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把《西游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要的概括一下?

生活经验023

前面记到我们自建神话体系来对抗印度神话体系的过程形成了属于我们自由的东西。这一题则要记一下我自己对于西游记这本书的理解(当然也有许多观点来自参考书目)。自从西游记诞生到现在,有太多人想要尝试去揭露西游记中的奥秘,有人说这是一部道家修身练气书,因为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练气炼丹。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养性修禅之书,因为很多地方有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描述,也有人说这是一部讽刺封建体制的书,因为书里面玉皇大帝怕事,太上老君狡猾,如来佛祖贪婪,这些都是封建领主的通病。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巨著,越是经典的东西,他的针对性就越小,涉及的领域也越广,否则就不会有无数个群体为它痴迷,为它打嘴仗了。作者作为这本书的拿笔之人,他写书首要的目标是,施展才华,展露心中之学,以求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可以传承。我查证得知,吴承恩本人科举失败,在仕途这条在当时环境下的唯一康庄大道上,他一败涂地,然而他的几个好友却都当了大官,甚至有一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这些事情发生在身边,对于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来说是致命的,他不甘寂寞是肯定的,人生短短,我才学也不输于你,为何你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他给自己的找的出路就是,除了钻研当官这事情不干,其他东西都去涉猎,我们看到的西游记里面可以说包容万象,连唐僧荣归故里的那一顿素宴,作者都要精写细写,每一种食材都细致的做了描写,如若道士看了书中的炼丹内容,就说这是一本炼丹书,和尚看了禅意精要就说这是一本坐禅书,那么厨师看了这一部分的食品描述,岂不是要说这是一本菜谱?施展自己的才华让其结晶,我觉得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第一源动力,在“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吴承恩是过了一把诗瘾,其文学功底大放光芒,对于禅意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书中关于他与诸树妖辩论过程的描述,我想在他那个时代,这样的文学能力是无人能及的。然而西游记决然不是一部散文集,那么它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是对于道教的贬低对于佛教的褒扬吗?我个人觉得不是如此。原因如下。且不说佛祖下面的人是如何公然索贿,索贿不成就给无字经,也不提观音菩萨鱼缸中年年受佛法浸润的金鱼为何一跑出去就要吃童男童女(观音菩萨似乎是所有神仙里面唯一对金童玉女感兴趣的,他收了红孩儿去当善财童子,佛家无牵无挂为何要善财?)就说这位佛祖,降伏孙悟空后回西天,文章描述的如来佛祖极尽炫耀之能事,又放舍利彩光,又说老君也制服不了,还是要他才降伏之。作者此刻对于如来佛的描述,通俗的讲,就是一位事业处在上升期的暴发户,野心勃勃而不能自已。 到了后来,唐僧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高老庄庄主要谢唐僧,端出一盘银子,唐僧慌忙说,出家人收了就是罪过,千百劫也修不回了。但是后面在灵山,如来佛自己又说他去某村某店讲了一次经,竟然收了人家三十三斗米粒黄金。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这门票真是个贵啊,真正赤脚种田的农夫看来是永远也得不到超度了。以上种种举例,书中还有许多,不一一举例,但是也基本能从侧面证明吴承恩对于佛教的态度了(个人猜测在吴承恩时代,和尚去大户人家做法事也应该很常见,因此吴承恩从侧面嘲讽佛教)。那么西游记此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依我的一些粗浅层面的理解来看,应该是心经。下面有我的依据。首先,吴承恩自己做不了官。自古以来,中国除了官场之外,读书人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当隐士,当年刘邦的儿子就是去请了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关于隐士,更有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的谚语。因此可以推算,吴承恩是一个隐士情节很重的人,他由于无法做官,所以不自然的就把自己归于隐士一类。说到这里,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西游记中出现的心经的推广人,西游记中第一大隐士乌巢禅师。说乌巢禅师之前,且先来看如来佛是怎样讲排场的。原文中这样描述:“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娑罗双林之下接迎。”但是文章对于乌巢禅师这人却只是说他住在一个山谷里,在树上做巢居住连一个随从都没有。。。那么读到这里,我想有心的读者,一定会觉得吴承恩是把那些朝堂之上的肉食之人比作灵山佛教一派,而将自己是比作这乌巢禅师这样真正修行的隐士了,乌巢禅师全书就这一次出场,可谓少的可怜,但是他向唐僧传授的心经却出现多次。在许多唐僧心神不稳或者遇难的场合,都会出现。更有甚者作者甚至把心经中的内容用于别处,几乎是赤裸裸的向读者告白了。且看心经原文如下:心经原文:“”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

请你把《西游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要的概括一下?,第1张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脖,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作者将心经中“眼耳鼻舌身意”作为核心思想贯穿全书,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跟 眼耳鼻舌身意有关,如果说作者是一个游戏的关卡设计师,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他设计这九九八十一难的核心。 作者怕读者看不出来,甚至在书中埋下非常明显的注解,来说明这六个字怎么理解。在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作者设计了六个盗贼,这六个盗贼不叫张三,李四,王五这样常规的名字却分别叫如下名字 “眼看喜 耳听怒 鼻嗅爱 舌尝思 意见欲 身本忧” 可以说,西游记中每一难的直接和间接受害者(最后伏法的怪物为间接,唐僧等人为直接)都是被这六个字所牵引,由此可以看出心经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作者想让心经在全书中所处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了。 这六个字,类同于西方圣经中的七种原罪的概念,有很多相关书籍,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另外据我所查,这部心经并非是印度版本的经文,也就是说从印度引渡来的经文中是没有这一则心经的,具体来源不得而知,多方权威机构推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具体如何,不甚明确,这里记录一笔,待以后追朔之用。通过一部短短的心经贯穿全书,每隔几个大章节,心经总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这在全书中是唯一的特例。所以将心经作为中心思想,我个人推测这就是作者的用意,作者理解到眼,耳,鼻,舌,身,意,这人身具有的六大特征,正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如果不能善加控制,就会如同洪水一般不可收拾。中国历史上有太多人赞扬心经,近代伟人毛泽东在一次座谈会上就推荐过心经,一位信仰马列的领袖去推荐一部佛经可见其影响力。以下是摘抄西游记书中关于心经的段落,-------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摘录自参考书目: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的沉默就说明他懂了。中国禅宗的最鲜明特点是不著文字,讲求“明心见性”。参禅、修禅从一开始就要离开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识,从一无所有中悟出个“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