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张爱玲三观正确吗,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张爱玲惊艳了世界的经典语录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1、张爱玲:女人喜欢的不是钱,而是花钱的感觉
- 2、身为百岁老人的杨绛对已经去世的张爱玲有什么意见?
- 3、张爱玲的父母三观不合,婚姻不幸,影响了张爱玲的爱情观
- 4、你觉得《大鱼海棠》电影里的三观有问题吗?
- 5、杨绛说张爱玲一脸青春痘,张爱玲到底长的好看吗?
- 6、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爱情观?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张爱玲:女人喜欢的不是钱,而是花钱的感觉
1
张爱玲的自传里说,她小时候老是穿继母的旧衣服,觉得特伤自尊。有回上舅舅家,舅妈居然找了几件表姐的旧衣服给她,此时小爱玲的心理阴影面积,与流刷刷的眼泪的平方成正比。
是她家真的家道中落,没钱了吗?
不是的。
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是*** ,李中堂嫁女儿,嫁妆是花了血本的,遗老遗少们坐吃几辈子,才把山给吃空了。比如张爱玲父母,一个抽大烟,娶小老婆,一个留洋,不停地找洋男票,钱肯定是有的。
(张爱玲小时候生活的大宅子,现在是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其实张爱玲小时候唯一过的一段“苦日子”,就是跟父亲闹翻后,跟母亲往在一起。怎么苦呢?也就是上学没有私家车接送,家里没有佣人,但房子还是高级的开纳公寓,邻居都是达官贵人。
所以说,张爱玲不是没钱,而是父亲不给钱;也不是不给钱,而是给钱不够爽快;家里也不是穷,而是同学太有钱了(中学是上海最好的贵族女中之一,大学同学也是个个家世显赫)。
说句题外话,我们做父母的,想到的总是,介熊孩子又乱花钱了。 其实孩子对钱没有概念,但自尊心还是有的。 我们总觉得生活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了,但孩子(尤其是女生)并不这么看。
张爱玲遇上了一个奇葩父亲,家里明明有钱,也不是买不起新衣服,但偏要你反复求他,要用小孩子仅有的尊严去换取。
一个人长大后如何花钱,和童年时如何花父母的钱大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张爱玲奇特的金钱观——女人花钱的三种姿势(部分三观不正,供批判之用)。
2
首先,在花男人的钱这一点上,张爱玲是不反感的(虽然她这一辈子基本都是贴钱给男人用)。
张爱玲一夜成名,虽然稿费高,但不算很有钱,因为还没有变成大IP。她的情人胡兰成虽然是汪伪的** ,但也不算很有钱,因为没有实权。两人半斤八两。
虽然自己有钱,张爱玲还是喜欢胡兰成给她钱(不是买东西,是现大洋),她很开心, 她觉得这跟赚钱的开心不一样。 她说:“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拿现在的话说:我带着你,你带着钱,缠缠绵绵走天涯。
这就是张爱玲教我们的第一个金钱观:女人不是爱花男人的钱,而是用花男人的钱来表达爱。
(根据《半生缘》改编的同名电影)
不过,当你把钱当成爱的信物,恐怕大部分时候是在往外贴钱。
张爱玲花胡兰成的钱,最后又全都花回到胡兰成身上。抗战之后,胡兰成在逃亡时又有了新欢,张爱玲心碎之余,怒甩给他30万。不知道是分手费,还是还他的钱。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在美国穷困潦倒时,嫁给一个比她大29岁,比她还穷的左翼剧作家,两人就靠救济和张爱玲不稳定的收入生活。
通常自信的人对钱都没什么概念,因为以前的钱来得太容易了,她相信钱总是会来的 。
3
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张爱玲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稿费,她是怎么用的呢?老妈建议她把这张钞票留作纪念,但她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一支高级口红。
