《史记》一书中就能看到其激烈的批判: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在司马迁眼里,商鞅“残忍少恩”,有些个刻薄。司马迁指出,当年商鞅用“帝王之道”游说秦孝公,这并不是他本身的才能,不过是“虚饰浮说”,而后,他凭借国君宠臣的推荐被重用,一得到君主信任就对公子虔施加刑罚、欺骗公子昂,不听赵良规劝。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眼里,商鞅得到君主的重用,不是“真才干”,而是凭借“好口才”以及“人脉”。在司马迁看来,商鞅一受重用就惩罚这个、欺骗那个,以此他评价商鞅独断专行、“残忍少恩”。

从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更多就商鞅“做人”上对其予以“否定”,说他是一个残忍、心狠、不知感恩的存在。于此,我们还不能说,商鞅在司马迁眼里上升到“千古罪人”的层面,只能说,司马迁不喜欢杀伐过重、功利心重的人,而在他眼里,商鞅便是这样的存在。

3、如何看待商鞅?

司马迁对于商鞅的评价,是有他的立足点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心之所向的“理想人格”,而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更多是建立在“人格”上的“善恶”评价。看待商鞅,我们只能说司马迁不喜欢“商鞅”,觉得商鞅的行事风格太“冰冷”,甚至有些“狠辣”。至于司马迁认为商鞅是“千古罪人”?这就夸张了,还没到这一步。

那么对于商鞅,我们该如何看待?每一位思想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体系,都有其立足点。要想获得古代先哲思想精华,不宜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我们在生活中,所谓善恶、黑白,这之间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僵化、强行分开,才容易催生最大的恶---即道德绑架。

若是要学习商鞅的思想,那么就要充分理解商鞅所处的时期、商鞅提出一些观点时他的“任务”是什么?简单说说,商鞅在世时,做的类似“变法”大事,虽冰冷,但他的“任务”是振兴被那个在中国版图西北角落、被其它诸侯国称为“夷狄”的秦国。事实上,商鞅做到了。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都未必能行。注意,这里不是说孔子、老子不如“商鞅”,而是就秦国当时的环境,两位圣人的学说、观点,不适合秦国。

或许对于当时的“秦国”,商鞅的法子,才是客观情境下相对“有用”的。所以,商鞅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才干,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至于人格方面的“善恶”?举个例子,百年以前,寡居女子改嫁视为“不良”,即“恶”;现如今,盲目守寡说不定还会被指“不自爱”。善和恶,在某些历史时期,就某些事情,还真可以“对调”。

所以,对于商鞅的“人格品性”怎么样,个人觉得,我们后人轻易评价还是显得太“浅”。

试问,“眼见未必为实”,我们又如何笃定一个我们不曾见过、亲自接触过之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呢?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小心了”?个人觉得,在评价先哲时,我们需要这样的“谨慎”。

司马迁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商鞅都做了什么事情?

司马迁不会说“千古罪人”二字; 很简单,千古罪人、千古帝王等褒贬是后人的基调,汉代文人辞典中不会出现这样的“现代”字眼。 中国人”。

商鞅的改革展示了一种迅速组织人民迅速增强国力的方法。 于是,秦国崛起,统一了六国。 但商鞅之法只用魔法控制民心,以奖惩明晰民心,迫使民心与国家目标一致,以达到一心一意的效果。 一心。 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而是以王的旨意,以技治国。 虽然成功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抛弃了。 凡是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改革,即使一时成功,也属于劣势,不可能长久。 因此,历史的最终选择是儒学。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制约,放眼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君王所用。

商鞅胸怀大局,高高在上,放眼全球。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合久,天下必分久。”  , 总会有一位君王来终结这一切。 商鞅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 除了千里马遇到伯乐,商鞅在自私方面也能大显身手。 他也想加强秦国,以君王的眼光看天下大势。 他希望有一天秦能统治世界,结束混乱。 情况。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让秦在战乱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强秦之后和平的到来。

司马迁是个文人。 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 他骨子里崇尚儒学。 司马迁以个人为基础,根本看不到大局。 论贡献,李广对汉朝的贡献远不及魏、霍。 司马迁不太喜欢魏和霍。 原因应该和他不喜欢商鞅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会说商鞅是千古罪人,会同情李广,为投降的李陵辩解,而把功勋卓著的卫、霍合传的原因。

商鞅变法让秦朝更加强大,为什么最后成了千古罪人?

