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史可法故事缩写?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 民族英雄, 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
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换棉衣,所以很得军心,都愿为他效命。
崇祯十二年夏,因父丧去职,回乡首孝,期满复官,任户部右侍郎(尚书副职)兼右佥督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他奏请罢免不称职的督粮道员二人,增设漕储道员一人,疏通河道,漕政大为改善,并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积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参与军国大事。
崇祯元年进士,任西安府 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 建极殿大学士、 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
元朝的时候 是谁屠了扬州?
多铎。
1645年,清军将领多铎率军进攻扬州,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率部对清军殊死抵抗,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清军损失惨重。随后,惹恼了清军,加派兵力攻打,史可法最终因无援兵,弹尽粮绝,被清兵攻占。
多铎进城后,将清军伤亡惨重的怨气发泄在扬州军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扬州城内进行大屠杀,烧杀淫掠,无一不做。大屠杀一直持续10天,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及其手下将士,无一投降,均慷慨就义。
而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据说光和尚收殓的尸体就有80万具。这个在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中有所记载。
历史上扬州被屠过几次城?
5次
第一次被屠杀约4万人
南北朝刘宋时期,刘宋政权的宗室刘诞因受到宋孝武帝刘骏的猜疑,刘诞被迫在扬州起兵造反。孝武帝攻破扬州后,认为扬州全城附逆,便下令屠城,后改为五尺以下得以活命,城中女子被赏赐给军队,男子则尽数被杀并被筑为京观。而根据南北朝时户口统计,当时扬州大概有4.5万,基本上都被屠戮殆尽。
第二次被屠杀约30万人
晚唐时期,毕师铎和秦彦在扬州举兵造反,卢州刺史杨行密带兵前来收复扬州。毕师铎和秦彦拒守扬州城时,在城中杀百姓充粮食,城中百姓几乎被军队吃光。杨行密攻入城中后,发现城中饥民互相残杀充饥,夫牵妻、父牵子卖给屠宰场,被卖的人如同羊、猪一样被屠夫宰杀。关于这次扬州百姓被屠杀,史书的记载是:"死者十之六七"。而唐朝时扬州共有47万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此次战乱导致了扬州死者近30万人。
扬州瘦西湖
第三次被屠杀约6万人
南宋时期,金兵铁蹄南下,攻破扬州后,金兵对扬州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烧杀抢掠,扬州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经过这次大屠杀,原本有六万三千多人的扬州城只剩几千人。当时的场景正如辛弃疾诗词中的描述:“烽火扬州路。”
第四次被屠杀超80万人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明将史可法率一万多人拒守扬州,誓死不投降。清军将领多铎率十万大军于1645年5月20日攻破扬州,清军进城后遭到了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清军便开始了大屠杀,制造了惊天血案“扬州十日”。扬州居民几乎全部惨遭屠杀,屠城结束后,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
扬州体育场
第五次被屠杀人数无记载
太平天国时期,扬州作为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门户,成为了清军和太平军的主战场。太平军三进三出扬州城,对扬州城内佛教和儒家的文物进行大规模破坏。更可怕的是清军攻破扬州后,认为扬州百姓同太平军造反,下令关闭扬州城门,对扬州进行屠城放火,城中大火足足烧了七个昼夜还未停息,清军就又进城屠杀百姓和抢夺财物。
什么是“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
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谁知道有一副隐意为“史可法忠,洪承畴反”的对联是什么?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黄道周的对子 谐音、嵌字联。“终”谐音“忠”,“成仇”谐音“承畴”。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三个字连起来就是“史终可法,洪反成仇”。也就是说“史可法忠,洪承畴反”。同时也表明史可法终究是可以学习的,不像洪承畴这样不能报国反成仇。注:史可法,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在扬州领导军民抗清,以身殉国。注:洪承畴,早期降清官员中职位最高名气最大的,在松山被俘投降后,崇祯皇帝以为他死了,曾下令为他建昭忠祠。