在香港大学连拿两个奖学金后,张爱玲立刻得瑟起来,做了几件价格不菲的漂亮大衣——终于找到大把花钱的感觉了,用自己挣的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这就是张爱玲的第二条金钱观:女人喜欢的不是钱,而是花钱的感觉。
(张爱玲为《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手绘的时装图)
张爱玲爱逛街,喜欢买衣服,敢于穿新潮的衣服,她对此也颇有研究。一篇《更衣记》其实应该叫《近代服装小史》,但张爱玲更爱这个物欲的、私人生活的名字。
评论家说张爱玲小说把“市井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实说来说去, 平常人之间的那点算计,也就隔着一个钱字,人之间的那些话,绕来绕去离不开这个说不出口的主角。
张爱玲一夜成名时,正值抗战后期,上海滩的成名作家都跑光了,大大小小的杂志闹稿荒,以十倍的价钱疯抢张爱玲的稿子,有 了钱又爱钱的她,终于幸福地住进了衣服里。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说,女人在选择丈夫时远不及选择一顶帽子用心,再没有心肝的女人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脸花痴的表情。
这就叫,易得有情郎,难遇心头好。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张爱玲真的是比大多人都懂生活。 比起存款余额下降来说,更可怕的是生命余额的下降,后者是不可逆的。所以还是买买买好,毕竟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心头好”,在这个幸福感稀缺年代里,是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了。
可是,金子不但会发光,也会花光,没了钱的张爱玲,又会怎样呢?
4
每次看到电视剧里,高富帅的妈妈说:“这是一百万,拿着,离开我儿子”,看到女猪脚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为她心疼,恨不得替她把钱收下。
张爱玲也遇过差不多的问题,她是怎么做的呢?
1951年,张爱玲逃到香港,没了生计。 出名前的张爱玲常常为怎么挣钱发愁,现在却是为怎么花钱而发愁——手上的这点钱怎么过下去呢?
为了赚钱,她接了一个烫手的活,为美帝写了两部** 的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别人写好大纲,她填内容。这笔钱拿的,算是她人生的一个大污点。
虽然一个有气节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说:“这种肮脏的钱,拿走! ”但这不是张爱玲对钱的态度。 虽然她自己对这两本书的评价也很低,但还是没耽搁她中文翻成英文、英文翻成中文,来回赚美帝的钱。
张爱玲在上海时的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杂志》上,柯岩劝她不要给这家供稿,因为《杂志》是日伪背景的。张爱玲置之不理,人家给的稿费高啊。后来,张爱玲果然吃了大亏,但她不在乎。
这就是张爱玲教我们的第三条金钱观:人总要讲点原则,否则,走投无路时,你拿什么来换钱呢?
(创作高峰期居住的常德公寓)
5
人总是喜欢钱的,但作家大多又是避讳谈钱的,所以他们对钱的态度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男的在左边,女的在右边,钱放中间,给我滚吧。”
另一种是“男的在左边,女的在右边,钱放中间,给我跪下。”
《张爱玲苏青对谈记》里有一段也是讲钱的:“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
我总结成一句话:“你喜欢我,我喜欢钱;我喜欢你给我钱,我也喜欢给你钱”。
这个骄傲的女人说中我们心里的那点小算盘,这样的女人,我们允许她俗气一点。
(本文为“民国新女性”系列之六)
身为百岁老人的杨绛对已经去世的张爱玲有什么意见?
