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之前的皇帝怎么叫?

生活经验016

中国古代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皇帝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和成例。一般是三到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

先帝之前的皇帝怎么叫?,第1张

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唐朝以前的皇帝称呼最后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后,皇帝称呼的最后一个字是“祖”或“宗”,格式变成了“朝代名+某字+祖”或“朝代名+某字+宗”。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谥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固定制度,专门用来评价帝王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谥号制度被废除,到了西汉时期重新恢复,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在唐朝以前,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史学界也一般按照“朝代名+谥号+帝”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皇帝。

庙号是专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西周时期并未沿用,秦始皇后来把庙号和谥号一块给废除了,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在西汉时期,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与谥号不同,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根据《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可知,皇帝的庙号一般以“祖”或“宗”结尾。而且标准比较明显,有开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称“祖”,有守成之德则一般称“宗”,庙号大部分也只有一两个字。

因此史学界也会按照“朝代名+庙号+祖或宗”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皇帝。

无论谥号或庙号,都只是称呼皇帝的一个词语而已,但为何会在唐朝,准确的说是在武则天出现分界呢?

唐高宗即位初期,权力受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严重制约,而武则天则成为了他最坚实的盟友。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唐高宗最终斗倒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开始独自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唐高宗对早年对武则天可谓极度信任,言听计从。

武则天曾经向唐高宗建言,认为先帝的谥号“文皇帝”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更无法体现唐高宗的孝心。结果唐高宗采纳了,于上元元年(674年)给自己的父亲加谥文武圣皇帝,这个谥号应当是中国古代皇帝谥号崩盘的开始。原本按照正常的传统,李世民应当被后世称为“唐文帝”,从加谥之后就只有称呼庙号“唐太宗”才方便了。

武则天给李世民加谥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位女皇帝做事极其地不按套路出牌。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后,给自己的丈夫的谥号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时的遗命中让儿子唐中宗李显给自己拟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依旧是不走寻常路。

如果将谥号加长仅仅是武则天的个人行为的话,那还算不上什么转折点。问题是武则天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后世纷纷效仿她,将谥号加到特别长。

例如,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就将自己奶奶加谥号的做法发扬光大:他将唐高祖的谥号加成“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谥号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的谥号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等等。

唐朝以后的历代帝王,不断的把各种好字好词加到自己先辈的谥号之中,就怕字典里的词不够用。就这样,谥号的长度越来越大,含义也越来越浮夸扯淡。

到了清朝,甚至出现了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那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谥号也彻底失去了它的评价分析、盖棺定论的作用。

幸好庙号的短小精悍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唐朝以前,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例如西汉对于庙号的拟定就十分慎重严格,只有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和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这四位皇帝有。

唐朝以后,伴随着谥号长度泛滥,庙号也成了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的称号。再加上庙号也有一些褒贬之意,因此唐朝以后的史学界便把庙号作为皇帝的称谓。

事实上,庙号与谥号也经常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谥号中的比较典型的就是“文”、“武”二字。

谥号按照褒贬之意,可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

“文”和“武”就是最著名的“美谥”,根据明代的《谥法解》可知:“经天纬地、修德来远、勤学好问、道德博闻、慈惠爱民 敏而好学”等可谥为“文”;

“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威强敌德、刚强直礼、刚强以顺、辟德斥境、折冲御侮、刑民克服”等可谥为“武”;

可以称得上是评价最好的两个谥号了,历史上可谥号为“文”、“武”的皇帝皆堪称一代雄主明君。

然而,庙号里的“文”、“武”虽然也有褒扬的意思,但就显得比较普通了。唐文宗、明武宗等与汉武帝、隋文帝等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

除了谥号和庙号以外,史学界还有另一种称呼皇帝的方式,那就是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说白了是一种官方的日历纪年方式,首创于汉武帝,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明清之前,皇帝经常改年号,例如,武则天在位15年,居然用了17个年号。年号频繁更换,根本无法用来称呼皇帝。

但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几乎很少换年号,因此年号便成了皇帝的代称,这就是万历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的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谥号和庙号都是在皇帝死后,后人给他拟定的,影视作品中皇帝在活着被人称呼谥号或庙号的情况绝对不存在,是导演和编剧无知和滑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