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是指什么意思:朝歌是词语吗

文学百科031

内容导航:

封神榜里的西岐,朝歌是分别现在的什么地方?

封神榜里的西岐是陕西省宝鸡市古地名,朝歌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

西岐,商周时期古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之地。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有周公庙、凤雏遗址,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指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这山就叫“凤凰山”,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所以镇就叫“凤鸣镇”。

朝歌是指什么意思:朝歌是词语吗,第1张

朝歌是中国商朝国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沬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陶渊明、柳宗元、王十朋、于谦等都曾到朝歌并作赋题字。

古代位于岐山脚下 商朝以西 故名西岐 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镐京 朝歌(zhāogē):商都朝歌,故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另一说在河南汤阴县。

牧野指的是哪啊?

牧野,河南省新乡市的别称,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等地。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而言的。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商纣王为什么不死守朝歌?

史书中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亲伐朝歌,这与此前的黎国、崇国之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足见武王早在进攻朝歌之前便已经逐步实现其周密的军事进攻,没了黎国、崇国的屏障,联军才得以如入无人之境,也是此时才正式与商军展开正面交战。结果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也有非常生动的记载,纣王“吃着火锅唱着歌”,敌人突然就兵临城下,惊慌之余只好以奴隶代兵作战。仓促之师如何能抵挡士气正盛的联军精锐,不出一天商军大败。

为何说此次一战商军便回天乏力?原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早有说明“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土地平衍”几乎奠定了商军的结局,这意味是当时的牧野一片开阔,此处一败更是无险无兵,联军一马平川,商君作鸟兽散,纣王这才因此绝望而自焚。

首先要明确的是纣王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

《史记》上说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百战克胜,诸侯慑服”。

《左传》上栾书说“纣之百克,而卒无后。”

可见在牧野之战败亡前,纣王不但经常领兵打仗,而且还是百战百胜。

纣王死时年龄应该在五六十岁,如果按今本《竹书纪年》所说在位五十二年,则保守估计纣王死时应该已经年近七十了。

可以说此时的纣王既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又可排除头脑发热便要和周武王决一死战的可能性。

而且朝歌作为国都繁华之地,承平日久,人不知战,能组织起防守已不容易,更不用说冒险出战了。因此必然有着使纣王不得不决一死战的原因。

从战略上来说,造成纣王孤注一掷的原因是商人在争夺山西上的失败。

山西在地理上控扼陕西河南河北三省,其对黄河以北的古冀州一带更是全面钳制。

春秋时晋据山西,终晋之世,西向与秦国河上争雄数十战,使秦国终不得东出,南向与楚国几次争霸而多据上风,是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主角。

周王朝虽然是以礼治国,但其在商末快速崛起的初期却实实在在是以武立国,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与周围的戎狄部落可以说是无日不战,向东直接打到了山西中北部地区,从而引起商王朝的忌惮,季历被商王文丁囚死,周人势力暂时被压制回陕西一带。

周文王即位后,韬光养晦,长期积累力量,除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也有理由相信周人向东受阻,于是将很大精力用于向汉中巴蜀及至江汉一带发展,从而为八百诸侯会孟津打下基础。

晚年周文王再次向东发力,灭掉虞、芮、耆、邗等国,并灭掉了商王朝位于登封一带的重要方国崇国,从而双方势力直接对峙于偃师荥阳一带。

如果商人可以专力于此,双方是很难分出胜负的,就如同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一样,其真正破局是韩信北攻赵、燕、齐。而打破商周对峙平衡的便是西伯戡黎。

《尚书西伯戡黎》序文开篇即言,“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其实头两句话顺序颠倒一下更通顺,也就是“周人乘黎,殷始咎周,”尚书正义里解咎为恶,其实这里的“咎,病也”,意动用法,意思是周人占领了黎国,殷人才开始以周为病,感到了真正的恐惧。

也就是说周武王灭商前,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灭掉黎国,为什么黎国这么重要呢,我们看一下黎国的位置就明白了。

《战国策》上记载魏国名臣吴起对魏文侯说“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史记》上这段文字则变成了“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比较起来当以《战国策》的记载为佳, 在这里吴起以军事家的眼光直接指出了当时商王朝的两处命门。《史记》上的记载则让人晕头转向了。

参看地图,其中“左孟门而右漳、釜”指的就是太行八中的白陉和,黎国位于现在山西长治一带(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争夺的就是这片地区,战后秦国直接包围邯郸,赵国差点提前灭亡)占领黎国后,周人既可以从白直达朝歌,又可以从滏口直达殷都安阳。

从此处越过太行山之后至朝歌与安阳皆不过一百多里的路程,商人的防守压力无疑巨增,这是有识之士都可以看到的,所以祖伊奔告于纣,希望纣王能够改弦更张,缓和内部矛盾以解燃眉之急,却被自负的纣王拒绝了。

但纣王显然也不会坐安天命,其应是一方面对两条通道组织起严密的防守,另一方面则是派军队直取或从北方迂回争夺山西,但无论怎样都将处于兵力分散,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

而相反,周军进攻时只需派一支部队牵制住偃师荥阳,一到两支部队扬声出山西,便足以使纣王要么手中无兵可调,要么军队疲于奔命,此时周武王又带十万精锐部队闪击朝歌(一天行军六十多里,基本是一路小跑)等于是威逼加利诱纣王与之决战。

纣王一是根本等不来援兵,二是别处战事可能还更吃紧,只有放手一搏,寄希望于战胜周武王的主力部队才可能实现战局的翻盘。然而其战略上的失误及由此造成的被动早已提前注定失败的结局。

当时很可能内部出了问题,不得不外出迎战。

2.朝歌可能根本没有城墙,导致商王的大兵团需要足够展开空间。

商纣王最后到了众叛亲离,想守住朝歌,但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