杨绛去世后,《湖南日报》为了纪念她,刊登了她写给挚友钟叔河的两封信。然而随着信件的公之于众,却引起了张爱玲粉丝的不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杨绛旧照)
原来,杨绛在给挚友的信中,说到她对张爱玲有偏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痘)。
二是张爱玲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
三是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大家都看不入眼。但张爱玲却嫁给胡兰成。
杨绛还提到,曾经很看重张爱玲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美国见到张爱玲后,对钱钟书说,张爱玲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
杨绛以此来表示,张爱玲只是被大家过高看待了。
杨绛的这封信写于2010年,彼时张爱玲已经去世15年,而杨绛也已经是百岁老人了。
按说,此时的杨绛不光拥有过幸福的家庭,恩爱的夫妻关系,同时她也在文学上也有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她还是剧作家、翻译家,精通英、法、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深得世人尊敬,一直被大家称为“杨绛先生”。
比起杨绛圆满的人生,张爱玲的人生就惨淡得太多。她自幼经历坎坷,饱尝了太多冷暖,成年后又遇人不淑,最终落得晚景凄惨的结局。
相较之下,对于命运叵测的张爱玲,杨绛虽不至于施以同情的眼泪,但也不至于在和挚友聊天时,还要促狭地对张爱玲说三道四。
其实,杨绛这话,本是和挚友说的,因此也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和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关系。
(年轻时的杨绛)
先说原生家庭对两人的影响。
杨绛出生于无锡书香世家。
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留学日本和美国,是法学硕士、同盟会早期成员。在民国时期亦是名震一时的审判庭长。后来由于看不惯北洋政府的官僚作派,辞去了公职,做了一名律师。
杨荫杭受西方文化影响,不重男轻女,对7个孩子一视同仁。因此,杨绛和家里的兄弟们一样,都接受了新兴的教育。
在教育上,杨荫杭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他不赞同“女儿要富养”的理念。
杨绛小的时候,杨荫杭就鼓励她自强自立,并且还坚持劳动教育,这给杨绛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回忆。
除了自强自立,杨荫杭还给她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比如当时杨荫杭有一个相交多年的故友,结果在抗战时期,为了得到荣华富贵,竟做了汉奸。
杨绛曾十分羡慕父亲故友家里的大房子,还有陈设奢华的排场。
杨荫杭见此,对她说,物质上是不可以太过享受的。
同时,杨荫杭也十分惋惜他这个故友何等聪明,却为了追求富贵生活出卖国家。
由于得到了来自于父母一视同仁的慈爱和引导,杨绛在后来的人生中,不仅在生活和精神上都十分独立,而且她在对婚姻和家国的态度上,都有着极端正的态度。
(张爱玲旧照)
和杨绛相比,张爱玲的出身更为显赫,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清末重臣*** 的长女,祖父张佩纶也是清末名臣。
只是在张爱玲出生的时候,清朝已经亡了,而她的父亲张廷重则是个沉湎于旧时光中不能自拔的靠吸鸦片打发时间的遗少。母亲黄逸梵本是豪门小姐,却是个行我素的新思想女性。
很不幸的是,黄逸梵只顾得追求个性上的自由和解放,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 ,而张廷重又毫无儿女心,根本就没关注过张爱玲,因此张爱玲除了在很小的时候,在祖父那里背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外,对于童年的回忆就显得苍白而悲凉了。
张爱玲10岁的时候,父母结束了婚姻关系。
随父亲生活的她,尽管在7岁就开始创作小说,12岁就有小说发表,但是在那个旧式家庭里,这并不能引起父亲的重视。再加上父亲又娶了新夫人,她不仅要受后母的虐待,还要受父亲的冷语。
被逼无奈的张爱玲只得去找母亲黄逸梵。在教育上,她得到了黄逸梵的资助,但是在精神上,黄逸梵却对她忽冷忽热,甚至对她有所欺辱。
以致视母亲黄逸梵为救命稻草的张爱玲,最终忍无可忍,用两根金条买断了母女关系。
尽管命运坎坷,但老天终究还是厚爱张爱玲,赏了她一碗靠写作挣饭吃的本领。而这也让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上海三大才女之一,在文坛上更是一枝独秀。
(张爱玲旧照)
然而不幸却还在继续。
胡兰成的儒雅和才华,让张爱玲把他视作知己,并对他投入了极热烈的感情。
至于胡兰成有没有家室,是不是汉奸,她全无所谓。
只是,张爱玲的爱虽然低到尘埃里,但是却并不妨碍胡兰成走马观花似的换女人。
而绝望的张爱玲,为了结束这段让她伤心的感情,最终张爱玲给胡兰成寄了30万支票,算是各不相欠。
