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晋文帝还是晋武帝(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吗)

生活经验064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司马炎是晋文帝还是晋武帝,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司马炎是晋文帝还是晋武帝(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吗),第1张

本文目录:

司马炎是谁?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为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晋武帝。字安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歇后语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击灭东吴统一全国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发展繁荣经济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年1660为正丁;1513,6165为次丁;12以下为小,66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司马炎简介

司马炎,即晋武帝。字安世,河内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太熙元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

扩展资料: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国号大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 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公元268年,司马炎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简介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一个叫司马氏的家族崛起,并且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奇妙的时代,一个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华丽乐章的诡异,它为后世铺好通往繁华的大路;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因为政权的更迭,文化上百花齐放,建安风骨昙花一现,西晋开始玄学兴盛。但西晋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西晋给后人留下许多遗憾的美丽。

西晋开国皇帝 司马炎 简介

司马炎 (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司马炎 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 司马炎 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 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 司马炎 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司马炎 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晋书》曾评价说:“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而又有点文人点评他时,说他执政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最后使得国家走向衰落。的确, 司马炎 作为一个帝王他有荒淫无度之处,在人品上有问题,但是但从为政的角度讲,他又是一个好皇帝,他的治国才智相对曹操、司马懿并无不及之处。

司马炎 建国后的文治和武功

三国争锋多年,全国经济根本没有进入过休养期,三国都因为战争而推行屯田制,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军事而服务, 司马炎 的天下是真的为了经济而进行生产 司马炎 简介 司马炎 他是谁的儿子最后怎么死的 司马炎 简介 司马炎 他是谁的儿子最后怎么死的。 司马炎 被称为武帝是因为平定了东吴。 司马炎 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但是关于是否要夺取全国, 司马炎 政权内部意见不合。两派意见,针锋相对, 司马炎 站在主战派一边。由于 司马炎 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咸宁六年(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 司马炎 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古人也认为武功高于文治,有人把 司马炎 比作汉文帝,这是因为 司马炎 的文治水平很高 司马炎 为恢复人口,下令十七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招揽到中原的蜀人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二十年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十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二十年年。可以想象下,三国末期可统计人口有一千六百万,常年战争并没有让三国人口高速恢复。 司马炎 统一全国时是一千六百万,太康三年时可计算人口为二千四百多万,《晋书·食货志》: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正是说明了政令推行效果很好。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司马炎 把屯田制改成占田制,给予士族发展庄园经济更多优惠,同时百姓也在屯田制压迫下得到缓解,尽管赋税更高,农民好歹有了自己田地,这大大鼓励了百姓进行生产,是 司马炎 时代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炎 笼络民心和士族支持方面做得很好,他对蜀地和江南的宽容政策得到了相应支持,他自认为可放心罢免州兵的原因也是当下局势过于乐观 司马炎 简介 司马炎 他是谁的儿子最后怎么死的故事。 司马炎 发展后宫其中一个原因是满足 *** ,为此饱受后人批评。 司马炎 有出于政治考虑,他的要求是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入宫选拔,目的是为了加固王权与士族的关系,面对各大家族激烈争斗, 司马炎 此举可谓无可厚非

除此之外,晋武帝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时,盛行着一种被后人称颂的“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西晋初年,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异常繁荣的年代。

综观, 司马炎 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公元290年(太熙元年), 司马炎 因病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

司马炎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炎做了皇帝以后,统一了天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朝之后的朝代是南北朝。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分为西晋与东晋两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司马炎朝代:

西晋

司马炎简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

司马炎的六大用才标准:

司马炎登基的前一年十一月,曾下令各郡中正官举荐被埋没的人才,其标准主要有六条。

一曰忠恪匪躬

《诗经·大雅·烝民》中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其意与此同。

忠,即忠心耿耿;恪,乃恪尽职守;匪躬,乃是为公忘私,不顾自身。

孔子主张为人臣,当“事君以忠”,况且忠诚也是君主最希望臣子具有的品德,故列在第一。

为臣能忠,则需恪尽职守,不因私废公,而应因公忘私。

二曰孝敬尽礼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历朝历代皆主张以孝治天下,故而孝敬父母能尽其礼的'人,也被视为重要的人才。

儒家伦理认为,事父母以孝,向外拓展便是事君以忠。

司马炎之重视孝敬尽礼之人,可见作为统治者,他是十分强调人才的德行的。

三曰友于兄弟

孝道主要是对父母而言,悌道则是对兄弟而言。

古人认为能敬父母,能友兄弟,则为人臣不会作乱。

曹魏之所以衰败的如此之快,与曹丕、曹植兄弟的不和是有很大关系的。

司马炎或许也从中吸取了教训,故而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和谐。

《小雅·常棣》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如此,则甚美矣。

四曰洁身劳谦

此处的洁身,不是讲究卫生之意,而是讲究品德的高洁,即为人洁身自好。

劳,是勤劳、勤奋;谦,是谦虚、谦卑。

这些品德都是为官者所需必备的。

五曰信义可复

此谓人的信义经得起检验,实际就是要求为人诚信不欺、言行如一。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六曰学以为己