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原因确实很多,因为这个是大手术。我想除了落后(秦国比中原诸侯落后了一个多世纪,商鞅在秦国推行的表达,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复制三晋的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鞅变法的确是“使秦国和中原诸侯接轨”),利益链较少以及有个好伯乐,懂得借势之外,还有应该是人口构成。

秦国百姓长期戎狄杂居,就是说其习性民风和那些异族很接近,因为血缘这个因素真的是很强大。比如冒顿弑父杀君,如果他的那些侍卫都是中原百姓的可能么,绝对不会,因为边疆地区的心思都比较简单,但是中原百姓则要想得很多。心思简单则好控制,想得太多则不好管控。而且秦地不仅仅是民风淳朴,那是彪悍,(华北地区的百姓爱听评剧,但是关中地区则是秦腔,一个婉转,一个高亢,不难窥测出其民族性格)要发泄,就要流血。

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商君的变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身循环。这个循环依靠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制定制度的强人。曾经强大的南斯拉夫为何铁托离开后就烟消云散,各自分家。东方为何屹立不倒,一枝独秀。制度是决定因素。这个制度哪怕失去了商君,失去了孝公,依然能靠其自身的惯性,自然运作。

一切以实际出发,七国中燕楚韩都不是大一统的国家,这里面燕韩最明显他们都是一时的崛起,没有大一统理论。楚国很特殊不具有很强的征服欲望。大一统理论是战国初中期形成的,战国是后人提出的也就是大一统的措施和途径是通过战争来实现一统天下。思想决定行动,现实决定思想,七国中齐赵魏秦四国总体出现统一趋势,秦人最好战,处于奴隶时代,思想上危机感强,平民文化落后,最容易鼓动,但上层贵族保守且实际,所以看孝公不愿意做明主而想做明君,君者一国之主也非一世之主,一天下之主。他也不能大一统,因为他没有留过学,不是思想家,所以商鞅没有采取最高指导理论而只是从战的角度去改造秦人秦国。其战的思想是法度。其余不彻底或者说没去根。

当然,至于“地缘决定论”未免太可笑了。而且秦国从秦孝公崛起时开始算,也没什么地缘优势,毕竟进入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惠王时,秦国才收回河西,全据黄河天险,更是到了秦昭王之时才有的事情。而那个时候,已经是秦国在吊打中原各国了。秦国的金城之固也派不上什么用场。相反,秦国还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地去攻打赵国、楚国这样的强国,窃以为反而是这些国家的地缘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对延缓秦国统一多少有一些影响。

其实本人认为秦、楚两国封君、权臣势力还是比较重的,比如吴起说楚国的问题在“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秦国虽然没有多少封君的记载,不过战国早期秦国权臣弑君、立君,导致秦国内乱不止也是事实。

为何成了千古罪人

个人觉得:很多人看了商鞅驭民之术,觉得太过阴狠狠毒,有损阴德。这一观点的产生源于:国家统治更稳定和人民生活更幸福之间的矛盾,但这两点并不一定相悖。商君之法,旨在维护统治不假,但倘若拿捏得当也可利民,毕竟国定则民安。

壹民:统一思想,避免因思想,观念形态,文化认同而产生的暴乱争斗。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避免人民太过强大。有心怀不轨之徒借机作乱,连累想安居乐业的百姓,导致民不聊生。

平民:让老百姓有事做,不在社会游荡。各司其职,恪守乃业。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稳定生活。无业游民不便于社会稳定和管理,容易产生犯罪。

辱民:唆之相互检举揭发,使得违法乱纪之徒,作奸犯科之辈生活于恐惧氛围。

贫民:除却过多钱财,避免过多的金钱而骄奢淫逸,风气奢靡。

商君作为法家,提出了统治人民的有效方法。这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法正以安民”。用的不好“苛政猛于虎”。