所以,张爱玲在小说中,多是些无关家国的凄美爱情。
如果说,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那么张爱玲的小说也绝对不符合正统文学的口味。
杨绛和张爱玲,三观都不一样。在她眼里,张爱玲的文笔固然是好的,可惜张爱玲做小三做汉奸妻,这都是让她不齿的。
因此,在杨绛百年的时候,她在信里说她对张爱玲有偏见,也就不奇怪了。
张爱玲的父母三观不合,婚姻不幸,影响了张爱玲的爱情观
有的时候有钱不一定会过得幸福,因为有的时候是人使用钱,但有的时候钱也利用人。钱可以带来生活富足,甚至纸醉金迷,让你慢慢迷失自己,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01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和父亲张志沂就是门当户对,媒妁之言。两人的结合奉为金童玉女,男才女貌,一度成为佳话。
但是两人三观不同,他的父亲张志沂拥有贵族少爷的一些陋习,比如抽鸦片,捧戏子纳妾,** 。
黄逸梵深受新思想的影响,不仅穿着打扮时尚,并且还努力学习高雅艺术,比如弹钢琴,学外语,甚至自己裁剪衣服。
两人不同爱好,也注定了婚姻的不和谐与千疮百孔。
没想到张志沂居然还在外面纳妾,并且对方还是一个妓女。
树要皮,人要脸。按理说当时张家也算是大富人家,而自己的丈夫在外面纳妓女为妾,对于原配妻子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难道自己还不如外面的一个妓女?于是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小吵是家常便饭,偶尔三天一大吵。
1924年,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要去国外留学,而黄逸梵借此陪读的借口也出国。尽管丈夫十万个不愿意,但黄逸梵已经下定决心,也有很大赌气的成分在里面,两人开始有更大的隔阂。
02
黄逸梵前脚一走,张志沂就把姨太太接回了家,但是两人相处了几年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子。
家里的仆人总会说三道四,她与张志沂的争吵越来越多,甚至有一次随手拿起一个痰盂朝张志沂砸去,头上马上流了不少血,她也因此被赶出了大院。
作为后妈在家里照顾着大家,管理着家务,付出了心血,最后却被扫地出门。
那个年代只有贫苦人家的女儿才会被卖进青楼,知识不够,情商也不高,没有认清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反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只会让事情越演越烈,最后造成这样无奈的结果。
本来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妓女,能够找到一个富贵人家,脱离苦海,本来算一件幸运的事情。原本以为可以改变命运,没想到命运平稳了几年之后,不仅自己年老色衰,反而也摆脱不了被人抛弃的境遇。
好像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穷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真的是一个难题。
完全靠着男人对你的一点爱 ,就祈求有安稳的岁月静好,就是放在如今也是痴人说梦 。
唯一希望就是无论面对未来如何 ,也不管命运如何变迁,始终要坦然的去面对,毕竟人生还要继续下去。
03
后来张爱玲的父亲主动写信给黄逸梵希望她回国,并且在信中表明了自己态度:不抽大烟,并且再也不纳妾。
黄逸梵终于回来了,张志沂是高兴的。但是回国之后,黄逸梵发现丈夫并没有改变,反而她在外国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思想变得更加新潮前卫,两人之间的鸿沟也变得更大了。
黄逸梵又喜欢上了画画、摄影。为了能够限制妻子,张志沂决定进行经济独裁,限制老婆的消费。
但是他自己却烂泥扶不上墙,也许是对老婆回来的绝望,又重新逛青楼吸鸦片。
最后黄逸梵忍无可忍,两人协议离婚了。
尽管张志沂根本不同意,但是黄逸梵态度非常坚决。至此两人从最开始的金童玉女变成了经常吵架的破损婚姻,到最后的分道扬镳,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但是对于张志沂恨其不争,怒其不幸。
也许光是考虑物质上的门当户对,精神上的不对等是让这段婚姻瓦解的根本原因。
两人思想境界不一样,爱好完全南辕北辙。女方是积极向上的,接受很多新思维并改变,而男方是迂腐传统守旧,并且还堕落,甚至还抽大烟,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致命的危险。
虽然男方深爱着女方,但是光是爱是不够的。没有一个新思想女人能够忍受与一个木头人交流,与一个纳妾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男方心里面也许发现了问题所在,但是从来只是口头说改变,并没有做到实处上。
男人的嘴说出来容易罢了,这也是很多婚姻破灭的原因。
相爱容易相处难,三观不同 ,是婚姻难以为继的最大原因。
04
婚姻的最大目的是什么?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如果婚姻自始至终不能给女人带来幸福,那么拥有婚姻又有什么意义?