《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即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如果是为了得到君主的任用而学习,那么就会很功利,为了达到目的,很可能不惜手段。因此,司马炎更喜欢用学以为己的人。

《晋书》中说司马炎时期,“晋德既洽,四海宅心”,这与司马炎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吧。而且我们看他的六条标准,其实非常重视人才的德行,可见修德为成才之首。

晋武帝司马炎是谁?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汉族。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编辑本段]【司马炎年表】

公元23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出生。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王位,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

公元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享年55岁。

[编辑本段]【晋武帝年号】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编辑本段]【武帝登基】

公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炎(韩青饰)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 政大权。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司马昭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 ,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 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 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编辑本段]【历史贡献】

击灭东吴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发展经济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编辑本段]【武帝时弊端】

倡导奢侈之风

从曹魏明帝时开始,当时的社会逐渐蔓延开一种奢侈腐化的风气。司马炎在奢侈风气中又起了带头作用。司马炎在女婿王济家吃饭时,有一道菜时乳猪,非常好吃,司马炎就问王济是怎么做的。王济偷偷告诉他,乳猪是用人的乳汁喂养大的,做的时候又用人的乳汁烹制,所以很好吃。司马炎听了不高兴,觉得女婿超过了自己,结果宴席还没有结束他就借故走了。

斗富风气中最有名的是石崇和王恺。石崇是渤海南皮(即现在河北南皮)人,官职升到了侍中,后来又出任荆州刺史,他靠搜刮过往的客商致富。王恺则是司马炎的内弟,也是豪富无比。石崇的屋子华丽异常,房子上挂满了缎带,饰有翠玉。王恺不肯认输,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帷帐来炫耀,石崇就做了个五十里的来和他比。

司马炎常帮女婿王恺来斗富,赏赐给他珊瑚树,高有二尺,世所罕见。王恺请石崇去看,石崇却用铁如意将珊瑚打碎,王恺很心疼,说石崇嫉妒自己。石崇却说我马上赔你,然后让手下人都去拿珊瑚树,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个,这次比得王恺脸上很是无光。

后来,两人斗得离了谱,石崇开始造假来骗王恺:他的牛车跑得快如飞鸟,原来他故意把车辕弄歪,让牛卡得疼痛难忍,就跑得快了。造假的目的是占点上风,可见当时这些富豪的生活何等奢侈、无聊。后来王恺知道了石崇的把戏,便如法炮制,牛车竟跑得比石崇的还快。石崇知道是有人泄密后,便将泄密的人杀死了。

在请客人吃饭喝酒时,石崇经常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喝不完酒,他就杀掉这个美女。有次王导和王敦(司马炎的女婿)兄弟俩去他那吃饭喝酒,王敦总不喝完,使石崇连杀三人,一直尽量喝干的王导埋怨王敦不通人情,王敦却说石崇杀自己人,不必着急。

石崇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就是厕所也建得极为华丽,比过了正式的寝室。有的大臣去他家做客,去厕所时竟见里边有几个侍女,屋子里也用绫罗绸缎装饰得很豪华,他以为是闯进了人家的闺房,赶忙退出来,给石崇赔礼。石崇笑着说那就是厕所,不必惊慌。

卖官肥私也有理

大臣们见司马炎变得昏庸荒淫,便找机会劝谏。一次,司马炎和众人去洛阳郊外祭祀,完了他得意地问司隶校尉(当时京城地区的监察官)刘毅:"你说我能与汉朝的哪个皇帝相比?"司马炎觉得他肯定会说高祖刘邦、武帝刘彻以及光武帝刘秀之类有名的皇帝,没想到刘毅却说他只能和桓帝、灵帝相比。司马炎很不高兴,因为这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政局最混乱的时候。司马炎不甘心地问:"我怎么会和他们一样呢?"刘毅直言不讳地说:"当年桓帝时也有卖官的事,但桓帝让人把钱都归入了国库,陛下您现在卖官所得的钱却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司马炎无法狡辩,只好讪讪地替自己找个台阶说:"爱卿所言极是,不过在桓帝时却没有你这样的直言之臣,但我身边却有,这说明我还是比他们好一些啊。"

[编辑本段]【武帝时内政】

大封宗室

司炎鉴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终致灭亡之教训乃大封皇族为藩王,以对抗士族。始则封王不就国,官于京师以辅皇室,继则分遣诸王就国,都督诸军事,后又出使镇要害地。此举目的,是为对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乱”证明,这种政策使诸王中涌现了许野心家。

西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门阀贵族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驾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家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罢州郡兵

全国统一后,司马炎下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规定: (1)诸州无事者罢其兵。

(2)刺史只作为监司,罢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

(3)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宋治民。

罢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专心民事,另一是扩大承担赋役的课丁。兵役是东汉末年以后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免除这负担,对恢复生产意义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因此到公元三0一年,天下大乱时,无力控制局面。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晋武帝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晋武帝是谁

晋武帝是司马炎,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他率军灭蜀,之后不久,司马炎就废除了魏元帝(曹奂),自己称帝,建立西晋,晋武帝又多次讨伐东吴,最终东吴投降,西晋统一全国,司马炎成了西晋的第一位皇帝。

关于司马炎是晋文帝还是晋武帝和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