商鞅就是个怪胎,认同他的人,难道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问题?商鞅之死,天下无人为之怜,我想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他把人间变成地狱,为了成功而成功,同时代的思想很多儒家道家各家都和它完全不同,甚至我认为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把民众完全当成国家统治者的工具,这样子的国家,强大有何用?所以秦二世而亡,不是没有原因的,汉初早对商鞅有过定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喜欢他改造的社会,但是他的思想却成了** 统治者的利器,但是都是披了儒家的外衣而已,影响可以说直接持续到现在。

商鞅是让秦国强大了,但又怎么样?国强民弱,甚至民贱,是普通百姓要的么?统治者能代表天下人吗?秦二世而亡的根就是秦国的社会制度,秦国的制度和卫鞅没关系?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那么迷恋统一天下。难道像曾经的苏联那样,到处扩张,强大是强大了,但民众穷苦不堪,这就是百姓想要的了? 国强民富,要的是国强民也富。如果是国强而民贱,那么国弱民富似乎比前者更好。当然,把自己想象为统治者的人或许反之,但别忘了,很多人不是统治者,而只是千万普通百姓中的一个而已。

那个年代,文人名士不需要道德,孔子孟子倒是讲道德,但是固步自封的信仰纵然流传千古的美名,却无法在那个年代令主张的东西被诸王采纳推广,正是看到这个,商鞅苏秦之辈才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天道、王道、霸道去推广自己,我觉得,不同年代,不同三观的时代,不应该用同一套东西去评价人,毕竟站在千年后的高度拿着望远镜审视一切,似乎显得太上帝视角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抛开时代背景去谈论一个人的过错。用我们2000多年后的眼界去指责古人并不明智。也许他应该要做的更好,但无疑他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人,也是为无数后人提供了巨人肩膀的人。都去指责他弱民,愚民,连坐,用户籍限制自由。他残酷他无情,他没有人性。但在另一方面,是不是也看到了这些,他给了活下去的土地,给了活上去的军爵,就算那些以** 闻名的刑罚也有着体面的公平。我们都喜欢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中华文明,他们就像是开在荷塘上的荷花,可是那一湾碧绿的河水就能生出荷花吗?也许商鞅这样的人的价值观跟很多人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我们都无法忽视他给华夏文明所留下的烙印,尤其是当我们都只是历史中连微风都懒得一顾的茅草。

商鞅为什么必须死

记得有史料记载商鞅出门排场很大,估计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商鞅当时已经彻底得罪了旧贵族,估计双方都知道他的敌人就等着他露出空档害死他。这种情况下,他退封地,退隐山林这种削弱自己的行为,只能给敌对势力一个机会,彻底把他打倒。

两虎相争,之前占上风的老虎要是露怯的话只会给另外一方一个错觉,让对方主动进攻。反而虚张声势,愈加跋扈,会让敌对方以为自己仍然或更加强大,不敢动手。

商鞅在那个位置张扬点可以理解,退一步必然被对手害死,张扬点反而会让对手惊惧疑虑不敢动手。

其实秦惠文王并非昏君,他也是爱惜人才的,他可以将商鞅推辞他父亲的请求看作是对他的示好(我猜测,惠文王不会如此小的气量,相反,如果商鞅有所收敛和表现臣服,惠文王完全可以再次启用他),但是就像上面分析的一样,如果他稍有示弱,也必定会造成假象,并且商鞅最大的错误是无法判读惠文王对他的态度,所以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就这样双方的错误解读下,秦国(我认为)失去了一位政治能臣,但是秦国内政却也因此稳定了一些(我个人认为,惠文王是有能力来稳定秦国内政的)...

如果秦惠王是个庸才,那这个因素影响就很大,从为政措施看秦惠王是个有想法有度量的人,这样的人会把利益权衡放在个人恩怨之上,商鞅当初处罚储君符合秦国法度,也符合秦国的利益,而不是针对太子的个人行为,奉行商鞅法治的秦惠王面子是挂得住的,杀商鞅如果会动摇秦国根基,秦惠王肯定不会杀,可惜杀商鞅好处太多,坏处太少,立威、集权、除患任何一个原因都比记恨更有力。

关于为什么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和商鞅为什么叫商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