黄逸梵做出离婚的协议是没有错的,甚至女儿张爱玲都是认同他们离婚的。
因为毕竟两人争吵太多,但是也非常遗憾,她与弟弟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失败的婚姻对于孩子的打击也是非常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爱情观,婚姻观,甚至有的孩子甚至要用一生去弥补。而张爱玲整个感情生活也不顺畅,她的亲弟弟一生未婚。
1934年张志沂再婚了,后妈叫孙用蕃,这是他在银行工作的领导给他做的媒,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就是脾气不太好,所以36岁也没有出嫁。
但是身家地位可以说是权贵家族,好在不再是妓女之类不入流的,这位后妻甚至还可以帮助张志沂。
然而这就是张爱玲噩梦的开始,父亲非常偏袒这个新婚妻子,而这个后母也经常羞辱她与弟弟,甚至还经常在父亲面前告状。
有一次是因为张爱玲搬去与母亲同住。回家的时候正好遇上继母,继母说她没有给自己说一声,认为在她眼里没有继母的威严与尊重,于是伸手就一个巴掌打过来。
张爱玲那么久以来的怨气一下子被激怒了,正准备还手,却被佣人抓住了手。然后后母不甘心,就上楼去告状。
张父下来拎着张爱玲,二话不说就开始拳打脚踢,嘴里还吼着:“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而后又一直狂扇张爱玲的脸,打得张爱玲眼睛冒金星,耳朵也快被打聋了。
从那以后,张爱玲也被父亲关在了一间屋子里面 ,一关就是半年。
直到后来张爱玲逃出来,也算彻底和这个家决裂了。
之前张父对张爱玲还是蛮疼爱的,但是没想到后母在中间作恶作梗,最终父女情都被消失殆尽,最后连张父去世前想见一面女儿,都被张爱玲拒绝了。
不知道张父晚年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婚姻有没有总结?
其实张父也是一个教育下的极端,他母亲因为早年丧夫,实际上丈夫比他大18岁,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从小把儿子教育得非常严格。
按理说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张志沂是极有才华,也极有可能因此考中科举,官运亨通。
但是正当他长大之后,科举制度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母亲严厉的教育下,教出了一个传统守旧的孩子,他了解妻子的新思想但是他却不能接受、吸收与改进,这也注定他们两人是不同世界的人。
他不仅不认可新思想,并且还沉溺在封建社会的旧习俗里面,富裕的家境没有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迷失在纸醉金迷里,去青楼寻欢作乐甚至纳妓女为妾,** ,甚至染上了万恶之源鸦片。这样一个自甘堕落的人,即使给他一个贤妻良母,也未必能构建幸福的家庭。
结语:婚姻的幸福是看两个人不是一个人,所以不幸的婚姻,必定是因为其中一个人落后太多,两人的距离相差太大。
最好的婚姻是什么?你很好,我也不差。一个人永远沉溺在过去,裹足不前,只会让自己慢慢成为婚姻的累赘,时代的弃儿。
而有的人无论是在婚姻里还是在婚姻外,都会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情趣。
婚姻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所以在张爱玲父母的这段婚姻里,如果可以让人来选择角色,我宁愿做勇敢的黄逸梵,也不愿意做自甘堕落的张志沂。
你觉得《大鱼海棠》电影里的三观有问题吗?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画面美、音乐美,唯独剧本单薄。说到三观真的有点问题:
遇上鲲,不过是场再普通不过的遇见。是 椿忘记族中老人的训导,一次次主动接近了这个吹埙的少年。 一次次无意的接近,才让鲲记住了这个不太一样的红海豚。为了一条鱼献上自己性命,我相信这不是鲲的本意。即便为初相遇的人又能怎样,在鲲的眼里椿不过一条红色海豚而已。
明明知道有规则,却偏偏去破坏。这是一切的根源。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仿佛很酷,却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规则是保护我们的。
饲养鲲的灵魂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系列可怕的事情接踵而来,雨水开始发咸,夏天下雪椿的世界开始乱了。逆天行事,终归会受到天的责罚。在年轻的眼睛里,认准的事情总要弄出个结果。什么天规、什么惩罚,在一个生命面前只是过眼云烟。
这样执迷不悟并不值得去称道,当惩罚接踵而来时,停止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椿和鲲成为全族的敌人,当椿面临众判亲离,她依然为她欠下的债执迷不悟。鲲终要回到人类世界,此时椿已无所终,她最后的醒悟,更像一种无奈的选择。面对浊浪滔天,她终于知道必须为她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她抱着必死的心为了世界的安宁在爷爷的帮助下才完成补天,换来一片祥和。椿死过一次,懂得了天命,懂得了生命的平等。 只是有一点她没有明白,在全族人的利益面前,小我永远要屈居二线。所有把个人诉求放在第一位的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在这场脱胎换骨的重生中,椿的成长还差那么一点。不错,她最后失去法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湫的牺牲换回的,这不是椿个人努力的结果。
