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急求《子路受教》译文?
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柔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从这来讨论,有什么需要学(的理由)呢?”
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
子路听后连拜两次说:“多谢(先生)教导。” 这篇文言文的原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这篇文言文的出处:《孔子家语》——春秋战国·王肃
括而羽之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箭尾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锋利,射进去不是更深吗?
出自——孔子门人《孔子家语》之《子路受教》。
原文: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译文: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将它磨得十分锋利,它射的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刚毕业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子曰:"有教无类",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说不管什么人都是可以受到教育的,都是可以成才的。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其中有子路和颜回。但孔子好像更爱重颜回,他认为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而子路呢,是一个有点侠士之风的人,孔子曾说如果他到了极困顿的境地,跟从他的也只有子路了,因此有点偏宠他,只是行事鲁莽,惹的孔子常常批评他,杨绛在《我们仨》中也曾点到过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
可见虽人人可受教,然师亦有喜好之分,老师到底喜欢什么的学生呢?这是双向性的参考标准,不同的老师喜欢的学生也不一样,主要要看师生气场合不合。
大概来说,具有以下特征的学生更易得到老师青睐:
一是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
二是聪明伶俐、跟上节拍的。
三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
四是为人诚实、朴实无华的。
五是多才多艺、办事灵活的。
刚入校的老师,可能对课堂的把控力还不是很强,侧重喜欢那些课堂认真听讲、喜欢帮助老师、有正义感、朴实的孩子。
对于老师来说,教室里坐的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些人的全世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应尽量做到同等视之。总之,教育真真的是个良心活,任重而道远呀。
徒谓以子之所能徒是什么意思?
“徒”tú
‘只是’的意思
。(原文)谓以子之所能
(大意)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受教》
(原文)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柔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从这来讨论,有什么需要学(的理由)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连拜两次说:“多谢(先生)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