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介子推为啥宁可烧死也不做官,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2、为什么《庄子盗跖》中说文公背弃了介子推,“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平常不是说文王对介子推很好吗?
- 3、晋文公真的“烧山求贤”了吗?
- 4、重耳为什么烧介子推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原因
- 5、晋文公烧死介子推到底是不是因为报恩?
- 6、放火烧山,逼死忠臣介子推,晋文公为什么前后差异如此之大?
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但是真正去探究这个故事的来源就会发现,这件事的记载只存在于一些并不怎么靠谱的文献之中。
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十二年、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少年时期:
据《史记》记载,约在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他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为什么《庄子盗跖》中说文公背弃了介子推,“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平常不是说文王对介子推很好吗?
晋文公封功臣的时候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才想起来,所以觉得有愧于他,想重新任用他,他不肯出来,文公就放火烧山,想把他逼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所以就抱木而燔死了。
晋文公真的“烧山求贤”了吗?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古代,寒食节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长达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晋文公“烧山求贤”而死的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后来重耳归国即位,即晋文公,他分封群臣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在深山里不露面。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绵山易名为“介山”, 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唐诗人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奇怪的是,在这些典籍之前的《左传》中,只说介子推是“隐而死”,《史记》也只说是“至死不复见”,都没有提到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烧死的事,也没提介子推曾割股充饥。 由此可知,所谓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烧山求贤有些不靠谱。 仔细想来,晋文公烧山的故事编的很是幼稚可笑,漏洞百出:大家都知道,森林大火一旦烧起来,很难控制,这可以说是一个基本常识,既然知道山火不容易控制,晋文公等人怎么会傻到去放火烧山,他们就想不到介子推会被烧死在山里?即便介子推能冲出火海,他能抛弃自己年迈的老母亲而不顾吗? 如果晋文公真要放火,那一定是他想除掉介子推,但介子推割股充饥,是对他有大恩的人,他岂会用这种对待仇人的恶毒手段对待介子推? 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几千年来竟然让许多人信以为真,并载之典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可以这样推论一下,根据《左传》等书记载,介子推在晋文公即位后确实归隐了,归隐之地应该就是绵山,也就是后来的介山,并终老于此。不睦荣华富贵,甘于清贫,如此美德自然成为人们称颂的楷模。 至于烧山一事,这地方应该发生过森林火灾,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些好事之人便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介子推与森林火灾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乎,一个晋文公烧山求贤,介子推母子宁可烧死山中也不出来,从而有了寒食节的故事从此诞生并不胫而走流传了几千年。 故事编的确实很凄美,姑妄言之吧,但治史者岂可姑妄信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说道:“于是瑰奇之行彰而廉靖之心没矣。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认为割股烧山之说是“后杂传记”,不足为凭。
重耳为什么烧介子推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原因
对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子推,后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晋文公是想逼介子推出来,以报答他的恩情。还有人认为,晋文公就是想烧死介子推,害怕介子推去别的国家对自己的国家不利。
春秋时期,晋文公在外逃亡,在他饥寒交迫的时候,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给他食用。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此时的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到绵山隐居。为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下令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介子推死后,晋文公特别伤心,就将介子推去世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以此来纪念他。
晋文公烧死介子推到底是不是因为报恩?
乍一提介子推可能很少人能够想起,但要说起寒食节介之推,可能学过历史的就都会知道。当年介子推居功而不自傲,施恩不图报甘于退隐绵山,晋文公寻而不得,放火烧山,介之推和老母宁死不出,最终被火焚至死。晋文公下令为其修祠立庙,并定下介之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那么,晋文公放火烧山真的只是报恩么?我个人觉得不一定!
首先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当时究竟介之推为何会退隐深山不得而知,可能是厌倦官场,但更有可能是被人陷害追杀。否则即便不愿出仕,也会顾忌老母及自身性命出来说明。如果重耳是听信谗言,那么介之推母子出不出来都是死,也就没有出来的必要了!
其次,晋文公之所以‘报恩’也是因为霸权需要,这跟他‘退避三舍’的处事方式一样,他得信守承诺,他需要这份重诺的声望。当年介之推割股奉君的时候,重耳就承诺过,以后但能富贵绝不负他。可最后重耳富贵加身了,却没回报介之推。这等毁诺的代价重耳不敢负,也负担不起。因为一旦介之推没获得任何回报退隐绵山的消息传扬出去,他就得背负忘恩负义之名,他的霸主地位就会受到质疑!
当初封赏的时候没介子推,介之推退隐的时候也没问,为何后来就想起来呢?因为那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更因为这首诗被人挂到了城门上,这就是向世人宣告了晋文公重耳的忘恩负义,晋文公自然是恼羞成怒。既想要弥补错误挽回名声,又想要把对自己满腹怨言的介之推杀了灭口!放火烧山自然是最好的借口,用一宗祠一座庙,两行热泪一个节漂尽了身上所有的污点。
真是一对德艺双馨的好演员,给我们上演了一出明君贤臣的经典好戏。
放火烧山,逼死忠臣介子推,晋文公为什么前后差异如此之大?
晋文公又叫重耳。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曾经有一个妃子叫骊妃。骊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最后能继承国君之位,就用离间计使得晋献公怀疑太子想篡位。然后在各种冤屈无法洗脱的情况下,太子选择了自杀。
但是当时的国君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为了避免遭到骊妃的迫害,于是他和另一个兄弟远远地逃出了自己的国家。在逃难的路上,他身边的臣子越来越少,但是依旧还是有少数的几个还愿意跟随在他的身边,其中有一个就是介子推。
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重耳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然后在介子推有一天出门给重耳寻找食物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找到,于是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吃完之后,得知这是介子推的肉,非常感动。当场许诺等自己有朝一日如果能当上国君的话,一定会给介子推重赏。
后来重耳终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当上了国君。他给了当时忠心耿耿陪在自己身边的部下每人都非常丰厚的赏赐,但是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醒晋文公说他还没赏赐介子推,晋文公想起这件事情之后觉得非常的后悔,认为自己很对不起介子推。
当他找到介子推,想给他封赏的时候,介子推却不愿意接受,并且带着母亲躲进了山林里。晋文公三请四请实在是请不动介子推,于是想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火灭了,介子推也没有出来。等晋文公派人搜查时,却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在了山里。
关于介子推为啥宁可烧死也不做官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