如果说他们是爱情的话,给人美好和希望的感情才是值得称道的。众判亲离并不是考验感情的筹码。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更像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青春就是认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过程,湫以伟大的牺牲成全了椿的成长。但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出这样的牺牲,但愿不是所有的成长都需要这样的一次脱胎换骨。
抛开那些过度宣传、饥饿营销、贩卖情怀等场外因素,为什么许多人能够接受《大圣归来》而无法接受《大鱼海棠》?
《大圣归来》很安全,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内涵,大家看电影就是图个热闹,看孙悟空多么帅,打打杀杀嬉笑怒骂90分钟就过去了。
但是看完《大鱼海棠》出来的许多人,心口都是闷闷的。鲲是好人、湫是好人、全村的人都是无辜的好人,为啥都要陪着一个绿茶婊倒了八辈子血霉?尼玛这是琼瑶剧啊,这是玛丽苏啊,这剧情真TMD坑爹啊……
其实编剧在这里冒了很大的险,他不想走《大圣》在剧情和人设上的安全牌,他想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了心中的一个执念,到底值不值得一意孤行、背叛家园、辜负父母、伤害青梅竹马的暗恋者?
而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值得。
这与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大相径庭。
这让我想到了《色戒》。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一个大家嘴里典型的“三观不正”的“绿茶婊”,因为一时执念的爱情,毁掉了整个计划,累及身边的战友,却保护了一个日伪头子。
这不符合道德标准,但是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人性。
张爱玲就是因为被国人诟病三观不正,其文学价值在多年以来被大大低估。还好有个李安,在几十年后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有更多的讨论空间。
让我们回到《大鱼》中的椿,她有宠爱她的父母,有为她默默付出的青梅竹马,一生安稳平顺已经被安排好——长大之后接替母亲的事业,嫁给有权势的掌管水的巫祝奶奶的孙子湫……作为一个女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片头,年迈的椿却说了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一样,吃饭、睡觉、喝水,在集体中,我们都是一样的面目,一样的动作,一样溶解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泯然众人……
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明白,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因此,我们不能够有越规矩的动作,不能够有鲜明的个性,不能够有过分的要求,事事要顾及他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干扰甚至伤害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面目一样的人,被规矩和纪律束缚,做着所有的人都在做的事情。
我们浸淫在儒家思想里太久,被集体观念束缚太久,要从众,不要特立独行,一切要顾及社稷苍生,为了集体要把自己放在最小……而《大鱼》里的鲲鹏来自《逍遥游》,《逍遥游》所提倡的就是不累于外物的绝对自由,这种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被外界束缚的人、活在别人眼光地狱中的人,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根本,他认为: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成为什么人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到底爱谁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过什么样的人生的自由。
只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身份和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才让我们不会泯然众人。
萨特又说,选择“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自由”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一意孤行的椿,背叛身边的一切,告别亲人,丧失天神的身份,忍受无尽的痛苦,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翻倒乾坤,水淹家园,只是为了心中的一个执念,因为她觉得这值得。
这样的女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累及旁人、辜负父母,却最终实现了她的愿望——观影的大家愤怒了:她不能得到幸福!!!
