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1.《鲁山山行》
梅尧臣〔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2.《陶者》
梅尧臣〔宋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诗的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3.《苏幕遮·草》
梅尧臣 〔宋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词的上片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4.《古意》
梅尧臣 〔宋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月亮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辉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月亮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世俗的势力可以压倒山岳,却难以折服志士的心志。男儿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杀却不可以苟且安生。
这首诗前四句写范仲淹等人能坚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是由于他们有崇高的品质;后四句写男儿要坚守志节,首先就得与习惯势力、权臣作斗争。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坚持政治操守、不为势利所屈、要坚定信心去争取胜利的情怀,激励范、欧等“志士”,同时亦在自励。
5.《东溪》
梅尧臣〔宋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这首诗的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造语平淡,描绘缜密。
6.《考试毕登铨楼》
梅尧臣 〔宋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天上有一点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阳光轻轻地照在不远处高耸的楼宇上。才几天不上楼来,想不到满城的柳树枝头,就吐出了无数淡黄色的嫩芽。
这首诗从宏观背景,到满城柳梢,从外观“双阙”,到内景宋宫,从院楼群落,到铨楼一处,从春云浓淡,到柳梢泛黄,无不全收诗人眼底,作了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反映,全诗以自然美为主调,由于诗人素主行文简淡,写自然美也不浓妆而工淡抹,于简淡中见多样,更需识力和功力。
7.《春寒》
梅尧臣 〔宋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8.《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宋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远方山谷回响着杜鹃的啼鸣,触痛了山南蜀客的似箭归心。想象着回到家里时刚好是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浣洗着旅途中的衣服。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9.《小村》
梅尧臣 〔宋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宽阔的淮河沙洲上忽见一小村,荆条编的篱笆留个缺口便当门。寒风中小鸡得食正在呼唤同伴,老头衣衫单薄怀里还抱着孙儿。小船翘着尾巴仅剩下一根断缆,枯桑被水冲蚀只残留下点点树根。可叹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悲惨,荒谬的是他们还被视为交纳租税的大宋臣民。
这首诗前两联诗人极言所见村庄在淮水洪灾过后的萧索,后两联写受灾百姓的悲惨且官府冷漠视之,无所抚恤。全诗通过村内外的萧索凋敝,营造了一种悲戚的气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
10.《与正仲屯田游广教寺》
梅尧臣 〔宋代〕
春滩尚可涉,不惜溅衣裾。
古寺入深树,野泉鸣暗渠。
酒杯参茗具,山蕨间盘蔬。
落日还城郭,人方带月锄。
这首诗井然有序地描述了诗人游寺的全过程,表现出了一种恬淡田园自然风光,流露出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意新语工,平淡自然,很能反映出梅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