其实不能怪大家吐槽这样的剧情,因为让我们接近和认同一个离我们很遥远、令我们很陌生的价值观,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们选择了简化这一切,把它用一个“玛丽苏”就代替了。
但是大家想想,其实这样是很不公平的。
--------------------------------------------------------------------------------------------------------
许多人都在义愤填膺地批判椿不懂规矩、任性妄为、大胆包天……但是,我能不能说,就是因为椿的幼稚和义无反顾,才令我而深深感动。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这种功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做到像椿这样的纯粹。我们要融入 社会 、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我们正襟危坐、瞻前顾后、犬马怖惧,唯恐有一点闪失。
那么,在电影世界里,难道就不能容我们在想象中幼稚任性一回?哪怕只是幻想一下,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宁愿辜负整个世界,也要做到心中执着的事、守护觉得值得的人”,难道连这样都要遭到抵制么?
---------------------------------------------------------------------------------------------------------
最后贴一段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话:
“你不喜欢这个工作了想辞职,你觉得人心险恶不想恋爱,或者想出去玩也好,想放纵生活也好,这些都不等同于'做自己'。所谓做自己,是不再刻意的追求他人认同,并找到了自己认定可贵的、值得坚持的事,然后抛弃那些形式上和思想上的束缚,跟平庸的生活搏斗,跟无聊的时间对抗,不在乎输赢。”
首先,我并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大鱼海棠》,众口难调。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也并不关心别人是怎样评价它的。我知道的是,《大鱼海棠》很好,真的很好。
整部电影都是以椿的角度进行讲述,在影片最后的这段独白中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整部影片的主旨。或者说别人口中“不正的三观”。但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都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们传达着积极的东西。
爱人所爱。很多人认为湫对椿默默付出,青梅竹马的他们本应是天作之合,却因为一条大鱼的出现陷入诡异的“三角恋”,让椿对湫的感情视而不见。可椿的感情线从始至终都十分干净,始终是钟爱着鲲的。我们的湫也表现得十分有风度,纵使在境况万分危机的时刻湫也没有将鲲抛弃。
家人的默默关怀。椿的爷爷用自身去转嫁了湫身中的双头蛇毒,临终前对椿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谁都要过这一关。我知道你在做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有人都会反对你。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照着自己的心意走,爷爷会和奶奶一起,永远支持你。”这不仅暗示着后续的剧情走向,也传递着家人间浓厚的亲情。
继续前推,鲲的死的的确确是椿的过失这是毫无疑问的。面对鲲的妹妹的无助哭泣,涉世不深单纯善良的椿根本不可能无动于衷。知错就改这也算是“不正的三观”吗?
没错,椿也确实为了送鲲离开而不计后果,引发了一场灾难致使村民们背井离乡。可她也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她愿意自己的性命去弥补,最终也成功的化解了危局。影片中还有许多微小的感动都十分令人暖心。这样的《大鱼海棠》,有什么不正的吗?
为了这条鱼,全村人的生命算个屁啊?!鱼鱼这么可爱,为了报答他对我的救命之恩,我甚至舍弃了自己一半的寿命,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奉献一下呢!这么没有集体荣誉感呢?
虽然剧本后半段竭力让女主弥补,使劲往回圆女主人设,但从一开始的人设崩塌已经导致这部剧三观已经倾斜,女主一开始被定义的善良在她对待家人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模糊,安静善良的青春期少女不会整日对家人绷着大长脸;不会沉迷玩鱼,疏远家人:
最后“别人死哥哥”她才想起生命可贵,众生平等。虽然最后没造成人员伤亡,但村子已经被强拆了!
为了一个人的救赎梦,你们也有奉献一下,实现普世价值观的伟大复兴!
总之,女主就是一位普世价值观的白莲花,绿茶属性有待商榷,毕竟初恋根本不懂爱情 ,有个哥哥不说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人家对你一片心,你却把人当民工!
总结一下,做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同样要求别人,也不能做“自认为正确的事干扰了他人的生活。 关注➕我
杨绛说张爱玲一脸青春痘,张爱玲到底长的好看吗?
杨绛先生说张爱玲一脸青春痘,还说了高看了张爱玲。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我们仨》等,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写有小说《围城》,学术专著《管锥编》等。张爱玲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她属于海派文学。杨绛曾经说张爱玲一脸青春痘,那么,张爱玲到底长得好看吗?
就张爱玲的脸来说,她是好看的。张爱玲带着口红的嘴唇,一脸精致的妆容,迷人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再加上那复古味道的旗袍,客观来说,是一个乱世美女。张爱玲的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中国东方审美,张爱玲常年在上海生活,上海是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所以她的审美是比较摩登的,这一点可能与杨绛的审美会有偏差,所以杨绛会觉得不好看,不能接受张爱玲这个打扮。
再者就是内在的好看与否。张爱玲写作的风格也不是杨绛和钱钟书那样的,而是古今结合,东西结合,雅俗共赏的。张爱玲的代表作如《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都描写了一种人的异化,也描写了很多纸醉金迷的场景,张爱玲还喜欢表现人的丑恶等。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也不乏露骨的描写。而张爱玲的这种写作风格,又是与杨绛的风格不同的。杨绛的文字总是比较平静阳光的,与张爱玲是两个风格。
此外,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也让杨绛看不起张爱玲。因为胡兰成已经是一个有妇之夫,杨绛不能认同张爱玲还这样的做法。
客观来讲,张爱玲长得是很漂亮的,而且写作也有她自己的特色与文学价值,其实是不错的。杨绛先生这样说张爱玲,大多是三观不能认同张爱玲。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爱情观?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爱情故事。她的一生当中经历过三段重要感情。唯有两段爱情修成正果走进婚姻,其中一段就成了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的感叹。
从张爱玲背负着压力和顶着汉奸身份的胡兰成谈恋爱结婚,到最后因为胡兰成婚后拈花惹草放弃这段卑微地爱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地真性情女子。在爱情里能拿得起,也放得下。
这一点的确很值得学习。爱地时候,敢于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爱,不爱的时候,也能从卑微中走出去,毅然放弃不值得坚守地爱情。而不是唯唯诺诺,在卑微的爱情里苟且。懂得分寸的爱情才不会失去自我,不是吗?
而从失败婚姻走出来以后,张爱玲遇见了理解她,能倾听她地"男闺蜜"桑弧。尽管朋友极力撮合他们,但被张爱玲一口拒绝了。不是不爱,而是不想因为她曾经是汉奸老婆影响桑弧名声,让其被人唾骂。可以看出来,张爱玲也是一个特别能为成全别人幸福而放弃自己最好选择的人。
经历过轰轰烈烈爱情地张爱玲在六十五岁时选择大她二十九岁地作家赖雅,一起走进婚姻,过上了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赖雅因为身体变故,最后撒手人寰,留下张爱玲在美国孤独终老。
张爱玲为什么会选择赖雅,肯定是因为懂得,还有爱,当然还有崇拜。因为她有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女人决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
的确如此,爱情不要可怜一个人而选择和他在一起,而应该带着小崇拜。因为崇拜,爱情才会有惊喜,有心动。爱情不是苟且,而是心潮澎湃,满眼期待,还有两个人在一起地远方和诗,不是吗?
关于张爱玲三观正确吗和张爱玲惊艳了世界的经典语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